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璋珊 徐 俊
(1.赣州市林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江西 赣州 341000)
2015年两会期间,一位老红军,委托一名人大代表,转呈习主席的“一封信、两瓶油”的故事,新闻媒体披露后,各级领导以极大地热情,最快的行动落实习主席有关发展油茶生产的重要指示。
赣南城乡居民发展油茶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上下很快形成了一个“话油茶、谈发展、叙经验、订规划、筹资金、抓落实”的大好局面。
油茶中心产区的兴国县、寻乌县县委县政府一把亲自抓,亲临一线指挥,亲自选调优良苗木。市林科所的两百万株优良油茶苗,被调销一空。全市2015年的油茶新造林任务全面完成,我市油茶产业生产进入了最好最快最旺的发展时期。
为使我市油茶发展永保积极性,使这一产业更科学、更持久、更有质量地稳步高效发展,笔者依据多年的工作实践与体会,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建议,愿与同仁志士交流。
其大部分是老祖宗留下的油茶林,纯林不多。多数是以油茶为主,同散生乔灌树种等混交成林。
抗旱性强,耐瘠薄,经营粗放。品种混杂,多代同堂,难分株行距,多呈散生状态,稠密不均。果实成熟期,平地低丘区多为寒露,深山高丘区熟于霜降。
亩产较低,好年景均在10斤上下,歉收年景3至5斤。
在计划经济及前时期,油茶的产量对农民来说非常重要。有的生产队,在好的年景,人均可分得40斤以上茶油,年景差时也有三五斤。油茶产量不稳,大小年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繁荣,农民吃油不再依赖茶油。多数农民走出家乡外出赚钱,留乡人员打理油茶山的也少了。
农民说,有就收,没就丢。由千家万户传统经营的油茶林现处在萎缩期。
老油茶林的更新一是靠天然,二是靠点籽。挖穴整地,植苗扩大面积也是近三四十年的事。种植和抚育很少有施放肥料的现象,铲山是抚育管理的最重要投劳环节,农民把铲山叫做施“锄头肥”,“七挖金,八挖银”。
所谓铲山不会深挖林地,不是精耕细作,只是锄草砍杂。横向水平展开,铲一带埋一带。今年铲的是去年留(埋)的,今年留(埋)的是明年铲的,虽有轻度的水土流失,但对油茶林丰产极为有利。农民说,茶山年年铲,产量连年增。
笔者曾登高远眺,铲过的油茶山非常壮观,被铲除的杂灌草蕨,环山水平带状埋压,恰似茫茫沧海中海风卷起的层层浪花,又像一条条飘柔的彩练,装点和润育着油茶林,给人欣慰。
油茶结果靠春梢,又是抱子怀胎,在关键的生育期本应增施肥料,但农民说,油茶施肥会使树体营养失衡。徒长枝丛生,枝条纤细,叶间距大,影响二至三年的产量。孰不知这是人们,因科技、物质、资金等条件的匮乏而产生的偏见。实在是亏待了油茶。
影响油茶林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害虫有蛀杆虫(枝梢天牛、吉丁虫)、介壳虫、金龟子等,主要病害有叶褐斑病,果实炭疽病、枝叶烟煤病等。
农民对病虫害的为害是知道的,但很少懂得防治措施。只有遭到规模性严重为害时才会引起关注。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南县金龙乡和上犹寺下林场新造的油茶林发生较大面积的蛀杆虫为害,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寺下林场防治较为及时,损失较小,但全南金龙乡新造油茶因防治不到位,几千亩全军覆没,损失不可挽回。
茶油是油茶的主产品,是我市产区主要食用油,可媲美西方的橄榄油。但因有些产区群众认识角度的偏见,认为茶油是干性油脂,长期食用,皮肤缺少光泽和弹性。没有象吃动物油那样显得“富态”。
因此,有的农民在长期食用的茶油中,有增添些动物油的习俗。用现代的养生观点解释,这正是茶油特殊功能的独到之处。
油茶的次产品及其副产品综合利用程度低,茶麸肥力不及花生油菜麸,农民仅用于松发土壤。化工部门创制的洗涤液等虽有上市,但销路不畅。
茶果壳是生产活性炭的很好原料,虽引起了业界的重视,但认为量少、零星分散,集中困难,达到广泛利用的不多。
