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发展刍议

2018-02-21 20:14
学报编辑论丛 2018年0期
关键词:广州大学综合性学报

罗 欢



新形势下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发展刍议

罗 欢

(广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广州 510006)

在学术期刊发展日益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数字化并出现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作为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学报中的重要成员,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因其与生俱来的“地方” “综合性” “高校”的特征,存在发展中的瓶颈,面临重大的挑战,也存在重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将劣势变为优势,可以考虑采取“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具体为走立足本校,拓展、整合校外资源;立足本地(区域),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立足本身(本位),跟上行业发展步伐的实施路径,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为自己赢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发展思路;实施路径

我国的高校有类型和层次之分。按类型,潘懋元将高校分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技术高校三类[1],有的还将其分为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等;按层次,高校可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还有其他的分法。地方综合性高校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针对中央、部属院校来说其他院校都可称为地方院校,针对省属院校来说地市级院校都可称为地方院校,其实绝大部分地市级高校都是省属高校。地方综合性高校多数指的是地市级综合性本科院校,很多是以前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也可以指省属的综合性本科大学(学院),这里的地方综合性高校是指除“211工程”以外的高校,因进入“211工程”的地方综合性高校普遍发展较好,其学报的水平也普遍比较高,面临的问题没有那么突出。我国的学术期刊分类也有很多种,按出版类别分为综合性期刊、专业性期刊、高校学报、检索性期刊。我国学术期刊共有6 000多种,高校学报就有2 000多种,可见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的一个重要系列。教育部办公厅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将其定义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自然就兼具“地方” “综合性” “高校”的特征,“地方”是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位而言,“综合性”是指其所依托的高校学科门类齐全,“高校”是指其由高校主办并为高校的一个部门,与高校具有“同呼吸共命运”的天然联系。这些先天的特征就限定了其发展定位,尤其在当前的形势下。

1 新形势下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学术期刊朝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以及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期刊面临传播方式、出版形态的转型,高校学报本来就因管理体制、办刊模式、评价体系等各方面限制带来的诸多问题,在这种新形势下更进一步地突显出来,作为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学报更是如此,其地位逐步被边缘化,一直以来“全、散、小、弱”的局面不仅未得到基本改变,还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既有所有高校学报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有自身面临的特殊问题,这些都与其“地方” “综合性” “高校”的特征有关,当然,也脱离不了大的学术环境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改变,毕竟它属于学术期刊中的一员。新形势下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1 地方性带来的边缘化

与那些重点高校相比,地方综合性高校在学科、人才、资源等各方面都不占优势,两者所主办的学报,其地位和影响力自然也就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学报的功能首要是为所在高校的科研和教学服务,各高校是各自学报最强有力的支撑,结果只能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也正因为这些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的影响力普遍不高,在整个学术评价体系中也就没什么地位可言,从而导致其在所依托高校内部也被边缘化,很多学校都将其学报编辑部定位为教辅部门,未将学报工作视为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纳入总体规划,学报编辑人员在职务评聘、薪酬待遇、进修学习、开展学术研究等各方面也都不如教学科研人员。这种因地方性带来的外部(高校学报界)和内部(学校)的双重边缘化,使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2],这与《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精神也是相违背的。

1.2 综合性带来的同质化

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所依托的高校学科门类都比较齐全,作为展示学校科研和教学成果的窗口,其一般涉及的学科专业较多,刊登的论文内容比较分散,设置的栏目大多相同或相似,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限制,缺乏变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从而导致了众多的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在办刊理念、办刊模式上的高度一致,在学术期刊中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学报一直为人所诟病的“千刊一面”的缺点,在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中尤为突出,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

1.3 为高校服务的功能定位带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僵化

高校是事业单位,高校学报一直作为高校的一个部门而存在,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只是作为行业主管单位进行宏观指导,大部分高校学报在全国高校出版体制改革时没有被转制成企业化运营,办刊条件比市场化的学术期刊应该更有保障,按理说可以发展得好一些。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恰恰是这种旱涝保收的体制内的身份庇护了高校学报,即它们基本上不用为自己的生存发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缺乏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一般的高校学报来说更是如此。既然是为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服务的,保证能正常运转是很多地方高校学报的常规做法。况且它们又觉得自己在整个学术评价体系中没什么地位,也就不太注重自身的制度建设,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地方高校学报自身的运行机制也比较僵化,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编委会形同虚设,“等米下锅”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地方综合性校学报甚至于后来都跟不上所在学校的发展,也就不能如实反映所在高校的科研和教学成果。正因为这种体制内身份的属性,使很多地方高校学报对社会变化和行业变革不敏感,没有危机意识,也不积极主动采取应对的策略,也就谈不上创造条件跟上行业发展专业化、集约化的步伐,以及利用数字化和媒体融合的趋势进行自身的转型了,从而也就加剧了它们被边缘化。试想一下,如果将所有高校学报同出版社一样纳入企业化运营,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又会出现怎样一种局面?

