江 慧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汉语名词“水”,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常用的词、基本的词、普通的词。但是,它的形成过程、词义引申、词系派生,既有力地表现了汉语词汇的形成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文化功能,具有代表性,又从一个特定角度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哲学,具有典型性。前辈的研究很少涉及于此,本文运用归纳、演绎以及绘制简易线条图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对名词“水”形成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内在规律进行考察,进而发掘其深刻的文化意蕴。
汉语词汇的研究,既应继续注重深入其中分析其内部结构,更应开始注重超出其外揭其外部关联;既应继续注重对于词汇现象的全方位描写,更应开始注重对于词汇现象的多角度解释,从而考求其多方面的规律,认识其最基本的原理,探究汉语词汇对于民族人生存而言的本体论意蕴。[1]对“水”这个词符的形成发展进行研究,要从解读“水”的字符表征开始。表征是记载或表达信息的方式,又是储存和组织知识的方式,表征事物也就是认知和解释事物。就名词“水”而言,词义就是代表一类事物共同特征的心理表征,它所需要的特定的组织形式、呈现形式和储存形式就是作为语音符号的语词。
隐喻,具体地说就是,民族人面对某种值得关注、正要认知、有待命名的新现事物时,会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当前需求而产生特定的联想,与另一种相应的、已经认知命名的原有事物并置起来,以类比的方式使两者的相似特性成为关注的焦点而相互彰显、映射,建构起反映新现事物的心灵概念,并将其转化为词义的过程。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开拓出一种认知新事物的角度,建构起了反映新现事物相似特性的词义,形成了为新现事物命名造词的要求,从而为新现事物命名造词打下了基础。
举例来说,名词“水”的字形在甲骨文中解释为像水流动之形,《说文解字》的“水”的本义是:準也,北方之行,像众水并流。[2]水,作为孕育一切生命的源头,与民族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在生活经验和现实需求下很容易成为被关注和认知、命名的新现事物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心理表征的作用下,很快就完成了“水”这个词义的建构。
人们心中一旦有了“水”的概念,当新现的事物的特性与水的特性具有相似性时,就会在水的概念基础上对新事物进行解释命名,比如上文中的“涧、溪、川、河、江”的概念的形成。隐喻所关注的这些相似特性,不管是新现事物的本质特性还是表象特性,都是人们当下最关注的区别性特征。隐喻的认知方式,使人们能够以“水”为凭借,打开了人们认识“涧、溪、川、河”等的认知视角,从而也开拓了民族的生存空间。
一词多义的现象,主要是以词义引申的方式形成,但是词义引申并不等于一词多义。词义引申,即词从原有的意义出发,沿着它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依据各民族认知方式的启示,遵循各民族文化演进的规律,不断地派生出相关的新的意义的运动,是各种语言中词汇、词义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从符号性质的角度看,词义引申是一个让语词符号由指称一类对象变为兼指积累相关的对象;从词汇系统的角度看,词义引申是根据经济原则运用的一种特殊的、以不造词为造词的命名方式。[1]
根据上文对于“水”的词义概括,初步整理名词“水”的词义引申线索,[3]具体如图1。
图1 名词“水”的词义引申线索
以上内容中(名)、(动)、(形)分别指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名词“水”从其本意直接引申出来的一个意义是“河流”。“水”字在甲骨文中的解释就是像水流之形,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绵延不绝的流动,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联想就很容易使水和河流在词义上发生关联。在“河流”意义的基础上,又借代引申出了“江河湖海的通称”的意义,“水”的以上两次词义引申都可称作直接引申。“水族”是指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对于这个民族的名称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的因水而居以此命名为“水族”的说法,在此基础上的“水族”可以认为是由“水陆”的意义间接引申而来。从名词“河流及江河湖海的通称”到古汉语动词“游水”的间接引申,不仅跨越了词性的引申,也表明了中华先民已由对自然界水的认识上升到了学习利用水的技能的认知高度。当我们吟唱到荀子《劝学》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时,就可以体会到这种通过词义表达的生命体验。
名词“水”从其本意直接引申出来的另一个意义是“汁液的通称”。“汁液”和“水”之间的关联引发的联想都与液态、流动有关,在此想表达的是物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了三个意项,一个是通过词性引申,从名词“水分”引申到动词“雨”,在先民的认知规律中,“雨”就是云层下的水分积多而落。另一个是通过借代引申,只要物体的组成成分主要是汁液水分为主的就以 “水”命名,例如水草,还有就是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的“肾”的意义及专有医学名词“水肿”。还有一个在“水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词性引申出来的意义“水灵灵”,水作为阴柔的象征,凡是“水分”多的事物即会呈现鲜嫩美丽的状态,所以我们会经常使用“水灵灵”来形容姑娘长得漂亮。