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音乐:一种新的学校音乐课程形态

2018-02-21 00:04朱玉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音乐素养

朱玉芳

摘要:改善校园审美生态、培育学生音乐素养,离不开优秀的校园音乐。校园音乐是音乐课以外的一种重要音乐课程形态,是音乐课堂的延展与补充。根据音乐作品的功能,设计与实施鉴赏类音乐、非鉴赏类音乐、综合体验音乐的校园音乐课程。校园音乐课程的实施离不开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建设和环境的支持。

关键词:校园音乐;课程形态;音乐素养;审美生态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2A-0066-04

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普通高中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科教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缺少科学认识,造成音乐课普遍存在课时不足、师资队伍短缺、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低效等现象。即便是一些强调艺术特色的学校,也往往以艺术高考为追求,仅仅关注音乐技能训练,忽视素养的培育。面对现行音乐教育种种困境,学校需要重建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打通课内、课外时间通道,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关联,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精心设计校园音乐课程。

一、校园音乐的内涵解析

校园音乐是音乐课以外的一种重要音乐课程形态,是音乐课堂的延展与补充,具体是指在课间或课后,面向全体师生,利用学校的广播站、電视台以及校园艺术互动平台播放的音乐,进行的一种音乐学习形式。这种校园音乐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学生音乐素养,改善校园审美生态的重要路径。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审美感知”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1],“学校的广播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要配合课堂教学,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2]。这为校园音乐的研究和课程开发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校园音乐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三种不同层次。一是非音乐鉴赏类的,间接地作用于主体意识行为的音乐,例如上学、放学、用餐时播放的音乐定义为背景音乐;集会(颁奖会、表彰会、运动会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时播放的音乐定义为仪式音乐。二是需要反复聆听方可感知、体验、理解其中的美的鉴赏音乐,例如将大课间(每天下午安排二十分钟作为学生的音乐欣赏时间)播放的配有解说的音乐称为鉴赏音乐。三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校园音乐互动平台实现多种媒体融合的综合音乐学习,例如在艺术楼、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等场所的大厅分别配备了多媒体校园音乐互动平台,以便教师学生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从而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这类音乐我们称之为多媒体互动音乐。

二、校园音乐课程设计与实施

经常接触某种音乐并生活在这种音乐环境中,人们就会产生对这种音乐的兴趣与偏爱。青少年音乐兴趣、爱好形成的重要条件是接触音乐。校园音乐环境对于学生音乐爱好乃至民族未来的音乐审美情趣有着很大的影响。校园音乐课程的受众不仅是学生,还有校园内的教职员工。校园音乐课程根据音乐作品的功能可以分为三类,即非鉴赏类音乐课程、鉴赏音乐课程和综合体验音乐课程,其课程实施形式也不尽相同。

(一)非鉴赏类音乐

1.校园背景音乐。背景音乐是指商场、学校、广场、酒吧等公共场合播放的音乐,用音乐来烘托气氛,或者酝酿情绪,或者指示行为,使环境的氛围符合场合的需要,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音量较小。

校园背景音乐不同于饭店、商场甚至娱乐场所的背景音乐,是校园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的作品不仅要求体裁和题材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更应具备高尚的思想性和高雅的艺术性,因此多从经典音乐特别是民族音乐作品中选择。由于校园需要安静的环境,所以校园背景音乐必须具备情绪稳定、力度轻柔、节奏平稳等特点;又由于校园背景音乐不需要理解其思想内涵,无须集中注意力反复聆听以获得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因此,要选择熟悉的乐曲以便不影响师生课余时间的活动,进而营造出清新、温馨的校园审美环境。