2 顶天立地: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发展的思路

面对新的形势,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理应居安思危,顺应社会和行业发展趋势,将自身的劣势转为优势,将面临的挑战转为发展的机遇,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每所地方综合性高校都有自身的发展定位,都应努力开拓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席之地。笔者以为,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可以采取“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顶天”是指要有全局性、前瞻性眼光,即为向一流看齐,向全国性、世界性看齐,向行业发展趋势看齐,“立地”即立足所在高校、所在区域、自身条件及发展定位。应先做好“立地”,以“立地”为基础,去争取、实现“顶天”,以赢得自己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落实“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2.1 立足本校,拓展、整合校外资源

提到一所高校,首先想到的是这所高校有什么优势学科,“看一所大学主要看三个东西:第一看教师队伍,第二看图书馆,第三看学报”[3]。由此可见,高校学报最重要的资源在于自己所在的高校,而学报办得好不好,则代表了一所高校的形象。地方综合性高校不仅学科门类比较齐全,而且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可以为所在学报提供重要的支撑,学报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不必舍近求远,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首先,学报要有全局观念,要有积极参与学校建设的主体意识,才能赢得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学报工作本来就是所在高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报应争取将自己的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并做好顶层设计,有近期和中远期的发展目标,最大限度地谋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比如,争取将本校教师在自己学报发表的论文纳入学校考核认定成果范围,在编委会中纳入学校顶尖专家、主管科研的校领导等。

其次,学报应充分利用所在高校的优势学术资源,提升自身的质量和影响力。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学术资源比较丰富,学报应对所在学校的学术资源有总体观照,并随时关注其发展动态,并要对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有充分的了解,找准学报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结合点,在上面做大文章。以《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的特色栏目“人权研究”为例,该栏目就是依托广州大学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全国首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之一——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开设的,广州大学将该研究院定位为以人权基本理论研究与人权教育为基本立足点,形成多学科、多方向联动发展的整体布局,将其作为学校“十三五”规划着力打造的“高端智库”而予以重点建设,《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充分利用学校的这一优势资源,开设栏目并形成了品牌,找到了学校建设与学报建设的结合点。

再者,以所在高校优势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为引领,努力拓展、整合校外包括海外相关学术资源,把脉学科领域前沿,引领学术发展,创建学术品牌。如《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廉政论坛”栏目就是利用该校关于廉政研究的优势,汇聚全国高校廉政研究队伍,以及从中纪委到各省市纪委、监察委的高水平作者队伍[4],为自己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全国高校学报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广州大学的学术品牌,并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名栏建设工程”。

2.2 立足本地(区域),辐射全国乃至世界

地方综合性高校基于自身定位,都非常重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注重与区域相向发展的贴合度,甚至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写入发展规划,力求在“立地”工作中做出大文章,然后去争取“顶天”的项目,从而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如广州大学的广府文化研究、岭南文化与艺术研究以及华南地理、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现在各高校都将办出自己的特色作为明确的发展目标。作为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学报,也应该围绕地方做文章,以此形成自己的特色,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有学者对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获评的“985” “211”高校学报栏目大多为大众类栏目,而地方高校学报栏目大多为小众类栏目,其原因在于大众类栏目容易缺乏特色,必须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才能吸纳优质稿源,“985” “211”高校历史悠久,学科创建时间长,综合实力强,有能力创办,而地方高校则只能依靠地方优势办出特色[5]。但很多地方性的资源本来就具有全国性意义,不仅如此,有的还成为了国际性的显学,比如关于国内地域文化研究的三大显学敦煌学、藏学、徽学的研究等。

所谓的地方性也也是相对的,在于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审视。如关于广府文化的研究,当代很多学者不仅关注到过去广府文化如何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传播,还对新时代广府文化将如何在“一带一路”沿线交流融合的新趋势进行了探讨[6]。随着学术的发展,类似的话题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些学术领域研究的辐射力会不断增强。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应充分利用所在高校的地域优势、多学科容易开展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以前瞻性的眼光做好专题策划,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策划好特色栏目并将其做大做强,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2.3 立足本身(本位),紧跟行业发展步伐

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也是学术期刊,仍然要纳入学术评价体系和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不然也很难生存下去。但高校学报有其自身的定位和特点,应“构建起自己的一套能够在科研领域获得广泛认可的评价体系,辅助评价高校学报在学术期刊中的地位。”[7]“总体来说,学报评价体系既要体现学报的科研价值,还要兼顾学报在高校中的特点和属性,包括学术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建立起共性、个性、特性不同权重结合的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全面地体现高校学报的价值。”[7]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更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认真看待这个问题,既要注重提高各项普适性评价指标指数,提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因为这是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又要扎扎实实履行好自己为学校科研和教学服务的特殊使命。另外,当前学术期刊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已成潮流,出版业数字化发展、媒体融合发展已成国家战略[8-9],这些都将引起传媒领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要及时跟上行业发展步伐,做好转型,以应对已经到来的这场行业革命。

3 结束语

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既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报中的重要成员,是推动我国学术繁荣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在面临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和行业发生变革的新形势下,应找准自身定位,抓住发展机遇,采取“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以做好立足本校、区域、行业的“立地”工作为基础,勇于去“顶天”,突破发展中的瓶颈,努力扭转“全、散、小、弱”的局面,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1] 刘丽建.潘懋元高等教育论述精要[M]//中国教育家经典论要丛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00-101.

[2] 杨世武.地方高校学报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3):43-46.

[3] 龙协涛.《学桴》扬帆百舸争流——纪念中国人文社科学报诞生百年感言[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177-178.

[4] 孙国军,等.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十人谈[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10.

[5] 毛红霞.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的分布及未来建设走向分析[J].出版科学,2016(2):44-46.

[6] 刘茜.广府文化如何在“一带一路”沿线传播?[EB/OL].(2018-06-14)[2018-08-15].http://travel.southcn.com/l/ 2018-06/14/content_182229912.htm.

[7] 谢骏,季德春,邱彦涛.高校学报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M]//学报编辑论丛(2017).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66.

[8]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J].中国出版,2010(21):6-8.

[9]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出版,2015(8):3-5.

2018年广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课题(20180303)

猜你喜欢
广州大学综合性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潘卓彤作品
史云昊作品
致敬学报40年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谢雪甜作品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