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经济区城市结构测度研究

2018-02-19 05:24魏超喻冬冬成都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达州市通川区委党校四川达州635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位序经济区城市化

魏超 喻冬冬(成都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达州市通川区委党校 四川 达州 635000)

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定量分析是城市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城市的规模是否合理、分布结构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功能的发挥和竞争力提升。因此,认识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特征,探析其规模结构演变的规律性,对于合理谋划区域城市布局、优化城市体系的功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1]。长期以来,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系数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中,用来分析一个国家的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2]。

成都经济区①地处四川盆地中心地带,地势相对平坦,城市发展条件优越,2016年区域内人口3789.23万人,占四川总人口的45.89%,集中了四川绝大部分人口,是四川经济、社会、文化中心。近年来,成都经济区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由2016年1535.7万人增长至2016年2150.56万人,年均增长3.42%。城市化率由2006年41.15%上升至2016年56.75%,年均增长3.27%,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详见表1)。《成都平原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区域协同发展的样板区等战略定位。

经济区内城市化发展极不平衡,区域核心城市——成都城市人口、城市建设规模远远超过其他7个市州。成都城市人口占整个区域人口比重由2006年44.19%增加至2016年52.27%。成都市建成区占整个区域城市建成区维持在55%—56%。从城市化所处阶段来看,2016年成都市城市化率70.62%,进入城市化发展后期,而其他7市城市化水平却维持在40%—50%之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详见表2)。从直观数据上分析,成都平原经济城市化发展呈现“一家独大”。本文将基于成都经济区区县数据,利用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系数分析城市结构体系,并提出城市体系优化的建议。

表1:成都经济区城市人口与城市化率

一、成都经济区各区县城市人口现状

城市空间布局体系涉及到对区域内城市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从而对城市的规模等级做出划分。而对城市化测度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单一指标法,即根据单一测量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第二种就是综合指标法,即以多项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3]。而单一指标法,根据测量的数据可分为三种即城市人口指标法、非农业产业指标法、城市用地比重指标法。在分析城市化水平时,一般选用城市常住人口测量城市化水平。本文选取区域内各区县2016年常住人口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表2:成都市城市人口和建成区面积

表3:2016成都经济区各区县城市人口规模(单位:万人)②

二、城市结构体系研究

(一)成都经济区城市结构统计

根据表3整理表4,从城市等级分布来看,区域内超大城市1座,中小城市40座占区域内城市数量的80%,而处于中间的只有II型大城市9座,分布呈现“金字塔”结构。各等级城市中没有特大城市、I型大城市,城市结构体系不完整。从各等级城市吸纳转移人口来看,区域内唯一一座超级大城市城市人口占区域城市人口的40.45%,而区域内40座中小城市城市人口仅占34.87%。从城市化率来看,区域内唯一一座超级大城市城市化率高达84.38%,而其他城市城市化率均在50%以下,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超大城市少但聚集人口多,超大城市规模过度膨胀;中小城市城市数量多,单个城市聚集人数少,人口聚集度不高。这种不合理的城市人口结构易导致成都经济区城市发展出现以下问题:一方面大量的人口涌入特大城市,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引发特大城市出现交通堵塞、土地价格飞涨、环境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是中小城市过度发展,人口聚集度不高,城市的规模效益将难以显现[4]。

表4 2016年成都经济区各类型城市统计(单位:万人)

(二)城市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是由马克·杰斐逊在1939年提出来的。他在研究地理经济时发现国家的位列第2位城市与国家“首位城市”差距相差甚远。在此基础上,马克·杰斐逊提出“城市首位度”概念,并提出城市首位度的计算公式S2=P1/P2(P1:首位城市;P2:第1位城市,下边的数字表示该城市在区域中的排序),用来研究首位城市在国家的统治程度。后人借鉴他的研究成果,用城市首位度来反映区域城市体系中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反映其在区域中的统治程度,反映了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特征。但是简单将首位城市比上第二位城市存在很多弊端,因为第二位城市的大小有很多偶然因素。人们因此将作为分母的第二位城市进行加权,减少这种偶然因素,创造了4城市指数S4=P1/(P2+P3+P4)和11城市指数S11=2*P1/(P2+P3+…+P11)。

经计算得出区域中成都市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分别为7.61、3.31、2.91(如表5),各项指标均超过正常指数,根据首位划分标准(S2〉2, S4、S11〉1,首位型城市;2〈S2〈4, S4、S11〉1,中度首位型;S2〉4,S4、S11〉1,高度首位型城市)来看,成都经济区城市结构属于高度首位型城市,首位城市在成都经济区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城市体系中具有支配地位,对其他地区的城市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表5 成都经济区城市首位度