赣南的柑橘脐橙的规模化经营对改善“小农”经济有积极意义,使油茶产业受到启发,近年来涌现了几个较大的油茶专业公司,产生了集中连片的油茶生茶基地,经济效益如何?有何利弊?如何扬长避短,很值得调查研究。必定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应受到肯定的同时,共同解决“疑难杂症”。
当今的农村是“劳务输出型”,“资金输入型”、目标是“城镇化”。
油茶的发展动员或依靠千家万户显然动力不足,因此必须实施科技战略,规模施建生态油茶园。
在统一规划下,有山场又有能力的农户,可以自己动手建新园或改造老茶园,而劳动力少的农户,可以把山的经营权转让给有能力的专业大户或公司(场、企业)经营,也可以由大户或公司统一整地栽植后,转交给农户经营。
这叫“母鸡带小鸡”,在重点发展区域要多养“母鸡”,培养一批有责任感,敢于承担,权、责、利明确的“母鸡”队伍。创造优越条件,让“母鸡”多带、带好“小鸡”。
生态油茶园的建设,一是以保护自然大环境为目的。从总体规划作业设计着手,在一个县,主要集中在几个乡,在一个乡主要集中在几个村或自然村,新建油茶园既集中又分散,既有规模又不连接,一个村集中新造面积不超出300亩,最大小班面积不超出50亩,而每个小班独立成园,互不干扰,相得益彰。形成森林中建油茶园,油茶园外围有森林环抱,油茶园内有多种散生树木,其比例不低于10%。
二是以保护新园原生态为目的,尊重自然格局,彰显原生面貌。把山腰三分之二以上,山脊两侧和两山夹一沟的乔、灌、藤、草等原生植被完好的保留下来,力保青山、流水、繁花、虫鸟的原生环境。力使新建园小气候不遭破坏,不使依靠原生植被寄生的动物昆虫失去“森林味道”。这是自然环境生态“红线’也应是油茶山建园坚持的“底线”。杜绝为争钱而争山或“有钱任性”的土豪做法。不应出现几百亩,上千亩森林树木被砍光,从山顶到山脚,从左到右,山连山赤土一片的“悲惨世界”。
三是讲究机械整地技术,力求做到土层结构不破坏,尽力做好表土还穴。机械挖沟整地,虽具有速度快、省劳力,成本低的优点,但也有涉面大,动土多,搞乱土层结构,不利苗木返青,生根慢的弊端。挖机手应追求完美,掌握方法,提高整地质量。整地挖沟应从山下第一条开始,然后挖上方的第二条,并把第二条的表土放入第一条的沟内,第三条的表土放入第二条沟内,以此类推。定植苗木后,及时进行梯土整理,筑埂护坡,使“三跑”变“三保”。
油茶虽是乡土树种,但正面临着迅速发展的机遇,诸多问题应列题专项研究。
一是品种问题。全国油茶品种很多,但区域性较强。当前,应在六十年代“赣州油”系列的基础上选优提纯复壮,提升品质,培育特优新品种,建立良种园采穗圃,向社会提供特优苗木。
二是建立现代化实验室,突破组培技术难关,在短期内繁育出大量性状稳定的优质种苗。
三是对油茶生长立地条件和土壤肥力的研究,提出不同条件下或不同生育期的测土配方,指导追肥合理施策。
四是对油茶油脂成分和附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的研究。在为社会提供精品食用油和洗涤用品基础上,开发保健食品、化妆品,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生物医药等系列产品。
五是对采摘机械、加工机械等方面开展前瞻性的研究。
当前,应与高等院校、高级科研机构加大交流的同时,着手培养留得住的专门人才。建议江西农大等高校设立油茶学科。主产区的职业技校开设油茶专业课程,较大的油茶开发公司或较大型的茶油加工企业都有技术机构和科技人才队伍。上下形成专业人才网。
标准示范园是现代化经营油茶生产方法的探索和油茶生产潜力的示范窗口。总结示范样板的经验,制定《标准》,建章立制,让从业人员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干就成,使先进技术能复制和全覆盖,确实使油茶的丰硕效益惠泽民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油茶依靠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习性和优势,在发展中一定可以寻求到与自然环境、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最佳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