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1;2.成都师范学院政治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是西南地区科技、金融、贸易和交通枢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努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赋予成都市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总体战略格局中的坐标方位,也是完成省委要求“成都继续一马当先,发挥首位城市引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引擎”战略任务的着力点。
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其在我国经济管理、金融和交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在经济交流和对外交流中发挥门户作用,是已经或者即将成为国际金融、管理和文化中心的城市[1]。我国2005年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定位为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目前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共十二个,从经济集聚指数、空间辐射指数、对外开放指数、文化创新指数、管理服务指数和生态保护指数六项指标评价,十二个城市排名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深圳、武汉、南京、成都、杭州、沈阳和大连[2]。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推进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都具有重要意义[3]。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而且能够通过发挥城市规模与集聚效应,吸引要素跨区域流动,提高要素与产业匹配度,对于提高城市发展效率有重要影响[4]。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发挥其门户作用、辐射带动作用等功能的同时,大城市病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如职能过度集中、交通拥堵、城市创新功能不足、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缺失等问题[5]。
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应建立在“资源、能源合理利用,经济社会适度发展,损耗补偿互相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6]。从内涵看,一是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从功能上看,“绿色发展观是第二代可持续发展观”,绿色财富是绿色发展的基础,绿色福利是绿色发展的目标[7]。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生态经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内容、目标与途径[8]。绿色发展代表了未来全球发展方向,也是国际合作与竞争的焦点。中国应该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对外投资等方面与其他国家展开合作[9]。
发展理念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什么样的发展成果。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0]针对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而言,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深刻内涵在于,成都市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既区别于西方国家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模式和路径,又超越我国曾经走过的把增长等同于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道路和模式。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实现“四个转换”,即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转换,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体系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引领转换,城市治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换。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到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则是实现以上转换最根本的保证。
这也意味着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就是要从转变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能让城市变得更加美丽,使绿色发展成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最大的亮点和个性。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集中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那么,以人民为中心,让城市生活更幸福理所当然是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成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效的最高标准。
成都市已经连续几年超过杭州、上海等城市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榜首。这是全市人民对市委、市政府工作的认同和褒奖,也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良好的基础和起点。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绿色环保是幸福生活的新内涵、新期待。人们聚集到城市的初衷就是追求幸福生活。城市是现代工业文明得以集中的地方,但也是饱受诸多现代问题之苦的地方。现代城市在给人类带来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伴生着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交通、能源、建筑、信息等方面的需求迅速扩张的同时,城市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的影响凸显。成都市也和其他城市一样,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对“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的期待,已成为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的期待和追求。
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成都市一方面针对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切的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开展 “三大环保战役”,尤其是在大气、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突破,让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有了更实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建设大生态,构筑新格局,统筹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协调、文化创意、体育健身、农业景观等多重功能。成都市拿出最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规划并开始建设总长16920公里的天府绿道,整合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系统。建成后,市民一出家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就能享受超过1000公里的社区绿道和区域级绿道。这不仅是城市景观的大提升,更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与保护是成都市面临的两大矛盾,也是必须守住的两条底线。绿色发展为处理这一对矛盾提供了新的支撑点。
绿色发展是“绿色+发展”,是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统一。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首要任务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从过去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联合国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环境的危机、能源危机与发展的危机是不可分割的。地球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而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11]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搞大开发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搞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那种开发。绿色发展就是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打破旧有的观念束缚和路径依赖,以“大保护”为抓手,倒逼城市经济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全球气候变暖是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面对的环境挑战、发展挑战。成都市既把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又把其作为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的结合点。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成都市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推进绿色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以逐步形成城市的新经济增长点,增加城市发展新动能。与此同时,成都市加入了包括北京、上海等11个城市组成的2025年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的城市联盟。成都加入此城市联盟不仅是为了国家、省实现达到峰值战略目标做出贡献,而且是为了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转型、解决如大气污染等紧迫的环境问题提供抓手和操作平台。成都市把2025年碳排放达峰设定为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碳笼子”,并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规划、战略对接,以此为基础安排城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力度、进度,倒逼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城市工业产业低碳化升级改造。首先,成都在钢铁、冶金、煤炭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十二五”末成都市全市已关停落后产能310户,49户印染企业调迁退出印染业务,共减少38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其次是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发展;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加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三是治碳与治污结合,协调推进低碳发展与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节能环保交通工具。这些措施收效明显,“十二五”期间,成都市城市碳强度(单位GDP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的增速开始出现“双下降”趋势;成都市全市人均碳排放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率先达峰值城市联盟中的大多数城市。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宜居、宜业是城市首要功能、最大的软实力和竞争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城市中直接体现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宜居、宜业性的首位指标,是城市吸引人才、资金、各种要素聚集的前提条件。绿色发展将创造城市的新形象,极大地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增强城市对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汇聚力,实现把城市建设成为宜业宜居之城、创新创业之都的目标。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早已声名远播、享誉中外。但是成都市2016年常住人口已达2030万人,经济结构和环形交通组织方式带来交通拥堵、产能同质化竞争、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口密度不均等一系列城市病,已经严重损害了成都的宜居宜业品质。
因此,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成都市以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为目标加快推动功能布局调整,跳出以往的圈层思维和承接思路,按照“高效节约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绿水青山的生态空间”原则,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成都市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全面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推进城市空间优化布局、人口资源合理分布、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环境交通综合治理。新的空间布局充分体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出的根据各区域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已开发程度、未开发潜力”确定其主体功能,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绿色发展的方针原则,分类布局,促使其在重点开发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落后产能的力度,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绿色化、高端化。同时,成都市开发区不沿袭发达地区走过的工业化、城镇化老路去承接城市和发达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而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成都市充分发挥这些地区良好的生态本底的优势,通过培育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森林培育、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区域新的支柱产业和脱贫致富重要收入来源。
综上所述,成都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提升成都幸福生活的新增长点,是成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是国家中心城市新形象的展示点,是成都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动力源泉。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田美玲,方世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与判别[J].热带地理,2015(3):372-378.
[3] 王凯,徐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 2012(3):10-15.
[4] 胡凡,陆建猷.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推进[J].河南社会科学, 2017(4):1-6.
[5] 陈江生,郑智星.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瓶颈及解决思路——以东京、伦敦等国际中心城市为例[J].城市观察, 2009(2):14-20.
[6] 蒋南平,向仁康.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 2013(2):50-54.
[7] 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1):14-20.
[8] 霍艳丽,刘彤.生态经济建设: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J].企业经济, 2011(10):63-66.
[9] 张梅.绿色发展:全球态势与中国的出路[J].国际问题研究,2013(5): 93-102.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11]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柯金良,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