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境界

2018-02-21 20:14周延云
学报编辑论丛 2018年0期
关键词:学术性学术研究专业知识

周延云



论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境界

周延云

(中国海洋大学期刊社,山东 青岛 266100)

高校学报的学术性特征要求学报编辑必须达到一定的学术境界,学报编辑的学术境界是学报学术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报编辑的学术境界由低到高分为专业知识境界、专家境界和导师境界。学报编辑的学术境界越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就越高,其学术影响力就越大。专业知识境界是每位学报编辑在从事学报编辑工作初期所必须达到的最低境界。在长期的学报编辑工作中,学报编辑必须经历一个“炼狱”般的锻造过程,进而达到专家境界。在此基础上,为保证高校学报学术性的持续提高和良性循环,学报编辑还应该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把指导和培养学术新人、壮大学报作者队伍当作一项事业去做,并为最终达到导师境界而奋斗。

高校学报编辑;学术境界;专业知识境界;专家境界;导师境界

高校学报是高校定期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其内容的学术性区别于其他类刊物。学术性是高校学报的本质特征[1],是高校学报的生命力所在[2],也是高校学报的一贯追求目标。因此,学术性的高低是评判高校学报优劣的最重要标准。而决定高校学报学术性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编辑,因此高校学报要达到求真、求新和求深的学术目标,编辑就必须苦练内功,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学术意识、学术视野和学术追求,达到最佳的学术境界。

1 高校学报编辑境界的研究现状

因为学术性是高校学报的灵魂,因此,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决定高校学报学术性因素的研究就成了一个广为关注的论题,其中对编辑学术因素的研究文章大多集中在编辑的学术素养、学术意识、学术视野、学术品位、学术追求等方面[3],到目前为止,从学术境界角度研究编辑因素的文章还没有,而从境界角度研究编辑因素的文章也仅有2篇。一篇是柯锦华的《学术期刊编辑三境界:从旁观者到引领者》,该文从编辑和学术期刊的关系这个角度,将编辑依次划定为旁观者、参与者和引领者三个境界:所谓“旁观者”,是指编辑的工作仅停留在对文稿的文字做技术性的修订,编辑在学术活动中扮演的是辅助性角色;所谓“参与者”,是指编辑主动介入学术活动;所谓“引领者”,是指编辑“能够凝聚各方面的研究力量,有效地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策划具有前瞻性的选题,站在学术前沿,把握学术发展的脉络,引领学术的发展”[4]。另一篇是学术报告,即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会长、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龙协涛教授所作的会议报告《编辑的人文素养、学术眼光和职业境界》,他从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追求这个角度将编辑分为三个境界,即职业境界、敬业境界和事业境界:在职业境界,编辑只是守株待兔,来什么稿编什么稿,优哉游哉,游刃有余;在敬业境界,编辑对来稿要再加工,修改润饰以至再创造;在事业境界,编辑本身就是学者,具有很高的学术素养,洞悉学术发展的前沿,能审时度势出题目、出点子、出思想,请作者写出重要论文,编辑是熟悉学术界方方面面的骨干精英[5]。

上述两位学者实际上都是从编辑在提升高校学报学术质量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证编辑的境界的。的确,编辑对保证和提高学报学术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编辑要达到两位学者所讲的第一个境界比较容易,而要达到两位学者分别所讲的后两个境界则并非易事。这就要求编辑本身具有精深的知识结构和卓越的学术能力,并达到与之相应的学术境界。否则,上述两位学者所谈到的境界就成了空中楼阁。

2 高校学报编辑学术境界的层次和内涵及其与学报学术性的关系

由于高校学报的栏目是按照学校设置的主要学科来分类安排的,所以,原则上讲,某一栏目编辑必须是通晓该栏目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起码应该具有该学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并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如果仅仅熟悉文章的文字加工、格式编排、逻辑调整、标点符号修改等文章形式方面的编辑业务,对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状况不熟悉,就无法胜任学报编辑工作。不过,要想做好学报的编辑工作,除了具备牢固而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学术水平,尤其是要达到相应的学术境界。根据编辑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所达到的程度,笔者将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境界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专业知识境界、专家(或学者)境界和导师境界这三个层次。

