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对部分农林院校的抽样调查

2018-02-19 05:24周凯文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资源心理环境

周凯文 马 强(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42)

引言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1]。根据《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8届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820万,超过2017年795万人,就业工作依然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在就业准备阶段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产生了逃避、焦虑、悲观等负面就业心理,影响到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韩嫣、何仲禹、翟国方等学者分别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指出高校就业工作要因势利导的重要性[2][3]。

资源环境类学院是农林院校的特色学院,一般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土壤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或研究方向。调查发现,针对资源环境类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分析研究鲜有涉及。因此本文基于抽样调查数据,从不同年级、地域以及学科分析资源环境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数据来源和结果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自主编制的《资源环境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实行不记名填写。调查对象为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以及山东农业大学六所农林院校2015-2017级资源环境学院本科生,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等专业,涉及华南、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本次调查共收到线上问卷745份,其中男生269人,占36.11%,女生476人,占63.89%。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整体认知

(1)资源环境类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态度。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非常大”,仅2.01%的学生选择“没有压力”;从分类统计表来看,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这与目前就业市场存在的用人偏见有关;就年级差异而言,2016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最大,其次是2017级,最后是应届生2015级,这主要因为低年级学生缺乏职业了解和专业技能储备,容易出现就业恐慌心理;从就读城市而言,三四线学生就业压力最大,其次是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这和三四线城市薪资水平低、大中企业较少的现状有关。

(2)就业竞争优势。总体而言,社交能力和专业成绩成为公认最大竞争优势,分别占到79.6%和65.37%,然后是院校排名、对企业的前期了解、临场发挥、外貌形象,其中家庭背景占比最小。从分类统计来看,男生比女生更看重家庭背景在求职中的影响,女生则更注重外貌形象的影响。

表1“资源环境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在“性别、年级和城市”间的差异统计表(单位:%)

(3)对环保、资源政策新规的认识。64.84%的学生认为其对就业“没有明显帮助”,13.56%的学生认为“不清楚”。从分类统计结果来看,一二线城市学生和理工类专业学生对政策新规在就业中的积极影响更有信心。

2.对就业准备的认识

(1)关于职业规划或目标。“有清晰目标”的资源环境类大学生占8.72%,超过一半的学生“有模糊目标”,超过30%的学生“没有且迷茫”。从分类统计来看,2016级学生选择“没有且迷茫”的比例最高;男生的总体情况略好于女生。

(2)关于专业实习的尝试。“有专业相关实习经历”的学生占23.22%,选择“有但无关”的占27.79%,48.99%的学生没有任何实习经历。其中,一线城市学生有更多专业实习机会,占28.19%,远高于二线城市17.11%和三线城市19.58%。

表2“资源环境类大学生职业规划或目标”在“性别、年级”间的差异统计表(单位:%)

3.就业选择

(1)就业预期较高。选择“愿意响应国家政策,到中西部城市工作”的同学仅占30%;43.62%的同学认为起薪在4500-6000之间,33.15%的同学认为起薪在6000元以上(其中一线城市学生占38.28%),这和目前毕业生的实际薪资水平存在一定出入。

(2)就业选择局限。相比就业,考研成为学生首选出路。超过七成的学生有考研意愿,其次分别是“国有企业”“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私人企业”“外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从分类统计结果来看,三四线城市大学生选择考取公务员或事业编的比例最高,为41.87%,这是因为小城市资源相对较少,“体制内”工作拥有更高的吸引力。

二、资源环境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整体就业心理趋于理性

根据调查,资源环境类大学生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较大的现实有着客观认识,整体就业心理趋于理性。绝大多数学生认同提高专业成绩及其他可迁移能力是就业的真正筹码,许多学生表示“自己拥有一定的实力才能拥有好的工作岗位”“就业与个人能力密切相关,大学生需要提高自我能力以提高就业率”以及“大学生应该着眼于当前与能力相适应的工作,不要眼高手低”等,就业选择也趋于多样化。