其中在动词“雨”的意义上又引申出了“大水、水灾”的意项,云层下的水分积多而落为雨,雨过多便成灾。在超过正常水平的、过量的意义上又引申出了“发水、发财”的意义,即额外的收入,通过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表达了发财如发水。至于“水丝”代表银子的含量这层意义的引申还不太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名词“水”从其本意直接引申出来的又一意义是“水局、水客”。“水局”旧指妓院娼家,这个意义的来源还不太清晰。本文认为古时多把女性与水联系在一起,水能表达女性的阴柔多姿之美,而古时的妓院娼家的主体都是女性,并且妓院自古作为一个不良行业,所以称谓也带有隐蔽性。总之“水局”的意义应该与男女情爱有关,后来的“鱼水(比喻夫妻相得或男女情笃)”也是从以上意义中引申而来。“水客”的意义是跑码头的商人,也指人贩子,带有贬义的性质,所以后来引申出“水货”这个意义。“水货”原指水路运输的走私货,现也泛指对外贸易中通过非正常途径和不正当手段销售的货物,在词义泛化后,水货也可以指假货。方言词的意义由来比较复杂,与“水”有关的“不成功和马虎、不负责”的意义暂且认为由贬义意义“水客”引申而来。
名词“水”从其本意还直接引申出来的其他几个意义,一个是“姓氏”,一个是动词“以水测平”,还有一个是“五行之一”的水,以及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的星宿名——水星。综观以上关于名词“水”词义引申的多角度的具体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其引申的起点和基础是,“水”的本义及其词源结构和语义结构所反映的中华民族对流动不息的孕育和构造生命的水的体验与经验;其引申的外部基础是,中华先民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文化心理对与“水”有关的现象之间的关联的认识和把握;其引申的心理基础是,中华先民由种种关联激发起的联想,而这些体验、经验、认识和联想,又都形成于自己的特定“生活空间”,这些都对自身生存方式的领悟和筹划具有文化认识论的意义。
随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丰富与改进,也随着人们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思、协调和筹划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基于汉语构词方式复合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在词义引申的推动下,以“水”为原始词素,衍生出了许许多多新的复合词,在词系衍生过程中体现了人类认知的灵活性和多边性规律。名词“水”的词系衍生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类由“水”衍生的复合词所指称的对象,都是跟“水”的根本特征具有密切关联的自然现象和情状。它们在诸多的感觉表象中首先被注意到,受到了语言的特别重视,获得了一个个名称。例如:水波、水滨、水分、水涝、水流、水陆、水文、水景、水坑、水量、水到渠成、水滴石穿、水来土掩等。
第二类新词所指称的对象都是以“水”作为凭借或动力的交通方式或者设施。这些名词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在运用自然事物促进生产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智慧和勇气以及认知思维上的进步。例如:水居、水坝、水泵、水运、水车、水产、水电、水军、水利、水路、水渠、水师、水站、水葬等。
第三类新词所指称的对象,是把“水”作为材料或者自身的组成部分的事物以及其功能性质与水有关的活动。这些词义的衍生出现充分展现了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以及认识上的多样性。例如:水笔、水彩画、水草、水果、水稻、水豆腐、水阁、水帘、水母、水泥、水竹、水礼、水平线等。
第四类新词所指称的对象是,因水而产生的各种情状和事物的性状。这些词大都是形容词,它们的产生都隐含着人们对于“水”的独特感情以及新的认知。例如:水涔涔、水灵灵、水润润、水汪汪、水渌渌等。
通过对名词“水”的词系衍生的多角度分析归类,可以看出“水”所衍生的亲属词系,就其指称的对象而言,已经超越了自然现象领域进入了社会生活领域、文化活动领域、文化心理领域以及人类生存方式领域。就其引申发展的词义而言,已体现了由具体向抽象、由个别向一般的发展规律。这些词系派生的语义联系以及派生词所指称的对象在人们心中的关联,已充分证明了人类在社会生活发展中的观察基点、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
在隐喻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对名词“水”的词义形成发展进行多角度探索,并揭示其词义背后丰富的文化蕴涵后,我们发现词义的发展演变非常复杂,也非常的丰富和活跃。它既可以表现为共时的变化,又可以表现为历时的变化,既可以表现为历史的变化,又可以表现为临时的变化。[4]但是无论怎样变化,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都是在基本词义的基础上,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还要在人类思维机制和认知规律的指导下,对词义进行引申式召唤或者创新性解释。
[1]周光庆.从认知到哲学:汉语词汇研究新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13.143.
[2]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徐铉,校.愚若,注音.北京:中华书局,2015:224.
[3]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第2版)[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4]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第3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