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对学生要实施多元化评价,而苏科版教材在编写的时候非常注重多元化评价的体现。以苏科版“图形与几何”为例,分析其中多元化评价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图形与几何;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地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苏科版数学教材在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十分关注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也注重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
苏科版教材中的“图形与几何”体现在以下几章:
1.七年级上册: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2.七年级下册: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第12章——证明
3.八年级上册:第1章——全等三角形;第2章——轴对称图形;第3章——勾股定理;第5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4.八年级下册:第9章——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
5.九年级上册:第2章——对称图形—圆
6.九年级下册:第7章——锐角三角函数
每一章由章头图、节、阅读、数学与活动、小结与思考以及复习题组成;每一节又由议一议、试一试、操作、交流、例题、练一练、做一做、想一想、阅读、习题等组成。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评价内容方面,苏科版数学教材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评价,也重视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还重视情感、态度的评价。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
关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苏科版数学教材每一章的章头图以及小结与思考中。在每章开头处介绍本章的知识点以及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在每章的结尾处又会对本章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学生可以在教材的引导下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作适当的回顾。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5章的章头图这样写道:本章将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展开、折叠等活动,探索丰富的图形世界。在小结与思考中要求学生:在本章里,我们学习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从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中,我们看到许多熟悉的图形,如圆柱、圆锥、棱锥、球……在本章里,我们学习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以及简单物体的视图,初步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本章里,我们通过对几何体的分类,感悟分类的思想;通过对不同几何特征的对比,感悟对比的思想。教材中5.3节“数学实验室”有这样一个操作题:将一个正方体纸盒沿部分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把你得到的平面图形与同学交流。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学生对图形展开的熟练程度,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接着探索如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折叠后面与面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对应关系,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关于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贯穿在每一章的每一节中,每节内容在形成新概念、新的定理时都会设置相应的问题,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6章“线段、射线、直线”中,学习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会先让学生“试一试”:(1)已知一点可以画出几条直线?(2)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由此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得出相应的结论;还有“做一做”:取一张长方形纸片,(1)用刻度尺度量并比较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大小;(2)用折纸的方法比较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大小;以及“议一议”,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在上述环节中,学生经历动手操作、问题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来获取相应的知识、结论。教师通过学生在动手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并及时给予反馈。
在每一章的最后还有“数学活动”,这类“数学活动”需要学生经历思考、讨论、猜想、尝试等过程,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七年级上册第5章的数学活动要求设计包装纸箱:某种产品的形状是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16 cm、6 cm、3 cm。请为厂家设计一种包装纸箱,使每箱能装30件这种产品,且该纸箱所用材料尽可能少。
从这个“活动评价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解决上述“数学活动”时,需要学生经历思考、和同学交流的过程,提出猜想并给出方案,收获方法和体会;并且请同学或小组进行评价,以及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方案时,采用定性评价—评语的方式。
3.情感态度的评价
关于情感态度的评价,教材中也有多处得以体现。例如,“数学实验室”“做一做”“议一议”部分,经常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验证某些结论,有时需要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得出某些结论。在学生自己动手或者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锻炼了學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数学活动”以及“数学活动评价表”也体现了教师记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苏科版数学教材中关于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做一做”“试一试”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经过动手操作、思考等方式解决问题后,由教师或同学评价,也可以学生自己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和同伴之间的比较后进行自我评价。关于学生自评以及同学互评还体现在“数学活动评价表”中(见上表),学生在解决“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记录评价表中关于自评、互评的相关内容。
三、评价标准多元化
苏科版数学教材每一章结束后都有“阅读”部分,这一部分内容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供学有余力或者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阅读,也可以学到一定的知识。例如,七年级下册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的“阅读”是“从特殊情形入手”,给学生介绍了“特殊化”的思想方法,以“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和“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为例,供学生体会;八年级下册第9章“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的“阅读”内容是“趣谈反证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谈到了反证法以及介绍了反证法的一般步骤。这部分阅读内容供部分学生学习,有些学生可以达到掌握的水平,有些学生仅限于了解的水平,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评价标准。
教材中的复习题设计了“复习巩固”“灵活运用”“探索研究”三部分习题,也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第一部分习题主要是针对本章的重要知识点,是需要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第二部分习题是对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要求学生会灵活运用,但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个要求;第三部分的探索研究则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题型复杂、多样,供少部分学生研究,能够解决问题。
四、评价方式多元化
苏科版数学教材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教师讲解、做题以及测验等形式的评价方式,而以多种形式评价学生。
1.小组合作
教材中的“议一议”“讨论”等环节都需要学生之间彼此合作、交流,学生不再是以单一的个体的形式进行学习,而是以小组的集体形式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合作,取长补短。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9章教学“平行四边形”时,需要学生交流:在证实平行四边形ABCD是中心对称图形的过程中,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学生通过组内讨论获得结论,教师让学生交流结果,评价哪一小组回答得更全面,哪一小组的理由更充分。
2.动手操作
教材中的“尝试”“操作”部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评价学生也由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转移到关注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图形与几何”部分,不仅要求学生会证明定理,更要求学生理解定理的由来,若学生经历自己操作的过程,则能理解得更清楚、更透彻。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第9章平行四边形时,教材中给出了“尝试”: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的中点记为O,用透明纸覆盖并描出平行四边形,再用大头针钉在点O处,将透明纸上的平行四边形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动手操作以后,不仅很容易得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还能得出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有的性质。教师在讲授此部分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关注学生从中获得的结论是否全面。
3.开放性问题
教材中的“思考”“数学活动”以及复习題中的“探索研究”部分均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使教师在注重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注重评价学生思考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注重和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例如,八年级上册第2章“轴对称图形”的“探索研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条道路和两个养鸡场,(1)把这条道路看成一条直线l,两个养鸡场分别看成点A和点B,点A、B与直线l有多少种不同的位置关系?画出各种可能位置的图形;(2)现要在道路旁建一座冷藏库,冷藏库应建在何处,可使两个养鸡场到该冷藏库的距离和最短?本题的第(1)问考查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有多种不同的画法,第(2)问将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融入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将数学问题情境化能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苏科版初中教材在多元化评价方面设计得较为合理。它既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又注重情感态度的体验,还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教材中设置不同层次的习题实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教材中开放性的问题、数学活动则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作者简介:姚云,1988年8月出生,女,汉族,湖北安陆,中学初级,硕士研究生,中学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