2.1 专业知识境界

2.1.1 专业知识境界的内涵

学报编辑既能扎实地掌握专栏学科的基础知识,又能广泛涉猎与该学科有关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要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和熟练度,而且具有对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对错、深浅、新旧等问题的判断能力,在学历上的基本要求是大学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职称上应该是编辑或讲师。在对该学科的学术研究方面,学报编辑应当了解该学科在学界研究的背景和现状,熟悉该学科研究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能通过与以前的有关研究作对比,发现并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论题,通过分析论证,进而撰写出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在这个境界,学报编辑所写的学术论文一般不会达到较高的学术高度,但有可能提出一个有学术价值的观点。一般说来,学报编辑专业知识境界的高低与其学历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关系,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研究生,学报编辑的学历越高,其专业知识境界就越高。

2.1.2 专业知识境界与学报学术性的关系

学报编辑只有达到了专业知识境界,才能正确地理解论文作者所探讨的学术问题的内容,并能正确地判断该论文所提出的理论观点的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从总体上基本把握该论文的创新性观点。在此基础上,学报编辑才能以学术性为标准,比较准确地把作者稿件推荐给有关专家进一步审查。不过,在专业知识境界,学报编辑由于自身从事学术研究的水平尚且有待提高,所以其对论文的学术性高低的判断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报编辑对论文所探讨的理论问题的深浅度可能把握不准,从而导致其所推荐给有关专家审查的论文达不到在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要求。可见,在专业知识境界,学报编辑可以准确地把握论文观点的正确性和学术性的有无,至于论文学术性的高低则由学报编辑推荐给有关专家审查,而专家审查的结果既向学报编辑展示了该论文的学术水平,又给学报编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有助于学报编辑学术素养的提高。可见,在专业知识境界,学报编辑在论文发表的学报这个平台上起着比较关键的桥梁和辅助作用,能够比较有效地保证学报论文的学术性。

2.2 专家(或学者)境界

2.2.1 专家(或学者)境界的内涵

学报编辑不仅具有广博而又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通晓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在学历上达到了硕士或博士毕业的水平,并获得了相应的学位,在职称上应该是副编审或副教授以上,并且在学校范围内是学科专业带头人。在学术研究方面,学报编辑对学科专业知识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权威性,熟悉学界对学科专业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该学科专业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研究方向,再加上其本身拥有国家级、部级或省级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课题,所以能独立撰写出代表该学科专业研究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境界,学报编辑有机会参加国内外众多的学术活动,有的还被学术机构邀请作学术报告。这既有利于学报编辑广交学术界的朋友,扩大学术交流范围,又能开拓学术视野,把握学术发展脉络,提高学术品位。

2.2.2 专家(或学者)境界与学报学术性的关系

学报编辑只有达到了专家境界,才会具备较高的学术理解力、学术敏感度和学术鉴别力,才能够有效地驾驭学报学科专业论文的学术水平。只有这样,在稿件初审阶段,编辑才能准确地把住稿件的学术关,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学报论文的学术质量。正因如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就开展了“编辑学者化”的讨论。所谓“编辑学者化”,就是倡导学术期刊编辑成为“学者型”编辑,认为“编辑学者化”的实现,是编辑学术修养养成的过程,也是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过程[5]。与此相对应的是,有的学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学者编辑化”的观点,积极倡导专家或学者直接担任学报编辑,认为“高校学者编辑化正日益成为高校选择学报编辑特别是主编的重要标尺。许多著名学刊的主编及编辑往往是学科发展的旗帜性人物”[6]。上述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角度,实际上主张和强调的都是学报编辑和专家或学者应该达到的同一个学术境界的问题。

由于学报编辑对某一学科专业的学术研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因此成为国内高校学报竞相邀请的学科专栏特约撰稿人或专栏学术主持人,有的还被多家高校学报特聘为兼职编委或学术顾问。这样不仅能够不断地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而且还能够加强各学报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知名度,并借此吸引学界优秀的学术稿件。

