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南大学政法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2.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已经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据《2016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四川实现旅游总收入7705.5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7600.5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5.8亿美元,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7.3%升至2016年的23.6%。2013年,四川就“把旅游业打造成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及建设“全国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作为战略目标。这显示出四川正在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本文拟对四川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影响四川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相关因素,对促进四川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国外学者对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较为丰富。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成因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弗朗索瓦·韦拉(1989)指出,国际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决定因素是旅游资源禀赋、旅游需求和比较成本[1];Hall(1999)认为,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造成区域旅游经济规模差异[2];Priskin(2001)认为,旅游资源质量等级、数量以及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区域旅游经济规模不均衡的因素[3];Frank Go等(2002)认为,旅游管理水平和质量是造成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4];Kucerová Jana等(2009)认为旅游政策缺失是旅游业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5];Ivanovic Slobodan 等(2010)指出,克罗地亚旅游竞争力落后欧洲同行的原因在于该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较低[6]。
国内相关研究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于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各经济区、各省(市、自治区)、各地(市)之间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明显,存在极化现象。陆林等(2005)从经济地理学视角研究并揭示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分异规律[7]。2)关于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时间序列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随着时间推移,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日趋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3)关于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概括起来,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产业结构等。部分学者深入分析了影响因素内容,例如,唐留雄(2003)指出,我国国际旅游业地域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开放与发展程度、旅游企业运作效率以及目标游客群体存在不同[8]。程进等(2010)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旅游产品开发水平是影响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9]。余凤龙等(2010)认为,在路径依赖规律作用下,制度变迁是我国区域旅游差异产生并逐步扩大的重要原因[10]。
运用国外理论和方法研究我国旅游经济空间差异问题时应当心“水土不服”,切忌“拿来主义”。国内研究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1)从研究区域来看,对全国及东部省份的研究较多,对西部省份的研究较少,对旅游资源大省四川的研究更少。文献检索发现,关于四川旅游经济差异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史春云等(2007)以四川为例,研究了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动态过程、阶段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11]。杨霞等(2012)运用极差、标准差、极值比、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分析了2001—2009年四川旅游经济区域差异[12]。李佳(2015)分析了四川各市(州)旅游资源优势度、旅游经济水平、旅游经济增速,以探求各地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及其耦合关系[13]。2)从研究内容来看,大部分研究忽视了价格因素对旅游收入的影响。3)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
标准差是衡量区域旅游经济绝对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值由大变小,说明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缩小;反之则说明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增大。其计算公式如(1)所示:
(1)
变异系数主要用于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相对变化的程度。由于这一指标消除了时间变迁所带来的价格变动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以便于进行跨年度比较,其值变小说明区域旅游经济相对差异趋缓,反之则说明相对差异扩大。其计算公式如(2)所示:
(2)
基尼系数是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重要指标,现借用于测定区域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其计算公式如(3)所示:
(3)
据《四川旅游年鉴2014》数据显示,2013年四川旅游总收入是3877.4亿元,而同年全省21个市(州)旅游收入总和为4193.9亿元,前者是后者的92.5%。据《四川旅游年鉴2015》数据显示,2014年四川旅游总收入是4891.0亿元,而同年全省21个市(州)旅游收入之和是5345.2亿元,前者是后者的91.5%。鉴于旅游年鉴中全省旅游收入与各市(州)旅游收入之和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采用《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3—2015)》中四川各市(州)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来计算四川旅游总收入,并按照《四川旅游年鉴2015》相应年份美元汇率对2002—2014年各市(州)旅游外汇收入进行折算①,为消除价格因素对旅游收入的影响,利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2年=100)对2002—2014年四川各市(州)旅游收入进行平减处理。
根据公式(1)(2)计算2002—2014年四川旅游收入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具体数值如图1所示。
图1 四川旅游收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由图1看出,除了个别年份外,四川旅游收入标准差呈逐年增加趋势,说明四川各市(州)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呈扩大之势;旅游收入变异系数呈减小趋势,说明各市(州)旅游经济相对差异趋于缩小。
根据公式(3)计算2002—2014年四川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基尼系数,并绘制变化图,具体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四川旅游收入基尼系数
由图2可以看出,除了2012年以外,四川旅游收入基尼系数呈递减趋势,说明四川各市(州)旅游收入相对差异逐年缩小,与前面的分析相同。与此相反,四川旅游外汇收入基尼系数自2007年以来呈上升趋势,说明各市(州)入境旅游收入相对差异不断扩大。
3.1.1 各市(州)人均旅游收入差异明显