音乐的素材来源有两个方向,一是来自学生的推荐,二是由专业的音乐教师选择作品,二者都将在接受校园音乐领导小组审核后方可使用。

由于背景音乐与主体的意识行为无直接关系,是通过非音乐鉴赏环境这一媒介间接地作用于主体意识行为的音乐,所以在校园不同时段播放与之协调的背景音乐,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早晨上学时选择播放轻松、活泼的乐曲,如《春》(维瓦尔第)、《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Ⅱ)、《春之声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Ⅱ)、《朝景》(格里格)、《森林狂想曲》(吴金黛),这些作品都有共同的风格特点,即旋律优美、节奏活泼、音色明亮、曲意清新,具有很强烈的形象感,能够开启学生一天的好心情,使他们愉快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餐厅应选择中等速度、宁静、柔美、舒缓的音乐作品以营造温馨的就餐环境,如《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曲)、《梦幻曲》(舒曼)、《凤穿牡丹》(古筝曲)。放学时可以播放钢琴曲《少女的祈祷》(苔克拉巴达捷夫斯卡)、《夜的钢琴曲(五)》(石进)、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任光),让学生在愉悦的音乐声中释放一天的疲惫。

轻柔、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使校园在琅琅的书声外又增加了一道有声的风景线,配合音乐课堂教学,必将形成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同时也是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又一重要抓手。

2.校园仪式音乐。学校有很多集会,如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典礼、运动会等等,这些集会都具有一定的仪式感,笔者将这些校园里特定场合下播放的音乐定义为仪式音乐。

国歌无疑是最有仪式感和庄重感的音乐,根据《关于规范国歌奏唱礼仪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和规定,无论是重大节日的集会,还是每天早上的升旗仪式,都要奏、唱国歌。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我们对管弦乐、军乐、合唱、齐唱四个版本的国歌进行测试,最终选择齐唱版本的国歌播放,即师生自始至终跟唱,这样可以达到精神饱满、吐字清晰、节奏适当的规定效果。校歌在校园活动中的演唱频率也很高,我们采用校合唱团的齐唱录音版本,师生跟唱,效果很好。

而集会时的仪式音乐则根据活动主题的不同,选择不同风格的作品,如运动会播放富有动感、轻快有力的《运动员进行曲》,能够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开学典礼上播放《欢迎进行曲》(魏群)、《北京喜讯到边寨》(郑路),热烈、喜庆,使全体师生对新学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拉德茨基进行曲》(约翰·施特劳斯Ⅰ)、《万宝路进行曲》(伯恩斯坦)用于颁奖典礼则体现隆重的氛围;毕业典礼对于学生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仪式,我们选择播放《盛典进行曲》(瓦格纳)……活动结束后播放根据音乐教材歌曲改编的管弦乐曲,如《茉莉花》(江苏民歌)、《大海呀,故乡》(王立平)、《长江之歌》(胡宏伟)、《春天的故事》(王佑贵)等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心情离开集会场所。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音乐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

由于仪式音乐的要求比较高,所以由校园音乐领导小组全权负责,不仅要求情绪、内容吻合,同时还要求具备音乐编辑方面的专业性,如保持音乐的完整性、结束乐句的淡出效果等等。

(二)鉴赏音乐

校园鉴赏音乐是指通过校园广播在规定的时间播放并配有解说的音乐,既是校园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课堂的延伸,所选作品皆为古今中外名曲,需要反复聆听方可感知、体验、理解其中的美。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天下午抽出二十分钟作为学生的音乐鉴赏时间,并将这二十分钟称为“聆听音乐·品味经典”时间。

校园鉴赏音乐课程按学年安排,每周一期,每期一个主题,同时兼顾不同的季节与节日。例如:新学年的第一期“进行曲专题”介绍《迎宾进行曲》《团结友谊进行曲》《万宝路进行曲》《拉德茨基进行曲》,这些作品不仅使刚跨入校园的学生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校园景象、新集体的真情温暖,同时也体现学校对新同学寄予的美好期望。而一组以春为主题的作品赏析则安排在春季开学的第一期,名为“春之韵专题”:维尔瓦第的《四季·春》、门德尔松的《春之歌》、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给学子们带来春的气息、春的美好、春的希望。国庆节来临,学校为学生准备了“红色经典专题”,介绍钢琴协奏曲《黄河》、管弦乐曲《红旗颂》,另外还有《中国民乐专题》(一、二、三)、《小提琴名曲专题》、《序曲专题》、《音乐剧专题》……由于“聆听音乐·品味经典”时间学生都坐在教室里静静地被动听音乐、听解说,所以我们都选用耳熟能详的经典名曲,让学生在反复聆听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体验、理解其中的美,从而获得与作者、作品间的情感共鸣。校园鉴赏音乐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改善校园的审美生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综合体验音乐