2.3 导师境界

2.3.1 导师境界的内涵

学报编辑无论从学科专业知识的“博”与“专”方面,还是从学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宏观”与“微观”层面,都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上述两个境界。他们在职称上都是资深教授或终身教授,在指导学生从事学术研究方面担任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当然,处在导师境界的学报编辑都是国内最有权威的专家或学者,他们不仅精通学科专业知识,还通晓跨学科知识,因此他们不仅能够全方位地研究学科专业问题,还能够创立和研究边缘学科。一般情况下,他们对某一学科专业的研究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例如教育部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而设立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高校设立的“泰山学者奖励计划”,其中的长江学者和泰山学者的学术水平都达到了导师境界。他们不仅对某一学科专业的学术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且还能够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导师境界,学报编辑具有强大的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不仅是学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还是学术活动、学术会议的重要倡导者和组织者,是学科学术团体的带头人。

2.3.2 导师境界与学报学术性的关系

由于达到导师境界的学报编辑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因此在学报的稿件处理工作中就会处于非常主动和有利的地位。学报编辑不仅应该在“师”的方面下功夫,更应该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即不仅能够准确判定一篇稿件学术性的强弱,而且还能够精准地捕捉到稿件中的闪光点,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稿件,而是要指导作者将闪光点放大到闪光面,将稿件的学术性由弱变强,由此不断培育和学术新人,进而带动一个学术团队或梯队,实现学报学术质量的持续提高。学报编辑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力,既可以在相关的学术活动、学术会议和学术圈子中约稿和组稿,又可以有计划地策划专题栏目,培育特色栏目和精品栏目。此外,由于学报编辑在学科专业研究方面高瞻远瞩,既能及时发现学术研究的不足,又能准确预测学术研究的前景,所以学报编辑可以时常策划和组织一些述评性和争鸣性的学术论题,适时探讨学术界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课题,这样就会不断提高学报的学术高度和影响力。

3 达到高校学报编辑学术境界的途径

高校学报的学术性特征要求学报编辑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境界,这是高校学报学术质量的根本保证。当然,学报编辑学术境界的实现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和修炼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报编辑既要持之以恒地深入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又要积极投身到相关专业的学术研究中,并把学术研究当作终生追求的事业。

3.1 切实贯彻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论,不断丰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和信息爆炸的社会,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更替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新的概念、新的词语、新的知识点、新的学科专业、新的理论和观点不断涌现,因此,正规的学校教育和专业学习显然跟不上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也满足不了社会急剧变化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就显得格外重要。就学报编辑来说,即使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也并不代表着已经精通和全面掌握了学科专业知识,而只是一个新的学习起点的开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知识的跨学科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了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即新兴学科。这些新兴学科都包含着不止一个学科的专业知识,而这些跨学科的复杂专业知识及其跨学科研究显然对学报编辑原有的单学科专业知识境界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为了通过跨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研究的考验,学报编辑就必须借助多个平台或机会继续学习和深造,或者通过网络学习,或者向有关专家请教,或者到有关机构接受培训,或者到有关科研单位挂职学习,或者出国留学,或者到国内外高校做访问学者。可见,我们现在所说的专业知识境界已经不是一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而是复杂学科的多个专业了。而要达到这样的专业知识境界,学报编辑不但要接受“终身教育”,而且要“终身学习”,这样才能逐步掌握日益复杂的专业知识结构。

3.2 积极参与、策划和组织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

拥有广博而丰富甚至有些“杂”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学报编辑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报编辑应该主动培养学术意识和学术素养,密切关注学科研究的动态和趋势,除了积极参加学科专业热点问题、重大问题的探讨和争鸣,积极参与国家或部级学科研究基金项目重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外,还应该踊跃投入到国内外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的实践活动中,做学术研究的倡导者和表率。首先,学报编辑要经常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科专业学会或协会举办的学术年会和学术活动,聆听和吸取专家创新性、前瞻性的学术观点,从中选用优秀会议论文,并直接向与会专家约稿。其次,定期策划学科专业学术研讨主题,广泛组织有关专家参加研讨会,并有计划地邀请学术权威作系列学术报告,引导学术研究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