用各市(州)旅游收入与年底常住人口相比,可以得到各市(州)人均旅游收入。2002—2014年间,各市(州)人均旅游收入差异明显。其中,2002年,雅安市人均旅游收入在21个市(州)中遥遥领先,阿坝州、成都市、乐山市、绵阳市依次处于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巴中市排名最后;雅安市人均旅游收入是巴中市的55倍。2014年,阿坝州人均旅游收入全省排名第一,攀枝花市、乐山市、成都市、自贡市位居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达州市排名最后;阿坝州人均旅游收入是达州市的16倍。2002—2014年间,人均旅游收入排名首位频数最多的是阿坝州(10次),其次是成都市(2次);人均旅游收入排名末位次数最多的是巴中市(8次),其次是达州市(4次)。
3.1.2 各市(州)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悬殊
2002年,雅安市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51.4%,位居全省各市(州)之首,内江市占比为1.7%,排名最后;2014年,阿坝州旅游收入占全州GDP的97.9%,位居全省首位,达州市占比为6.7%,排在全省末位。2002—2014年,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处于全省首位频数最多的是阿坝州(12次);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处于各市(州)末位次数最多是达州市和德阳市(同为5次)。
3.1.3 各市(州)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差距较大
2002—2014年,各市(州)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最大的是眉山市(40.36%),排在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的依次是遂宁市(40.24%)、攀枝花市(37.80%)、巴中市(37.58%)、内江市(37.24%);年均增长率最低的是雅安市(7.42%)。
3.2.1 五大经济区变动
2006年,基于地理和行政关系,四川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将全省划分为五大经济区(以下称为原来的五大经济区)。“十三五”起,五大经济区的名称虽然没变,但是包括的区域不同于以前。成都平原经济区由原来的5市扩为8市,增加了乐山、遂宁、雅安3市;川东北经济区包括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巴中5市,原有的遂宁市划归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包括自贡、泸州、内江、宜宾4市,原有的乐山市划归成都平原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州,原有的雅安市划归成都平原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与原来的一样,包括甘孜州和阿坝州。划分五大经济区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3.2.2 测度方法
泰尔(Theil)指数具有把整体差异分为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的特性,被广泛运用于区域旅游经济内部差异与区际差异分析。该指数越大表明区域间不均衡程度越高,反之则意味着区域差异越小。经济区内的泰尔指数(Tpi)反映五大经济区内各市(州)之间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其计算公式如(4)所示:
(4)
五大经济区之间的泰尔指数(Tbr)反映五大经济区之间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其计算公式如(5)所示:
(5)
以市(州)为单位的泰尔指数(Tp)综合反映全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程度。其计算公式如(6)所示:
(6)
公式(4)(5)(6)中,Xij、Pij分别代表i经济区j市(州)旅游收入、人口数;Xi、Pi分别代表i经济区的旅游总收入、总人口数;X、P分别代表四川全省的旅游收入、人口数;i=1、2、3、4、5,依次代表五大经济区;j=1、2、3、……21,代表21个市(州)。
3.2.3 五大经济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状况
利用公式(4)(5)(6)计算五大经济区泰尔指数,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表1 五大经济区泰尔指数
由表1可以看出:1)2002—2014年,不论是原来的五大经济区还是新的五大经济区,Tp值总体变动呈减小趋势,表明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缩小。2)不论是原来的经济区还是新的经济区,Tpi值明显大于Tbr值,表明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主要由区内差异形成。3)新五大经济区的Tpi值 、Tp值明显小于原来五大经济区,由此可以得出,新经济区划分有利于削减四川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特别是经济区内旅游经济差异。
运用《四川统计年鉴2015》中四川各市(州)2014年截面数据,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地通达性、旅游投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五个方面选取9个指标分析其对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影响。
4.1.1 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所产生的资源竞争力、产品竞争和形象竞争力,以及其在地区上的垄断和集聚,既是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14]。本文构建公式(7)用于测度各市(州)旅游资源禀赋。
(7)
公式(7)中,WTR表示j市(州)旅游资源得分;Nij代表j市(州)拥有1A~5A级景区个数,i为等级,取值范围为1~5;Wi为不同等级景区权重,本文按照15、9、5、3、1依次设定5A级、4A级、3A级、2A级、1A级景区权重。《四川旅游年鉴2015》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四川拥有A级旅游景区303家,具体分布及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四川各市(州)旅游景区分布及赋值
4.1.2 旅游地通达性
由于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游客只有进入旅游区才能获得旅游消费效用。因此,交通状况是区域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旅游交通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本地不利区位条件,增强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和吸引力,从而扩大客源市场规模,优化客源市场结构[10]。本文选取公路里程、等级公里密度(公里/平方公里)、公路旅客周转量(万人公里)3个指标作为旅游地通达性的代理变量。
4.1.3 旅游投资
旅游不仅是消费热点也是投资热点。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在强劲的旅游需求驱动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纷纷涌入旅游业。2015年全国旅游业直接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比第三产业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32个百分点,较房地产投资增速高41个百分点[15]。鉴于旅游投资效应的滞后性,本文选取2013年、2014年四川各市(州)旅游项目投资额的平均值作为2014年投资。
4.1.4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本文选用地区GDP、人均GDP两个指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
4.1.5 居民收入水平
本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作为居民收入水平的代理变量。
本研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上述指标与各市(州)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四川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注:**在0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3看出,公路里程、交通密度与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以及旅游总收入的相关性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它们之间相关性不显著。旅游资源禀赋、公路旅客周转量、旅游投资、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这6个指标与国内旅游收入的相关系数大于它们与旅游外汇收入的相关系数。
第一,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与旅游资源禀赋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2014年,成都市旅游收入在全省遥遥领先,与其旅游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成都是我国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拥有2项世界遗产、2项世界预备遗产,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森林公园,全市建成63个A级旅游景区。与此相对,巴中市旅游资源较少,旅游收入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二。