多媒体校园音乐互动平台是校园里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利用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古今中外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音乐家介绍,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作品介绍,可阅读可聆听,交互功能强大。课余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在互动平台上轻触屏幕,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相关音乐知识、作曲家、作品介绍,或听一首心仪已久的音乐作品,还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提出自己喜欢的作品以便教师及时补充。这种集个性需求和超强互动功能的平台提供的音乐作品称之为综合体验音乐。互动平台内置的作品亦以经典名曲为主,同时特别设置了学校交响乐团演奏的、合唱团演唱的作品视频,让学校的艺术教育成果和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另外我们还增加了中国的戏曲、民歌,且大部分来自教材,因为从小学到高中的音乐教材中选择了大量中外名曲,很多名曲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片段或是一个乐章,并没有得到充分賞析,学生可以运用从音乐课堂中习得的音乐知识和方法对喜欢的作品进行再赏析。所以互动平台也可以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真正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帮助他们陶冶情操,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品质,使其具有创造美的能力,成为美的使者,并能终身享受美。实践证明,这是最受欢迎的校园音乐形式。

三、校园音乐:重塑学校音乐教育体系

校园音乐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对学校音乐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也是重塑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是学校校园文化重建的重要选择。校园音乐课程的实施离不开顶层设计、教育体系和环境的支持。

(一)校园音乐课程的顶层设计

校园音乐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一个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离不开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首先,学校要成立学校音乐教育课程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领导、课程专家、学科专家组成;其次,要成立音乐教育课程研发团队。校园音乐课程要有明确的课程指导纲要,要在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指导下进行课程的研发,确保课程与音乐学科教学、学校文化相融合,还要体现现代课程理念和时代要求。

(二)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校园音乐课程将完善原有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校园音乐、课堂音乐、校外音乐形成完整的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能够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宜的课程。校外音乐是指学校音乐教育之外的一类音乐教育。课堂音乐是由音乐学科教师承担并在课堂实施的。校园音乐的实施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内,由学校音乐学科团队承担,团队中既有音乐学科教师,也有校内外兼职教师和学校音乐学科特长生。不同形式的课程应有专人负责,确保此项课程实施的质量。音乐教师、校内音乐兼职教师、音乐学科特长生是校园音乐的组织者、实施者。

(三)校园音乐课程的支持环境

校园音乐课程建设除了有理念、有课程内容,还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硬件环境支持。硬件环境主要包括校园音乐课程需要配套的设施和网络环境。最重要的是校园的人文环境。校园音乐应和课堂音乐、学生审美教育相融合,在学生入学和毕业离校期间要有完整的设计,各时间节点要有科学论证,最后通过各种形式实施,并有效地进行评价。校园音乐课程的评价可以融入学校各种文化活动(例如学校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等)当中。由于校园音乐的受教对象不仅仅是学生,因此其一方面为全校师生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校园、甚至校外的专业人员(例如当地高校、乐团、剧院相关人员)参与课程的设计,充分体现校园音乐课程的开放性和普及性。

校園音乐作为一种学校音乐课程形态,已经受到很多学校和教师的关注,也有很多实践形态。笔者呈现的是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还不够成熟,案例也不够丰富,但校园音乐课程在改善学生审美素养,提升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显然是有效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要健康、科学发展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优化,提炼其理论架构。这需要学校、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5.58.

责任编辑:石萍

Campus Music: A New Form of School Music Curriculum

Zhu Yufang

(Huaiyin Middle School, Huaian 223002, China)

Abstract: Campus music is indispensible in improving campus aesthetic ecology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music literacy, which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music curriculum besides music lessons and also the extension of and supplement to music classroom teaching. Campus music curriculum should b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s of music works such as appreciative music, non-appreciative music, and comprehensive experiencing music.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mpus music curriculum is inseparable from top-level design,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support.

Key words: campus music; form of curriculum; music literacy; aesthetic ecology

猜你喜欢
音乐素养
浅议音乐素养对合唱的重要性
浅谈高校钢琴教育和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职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钢琴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多元融合打造音乐戏曲教学崭新课型探究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