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芸(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二十年来,四川始终坚持从大局出发推动对旅游业的定位,对旅游业的认识不断清晰,充分发挥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的综合带动作用。
1.建立旅游大省,确立支柱性产业地位
1997年四川省决定把旅游业确立为四川省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1998年,四川省政府第五次常务会议把四川省旅游发展的总目标总目标确定为建设旅游大省;2000年,四川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把旅游业确定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作出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川委发[2000]48号)。“十五”期间(2001年-2005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实施政府主导、旅游精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基本确立。“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全球蔓延等众多不利因素的严重影响,全省旅游业发展连续多年保持了突飞猛进的态势,旅游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四川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经过“十五”“十一五” (2001年-2010年)十年时期的发展,四川省旅游业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进入加快实现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目标的新阶段。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正式颁发,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既是旅游业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又标志着旅游业已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四川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意见》(川府发[2013]42号)中提出,把旅游业打造成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使我省成为全国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全省“现代旅游业”和“5大新兴先导性服务业”并列的“1+5”现代服务业大格局,进一步确定了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地位。旅游业不仅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为引领一二三产业转型发展的综合带动型产业。
3.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
《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川府发[2017]25号)中提出,旅游是四川最大最突出的优势,也是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旅游业作为促进消费、带动投资、扩大就业及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着力实施旅游扶贫,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产业发达、产品丰富、设施完善、服务优良、安全有序、市场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的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从四川旅游业二十年定位发展变化及不同历史时期旅游业发展目标确立的轨迹中可以看出,随着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二十年来,旅游业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四川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
1.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从总量来看,近二十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从1998年的125.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923.1亿元,增长近70.8倍,其中在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在西部地区率先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217亿元,成为全国第8个旅游总收入跨千亿的省份;2017年突破8000亿元,旅游总收入全国排名从2002年的第12上升至第5。从入境游看,入境游克服了2次重大地震和各类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接待入境游客从2000年的46万人次到2016年首超300万人次,2017年达到36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2000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14.5亿美元。
从国内游看,四川省接待国内游客从1998年的0.54亿人次上升到2017年的6.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2000年的248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8923亿元。(详见表1)
2.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得到优化升级,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保险、旅游资讯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观光旅游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产品开发成效显著,养生、自驾游、美食、商务会展等高端和新兴旅游产品得到健康培育,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产品体系更为健全和优化。
表1:近17年(2000年—2017年)旅游经济主要指标
1.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20年来,四川省以生态为卖点、文化为亮点,发展观光旅游产品,由单一的观光产品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的综合型旅游产品转变;围绕市民需求和游客需求,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游和城郊游,注重开发城市公园、文化广场、特色商业街区等城市休闲产品。
2.创新发展专项特色产品
四川省推动旅游和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结合,创新发展了“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农业观光、自助自驾”等一批专项旅游产品;十二五以来更积极推动全省旅游发展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创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旅游”“交通+旅游”和“扶贫+旅游”等正在深入实践中。并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打造水上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特色业态产品。
1.旅游发展体制日益建立
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坚持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探索和建立了旅游业发展的新体制。自1998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已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等一系列促进四川旅游业发展文件(详见表2)。“十一五”期间,省旅游局总结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四川旅游发展模式;“十二五”时期创新体制机制,在政策、项目、资金和人力资源上向旅游倾斜,以“围绕旅游、共建旅游、主导旅游”为着力点,以“全域布局、全业支撑、全民参与、全程服务”为基本特征的全域旅游“四川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以上均是四川旅游业发展立足四川实际、体现四川特色、实施政府主导战略的建设经验。
2.旅游发展机制不断完善
为及时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四川省建立了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十五”期间,成立了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二五”时期,建立健全以旅游为统领,部门协作,横向、上下联动的“大旅游”管理机制,在政策扶持、资金保障、联合执法等方面支持旅游业发展。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2016年原四川旅游局更名,正式成立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截止2017年,省本级和6个市州(乐山、绵阳、广元、广安、阿坝、甘孜)组建了旅游发展委员会。
表2:近20年(1998年—2018年)部分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旅游业发展相关文件一览表
从四川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看,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旅游是四川最大最突出的优势,也是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四川旅游业旅游供给侧改革将全面推进,通过建设和优化“快进慢游易出”的交通体系和“文明规范便利”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市场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最终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将持续推进,政府简政放权,行业协会、旅游管理机构进一步改革,旅游协调机制更加健全,改革创新试点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目前我省已有28个市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占全省国土面积2/3,并率先推动四川藏区、彝区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积极打造川藏旅游经济带、川滇藏区域旅游合作实验区。新时代四川将全面开启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以28个市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引领,按照“围绕旅游、共建旅游、主导旅游”三个导向,最终将形成“全域布局、全业支撑、全民参与、全程服务”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同时旅游扶贫作为我省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将全域旅游作为深度贫困县精准脱贫、防止返贫的治本之策,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的发展将得到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旅游业强关联、高综合、强拉动特点,通过“旅游+”模式,全省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得到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科技水平、文化内涵、绿色理念将得到逐步提升,旅游创意产品、体验产品、定制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山地旅游、水上旅游、温泉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将不断涌现,蜀道申遗等世界级国家级旅游品牌将成功创建;“旅游+”产业跨界平台优势将充分发挥,旅游+互联网、新农村建设、大众创业、文化、休闲、研学、健康养老、房车自驾、运动、购物、交通、金融等一批旅游业态、组织模式、商业形态、服务流程将不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