第二,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与公路里程、交通密度相关性不显著,与公路旅客周转量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间接表明旅游地通达性对旅游经济的重要性。阿坝州拥有丰富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可是过去受制于当地交通状况,若尔盖黄河九曲第一湾、达古冰山、红原大草原等许多景区的游客接待量与其优质资源禀赋不成比例。黄龙机场正式通航后,旅客流量迅速增长,阿坝州旅游收入随之从通航前2002年的15.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23.9亿元,一跃成为四川旅游业的“排头兵”[16]。
第三,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与旅游投资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2013年,成都市旅游项目投资全省第一、凉山州倒数第一,前者是后者的110倍;2014年,成都市依然位居首位,凉山州倒数第二位、雅安市倒数第一位,成都市旅游项目投资是凉山州的135倍,是雅安市的675倍。旅游项目投资不平衡是四川旅游投资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四,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与区域GDP高度正相关,与人均GDP中度正相关。从短期来看,国内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但是从长期看,无论是旅游需求还是旅游供给,国内旅游的增长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17]。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供给能力和作为客源地的需求能力。
第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之间的正相关性表明它们之间存在互促共进的关系。决定旅游消费的因素很多,但居民收入水平最为关键。拥有较多自由支配的收入不仅是旅游需求形成的前提,而且对人们旅游需求的层次和旅游需求的结构也有较大影响[18]。
第一,随着时间推移,四川各市(州)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趋于缩小。
第二,四川各市(州)人均旅游收入、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差异明显。
第三,四川五大经济区区内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大于区际之间的差异,新经济区划分有利于削减四川旅游经济空间差异。
第四,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投资、地区GDP、人均GDP、居民收入、公路旅客周转量等指标相比,公路里程、交通密度对各市(州)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影响不显著。
为促进四川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不仅有利于缓解各地旅游资源禀赋不均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互补、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有利于吸引旅游项目投资、避免恶性竞争、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需要建立旅游资源、信息、交通、服务、营销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从而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壁垒,形成利益共同体。
第二,提升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中西部地区旅游支线机场建设,特别是围绕国家重点旅游线路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按实际需求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支线机场。四川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建设旅游支线机场。此外,加强民族地区交通设施建设,实现游客到主要旅游景区的无缝对接。
第三,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为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把“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作为“治旅方略”之一。四川在开发、挖掘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应深化旅游与工业、农业、林业、文化、体育、健康、医药等产业融合,形成新型乡村旅游——“旅游+文化”“旅游+养老”“旅游+休闲”“旅游+运动”等复合业态旅游项目。
第四,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四川游客散客化特征明显,自助自驾游成为旅游新热点。散客时代对传统旅游服务提出了挑战,景区管理、营销体系应随之转变。四川亟需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构建集管理、服务、营销为一体的智慧旅游体系,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步伐。
第五,完善旅游投融资体制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旅游项目投资审批手续;设立更多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项目信贷支持力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采取PPP模式投资建设和运营旅游项目;建设旅游资源交易平台,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
注释:
① 《四川旅游年鉴2015》数据显示,2014年,四川旅游总收入4891.04亿元,国内旅游收入4838.34亿元,外汇收入85768.11万美元,由此算出当年的美元汇率为:1美元=6.14元人民币。
[1] [法]弗朗索瓦·韦拉.国际旅游经济与政策[M].罗结珍,等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2] HALL C, PAGE S.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 Environment, space and place [M]. London: Routledge, 2002.
[3] PRISKIN J. Assess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nature-based tourism: the case of the Central Coast Region of Western Australia [J].Tourism management, 2001(22):637-648.
[4] FRANK M Go,ROBERT Govers.Integrated quality management for tourist destinations: a European perspective on achieving competitiveness [J].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1(1):79-88.
[5] KUCERROVá Jana, MAKOVNIK Tomás.Regional tourism policy in Slovakia [J].E+M Ekonomie a management, 2009(1):6-13.
[6] IVANOVIC Slobodan, KATIC Antonia, MIKINAC Kresimir. Cluster as a model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tourist market [J]. UTMS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0, 1(2):45-54.
[7] 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8] 唐留雄.中国国际旅游业地域非均衡增长研究[J].经济问题,2003(11):69-71.
[9] 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1):81-85.
[10] 余凤龙,陆林.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10(3):124-127.
[11] 史春云,张捷,等.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62(6):631-639.
[12] 杨霞,刘晓鹰.四川省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38-142.
[13] 李佳.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差异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30-134.
[14] 王洪桥,袁家冬,孟祥君.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4(2):163-169.
[15] 徐万佳,沈仲亮.国家旅游局发布2015年全国旅游业投资报告[N].中国旅游报,2016-5-16(2).
[16] 刘星,等.雪域天路,向更高更远延伸[N].四川日报,2012-5-16(16).
[17] 翁钢民.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机理、创新模式与整合战略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67.
[18] 郭峦,刘燕.旅游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