表3“资源环境类大学生预期起薪”在“城市”间的差异统计表

(二)就业心理问题

1.就业心理压力大

从调查结果来看,资源环境类大学生普遍面临较大就业心理压力,低年级学生缺乏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准备,且没有及时获得就业帮助和指导;部分学生对找工作存在焦虑、逃避、不切实际的心理现象,这在大学三年级学生中表现最为明显。

2.缺乏就业规划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10%的资源环境类大学生有清晰就业发展目标,近一半的大学生完全没有实习经历,只有20%的学生有专业实习经历。这表明学生严重缺乏实践能力和就业规划意识,容易造成课堂理论与企业要求的脱节,低年级学生“就业嘴边挂”、高年级“就业要考研”的现状。

3.专业认同度不高

资源环境类大学生缺乏对专业的主动认识和了解,多数人不清楚本专业的就业现状,超过60%的应届毕业生无专业实习经历,对用人单位来讲,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用人风险和培训成本,影响学生的求职效果;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交能力比专业成绩更重要,且这一现象随着年级增加越来越突出,这既和实际用人情况不符,也显示出资源环境类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不尽人意。

三、基于资源环境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对策分析

(一)规范对资源环境类专业学生的政策性教育

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代表的两山论,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等政策,营造了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等行业的向好市场。但作为新设专业,很多人对资源环境类专业培养方向和内容存在疑问[4],这导致学生对就业前景存在迷茫、质疑心理,缺乏专业自信,对国家资源环境类政策新规缺乏主动了解,出现了“毕业即种田”“毕业卖化肥”的偏见和误解。因此,相关院校要紧跟国家相关政策发展,组织专业师资,积极宣讲相关政策法规,分析其对专业前景和市场产生的影响,强调其在国家未来发展及新兴产业中不可替代的建设作用,帮助他们树立专业就业自信,营造正确的就业导向,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二)践行多方联合实践育人模式

资源环境类大学生以理工科为主,实行校企、校政合作模式,能提供更多专业实习机会,开展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小企业的培训成本,更能适应其岗位要求。

以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例,近年来积极整合包括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的多方资源,建立多维育人平台,设立院企奖学金,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了解行业发展,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多方协同培养平台,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此一来,学生得以提前了解岗位需要,得到校外导师指导,避免陷入自我恐慌、猜测的就业心理陷阱,自我修正就业准备工作,缓解就业压力,提升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三)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调查,部分大学生仍存在金钱至上、好高骛远、以及避重就轻的就业观,透露出责任意识淡薄、诚信意识缺乏等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职业素养[5]。因此就业指导教师要认识到资源环境类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面临的不同就业矛盾,并根据其阶段性就业心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一新生存在专业就业认识模糊且盲目自信的问题,严重缺乏职业规划。建议将职业教育、成才教育纳入新生教育全过程,以“传帮带”的形式帮助新生初步了解专业就业形势,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尽早确立职业规划。大二学生面对岗位要求和自身能力差距,更容易陷入迷茫、恐慌和不自信的漩涡,却往往成为最容易忽视的就业指导对象,因此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习,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实力就是核心竞争力”的认识,提升其综合竞争力。高年级学生学生对求职困难有了初步切身体会,就业压力更大,在实习、考研备考过程中需要更多指导和鼓励,强化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实用技巧和总结案例,因此需要与就业困难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因势利导,避免因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突发问题。

(四)加强基层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

目前,大学生就业涌向一二线大城市、追求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等“铁饭碗”的现象依然明显,主动选择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仍是极少数,因为他们认为创业就是“干大事业”,风险大、无保障、没有足够的信心挑战创业,因此很多毕业生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选择创业[6]。

资源环境类毕业生有着农村基层创业的天然优势。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急需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等专业毕业生在土地规划管理、生态规划、土壤修复以及水污染等方面大展身手;另一方面,大学生到基层自办实业,积极创业,同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而且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力度,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培养资源环境类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信心,使他们在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一展身手。

四、结语

大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就业心理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本文在分析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阐释了资源环境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心理现状,并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角度出发,提出了规范政策性教育、践行实践育人模式、开展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加强创新创业指导等措施,有利于资源环境类大学生树立健康就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规划目标。

猜你喜欢
资源心理环境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心理感受
环境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