(三)位序—规模法则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城市人口规模与位序呈现显著的反向关系,即一个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排序越靠前。经济地理学家奥尔巴克在1913年研究欧洲五国和美国城市时,发现Pi*Ri=K(Pi区域内位于第i位城市人口;Ri区域内位于第i位城市位序;K为常数)。1949年捷夫在对发达国家数据研究基础上提出K=P1(区域内位于第一位的城市人口规模),被地理经济学家广泛接受作为城市规模分布的一种理想状态,奥尔巴克公式变成了Pi*Ri=P1。后来的地理经济学家罗特卡参照生物生长规律呈现指数型这一规律,将这一公式指数化,认为P1=Pi*(RIq),将等式两边取对数等式变成,Lg(Pi)=Lg(P1)-q*Lg(Ri)。等式被简化成一条近似y=a-bx(a:截距;b:系数)的直线方程。|a|是衡量首位城市变化的重要指标,|a|值越大说明首位城市作用越大;|b|→1城市规模分布趋于捷夫理想状态,集中与分散处于均衡;|b|f1城市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突出,中小城市发育不完全;|b|p1城市规模比较分散,中小城市突出,大城市发育不完全。将成都经济区非农人口和城市位序分表求对数,利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计y=a-bx为y=-1.1 x+2.713,将其城市体系位序—规模回归线与散点图表示如图1。|a|=2.731说明区域中成都市的首位城市作用明显,在区域中具有统治地位。|b|=1.1说明区域中的城市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突出中小城市发育不完全。根据图1,区域数据呈现“厚尾”分布,数据大部分集中在后半部分且与“首位城市”差距较大,说明成都经济区首位城市的城市化发展要远远好于其他区县,但其他各地区城市发展差距相对较小,区域中的城市结构呈现现“单极平衡城市结构体系”(区域中单个核心城市扩张,吸纳周围城市资源,其他城市发展滞后,核心以外的城市差距不大)。

图1:成都经济区区县户籍人口位序结果图

(四)城市基尼系数

当区域其他城市与首位城市差距较大,而其他城市自身差距较小,在运用位序—规模法则会出现截距项a很大,而系数b很小的情况,位序—规模法则将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城市规模结构。基于此,加拿大约克大学的马歇尔教授,提出城市基尼系数来测量城市发展集中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G为基尼系数;Pi为i城市人口;为j城市Pj人口;n为区域内城市数目;为区域内城市人口总和。G的范围在(0,1)之间,如果G趋近于1,说明城市规模越集中,如果G趋近于0,说明城市规模越分散。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成都经济区城市基尼系数。2013-2016年成都经济区基尼系数为在0.64—0.67,说明成都经济区城市发展极不均衡。

表6:成都经济区2013—2016年基尼系数③

三、对策建议

从成都经济区城市结构体系来看,成都经济区区域内超大城市1座,特大城市、I型大城市空缺,II型大城市9座和中小城市居多占绝大部分,这样不合理的“金字塔”城市结构体系容易造成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引发“城市病”。另外一方面,中小城市的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大城市集中,造成中小城市发展困难,中小城市难以突破城市发展“阈值”,中小城市发展出现停滞,区域内中小城市化发展动力不足。其次,从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系数数据分析来看,成都经济区城市发展不均衡。区域内“首位城市”在成都经济区过于“极化”,对周边城市资源产生“虹吸效益”,周围城市发展缓慢,次级中心城市难以建立。

成都经济区要合理布局城市体系。首先,调控超大城市成都的发展,紧紧围绕天府新区建设,扩展城市发展空间,缓解成都市中心城区大量人口聚集导致的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问题。其次,发展成都周边双流、温江、都江堰等卫星城市建设,加强卫星城市与中心城市发展互动,形成区域一体化,以疏散中心城区人口,缓解中心城区发展压力。

其次,积极培育区域城市中心,构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除了加快成都都市圈首位都市圈建设以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成都市市域全部区县,德阳旌阳区、广汉、什邡、绵竹、中江,眉山全部区县,资阳雁江区、简阳、乐至,雅安雨城区和名山),还应该大力发展绵阳都市圈(以绵阳为中心,包括绵阳市域的全部区县,德阳的罗江)、乐山都市圈(以乐山为中心,包括乐山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夹江县、峨眉山市、金口河区)等次级城市圈建设,培育区域经济城市中心,将成都平原形成一个整体。加快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聚集度,提高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发挥区域中心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最后,促进区域发展互动。完善区域分工,结合自身优势有选择的选择区域发展方向[6]。将成都市中心城区作为“区域首脑城市”,大力发展金融业、现代服务业等,乐山、绵阳市分别成为南北两大都市圈的商贸、商务、物流中心。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区域内绵阳为中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德阳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彭州、青白江、绵竹、什邡为节点的化工产业聚集区;以新津、新彭合作区、眉山为节点的化工、机车产业聚集区;以龙泉经开区、成资养石合作区;资阳西部汽车城为节点的机械、汽车产业聚集区;以乐山为中心的半导体材料、机械、建材工业聚集区。

注释:

①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资阳、遂宁、雅安。

②本文区县划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统计划分标准。

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指数等级极低;0.2-0.29表示指数等级低;0.3-0.39表示指数等级中;0.4-0.59表示指数等级高;0.6以上表示指数等级极高。

猜你喜欢
位序经济区城市化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的山东省城镇体系分析
汾河流域城镇群城市规模结构及演变研究
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及其空间特征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测度与评价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