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伟
(南昌市公安消防支队,江西 南昌 330000)
安义古村落群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郊西山梅岭脚下,安义县境内,由罗田、水南、京台三个自然村组成,三个村都有千年以上历史,得名安义千年古村。有明清古建筑近百幢,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现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昌新豫章十景之一。三个自然村内居住着3000余人,是一个居民住宿、生活和游客参观游览混合的古村群落。
安义古村年代久远,房屋连环密集,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人口集中,节假日游客众多,消防安全隐患较为突出。由于古村建筑的历史文化地位以及先天不足的原因,在火灾危害、防控措施、监督管理等方面有着更为严格的方式和要求,近几年来安义消防大队对安义古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地开展治理。本文结合安义古村治理,就做好古村建筑消防安全谈几点粗浅认识。
受历史条件制约,安义古村消防设施基础较弱。主要体现在:
一是古村建筑密度大,村庄内部无消防车道。为了保存古村建筑古风原貌,村道不便于大肆改造成消防车道,而且村口设置的牌楼阻挡消防车通行,火灾时,消防车辆不能到达火灾现场。
二是古村景区内新建室内、外消火栓系统尚未完工,无消防用水。
三是古村景点建筑内部仅仅配置了一定数量的灭火器和原始的水缸、水池等简单的消防设施,村民住宅、饭店和商铺内未设置任何消防设施器材,抗御火灾能力不强。
千年古村群建筑基本为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低,且主要景点与周围未能有效防火分隔,会相互影响;古村群主要景点内部分电线未按要求穿防火管保护,景点周围住户电气线路未穿管保护,甚至将电源空气开关安装在木质墙面上或者裸露的电气线路附着在塑料布上面;古村群内不但有大量居民生活用火用电,就连主要景点内(如:士大夫第)也有住户,且存在用明火生火做饭现象,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相互蔓延,出现“火烧连营”的严重后果。
随着安义古村旅游开发,游客逐年增多,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商机,已由原来较为单一的居住建筑多数演变为现在的经营性场所,多作为小商铺、民宿、饭店使用。来自各地的商户消防安全意识参差不齐,在生活、经营用火用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因为生活用火不慎引发各种火灾事故。村民生活用火主要以煤火、柴火和液化气为主,特别是冬天,使用炭火、电取暖现象较为普遍。村内电气线路敷设由于时间较久,一般均未采取穿管保护措施,电气线路老化,乱拉乱接以及电器线路超负荷运转的现象突出,极易造成短路、过载。用火、用电行为的不规范,导致火源难以控制,威胁和影响古村消防安全。
一是古村群位置偏远,离我大队将近20公里路程,远水解不了近火。
二是古村旅游公司主要把精力放在项目争取、修缮及经营上,在安全尤其是消防安全上考虑不够深远、充分,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更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消防管理制度,防火巡查、检查制度落实不力。
三是古村群未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专职志愿消防队,志愿消防队伍大多是当地村民,未经过专业训练,发生火灾不能快速召集参与火灾扑救,再加上灭火装备落后,导致初期火灾不能及时得到有效遏制。
古村村民大多为留守老人和小孩,对消防宣传教育难于接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懂防火、灭火知识和逃生自救技能,自防自救能力差。古村群旅游开发公司消防法制观念差,在装修设置新景点(如:墨宝斋和江南农耕机具展)时,未经消防审批,导致展区线路又增加了新的火灾隐患。
针对古村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和问题,我大队主动出击,积极汇报沟通,提请县政府将古村消防安全纳入工作责任体系,采取具体措施进行整改,清除火灾隐患。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公安消防机构的综合监管职责,全面落实文物主管部门的专业监管。县政府与镇政府、县文广局及古村旅游公司等相关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对消防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以及消防水源、消防车辆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明确任务,对古村落的火灾预防、灭火救援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一是生活居住与古建筑等区域分别设置。将原古建筑内居民迁出,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火灾;古村落内不允许设置易燃易爆场所,确需设置的,应设置在远离其他建筑的相对安全地带。