3.3 广泛结交学术专家,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学术研究是群体行为,是一项传承性、集体性的事业,个人只是融合在其中的一个因子,学术研究的深入和进步要求学术界专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甚至相互争鸣,在比较各家各派的学术观点中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因此,学报编辑应该广泛结交学术界的专家,定期和他们交流学科专业研究中的重点课题和研究趋势,准确把握学术研究的广度、深度和方向。学无止境,学术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对同一个学术课题,不同专家因其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在同一个时期也会得出不同观点或结论。而同一个专家,由于其运用的方法和角度不同,或者在不同时期由于其掌握的材料或认识的深浅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观点。因此,学报编辑如果经常就学科专业的学术前沿课题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材料等方面和专家进行沟通、争论甚至加强合作研究,就会有效地拓宽学术研究视野,并把学术研究步步导向深入。学报编辑也只有在和专家长期的学术交流甚至合作研究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最终达到学术权威的境界。

3.4 用心扶持年轻学者,努力培养作者队伍

高校学报固然需要专家级和导师级作者重磅稿件的引领和提气,但也同样离不开众多普通作者尤其是年轻学者的大力支持。因此,真正合格的学报编辑不但应该是一个学科专业的学术专家,而且应该是指导学报作者尤其是年轻学者(作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导师,因为学报编辑的职责是保证和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的,而稿件的学术质量决定于作者,尤其是年轻作者,他们既是学报作者的主体力量,又是学报作者的后备大军。因此,学报编辑对于一般作者的稿件的学术性既应该严格要求,又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一篇稿件,而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学术亮点,进而提出指导性的修改意见,让作者树立进一步研究的信心。即使因稿件的学术性太弱而退稿,也要向作者交代清楚文章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最好能给作者指明研究的方法和方向,甚至和作者一起探讨某一课题,最后指导或帮助作者写出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样,既能成为作者的良师益友,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又能持续培养作者队伍,保证学报高质量稿件的源源不断。

4 结束语

高校学报的学术性特征要求学报编辑必须达到相应的学术境界,学报编辑的学术境界越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就越高,其学术影响力就越大。而一般说来,专业知识境界是每位学报编辑在从事学报编辑工作初期所必须达到的最低境界,这也是高校学报的学术性特征对学报编辑的基本要求。不过,要确保高校学报学术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学报编辑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努力提高自身对学科专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对稿件学术性的鉴别能力,尽快使自己成长为学科学术带头人或学术权威,进而达到专家境界,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奋斗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奏效,而是需要学报编辑经历一个“炼狱”般的锻造过程。在此基础上,学报编辑还应该积极向导师境界迈进。从表面上来看,从专家境界到导师境界之间只是一墙之隔,这堵“墙”就是“导”,可是,这堵墙很高也很厚。可以说,凡是学科导师就必定都是学科专家,但是学科专家却不一定都是学科导师。学科导师高于学科专家的关键之处是学科导师能够高瞻远瞩并有的放矢地指导年轻学者或学报作者敏锐地捕捉学术热点和前沿课题,并展开一系列的探讨,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进而指导他们用先进而灵活的科学方法从事终生的学术研究,即把培养和打造学术新人当作一项使命或事业,从而不断壮大学报作者队伍。总之,要保证高校学报学术性的长期稳步提升,学报编辑就必须达到专家境界,并把导师境界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讲,也许学术专家甚至学术导师的编辑化是今后高校学报走向学术性良性循环的必然趋势[7]。

[1] 李稳.试论高校学报的学术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1(6):91-93.

[2] 陈瑛.论强化高校学报的学术性[J].理论观察,2002(4):87-88.

[3] 李为香.论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学术性[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4):113-115.

[4] 柯锦华.学术期刊编辑三境界:从旁观者到引领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7-12(A06).

[5] 钟晓红.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1):85-88.

[6] 吴明东.编辑学者化是学术期刊质量的根本保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37-138.

[7] 蒋永华.回归杂家——就“学报编辑学者化”与杨焕章先生商榷[J].学术界,2004(5):146-155.

猜你喜欢
学术性学术研究专业知识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