二是古村落的隔离桩、栏杆等障碍设施设置成活动式,并从古村侧面开辟消防车通道,确保消防车到达火灾现场,同时又不影响古村风貌。
三是集中储存的木柴、稻草等可燃物堆垛宜放置在相对独立的安全区域,且不允许放置在电气线路下方。
古村落消防安全工作,重点抓好了“人防、技防、群防”的“三防”措施。
一是立足自防自救,落实“人防”措施。古村旅游公司设立了古村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消防办公室、微型消防站,并在领导小组下设置了三支队伍:志愿消防队、消防安全巡查队、消防安全宣传队。志愿消防队由10人组成,立足于灭火救援、抢险救灾,经常开展灭火演练,对初起火灾有一定处置能力;消防安全巡查队由当日值班员组成,严格巡查制度,坚持每日巡查一次,每周由单位领导带队进行一次大检查,每月邀请消防部门开展一次灭火演练指导和技能培训,坚决做到景点消防安全日常管理白天禁烟、夜间断电、无人居住;消防安全宣传队伍由导游组成,要求每一名导游都必须掌握消防安全“四个能力”,游客进入景区时,消防安全成为必要讲解内容。
二是运用先进科技,提高“技防”水平。在古文物建筑内,安装了独立式火灾报警系统、建立消防水泵房、增设了室外消火栓,改造了天然消防水源,购买一台手抬机动泵并配备水带、灭火器等常规消防装备;设置了防火分隔,对木结构建筑涂覆防火涂料等,提高了火灾防御能力。
三是联合群众力量,打造“群防”群治网络。古村旅游公司制定了村民防火公约,推行“多户联防”制度,由村民家庭组成联防组,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轮流值班巡查,互相提醒消防安全,协助扑救初起火灾;在主要路口、景点增设消防安全标牌、标语、专栏,随时随处提醒游客注意消防安全,形成浓厚的消防安全氛围。
表 安义古村消防安全管理措施概况
通过对安义古村为例的古村建筑火灾隐患、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分析可知,古村建筑的历史价值决定了对古村建筑实施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只有实施合理有效的古村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措施,方可保护古村建筑不受火灾危害的同时又能保持古村建筑原貌。
古村建筑监管和旅游开发单位应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确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认真落实逐级的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严格各项防火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本单位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切实落实“网格化”管理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防火检查和夜间巡查,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建立防火档案;组织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建立古村微型消防站和志愿消防队伍,制订灭火应急预案,并组织灭火疏散演练。
一是古村景区范围内,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对从事易燃易爆经营或明火作业的,要采取关、停措施予以消除。
二是对一些重要建筑的木构件部份,可涂刷防火涂料,以增加木构件的耐火性能,防止火灾迅速蔓延。
三是相互毗邻的建筑群,可采用防火墙进行适当的防火分隔。
四是对设置不当的烟囱进行改造,预防火星飞散到屋面板或其它可燃物体。
完善古村的消防基础设施,是确保古村消防安全的重要工作。
第一,确保消防水源。连接市政消防管网或者在古村及周边建立消防泵房,确保消防用水量和水压。
第二,古村居民建筑应设置简易喷淋和独立式火灾报警系统。
第三,在消防车通道或古村主干道上设置室外消火栓,对在不能满足消防车通道要求及给水管径不足的街巷内,设置水池、水缸、沙池、灭火器等小型、简易消防设施及装备。
第四,古村民居内应按要求配置灭火器,以便把火灾扑灭在初起阶段。
第五,设置古村火灾视频监控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并连接到消防指挥中心,一旦发生火灾,快速启动灭火应急预案。
古村在其开发利用上,主管部门需要充分考虑其承受能力,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力戒盲目扩张。
一方面,开发出的新项目需要经过消防机构严格审批,经消防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防止先天火灾隐患产生。
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跟不上开发速度,容易导致消防安全管理上困难。
一是做好古村消防安全负责人、管理人的培训。由消防部门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管理讲座,使其掌握检查整改火灾隐患能力和掌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能力,做到从上至下人人关注消防、懂消防。
二是对古村内居民、经营商店、餐馆、民宿等人员进行全员消防培训。教育引导古村内居民、商户规范用火用电,增强消防安全意识,提升自防自救、灭火逃生的能力。
三是做好导游的消防安全培训。导游需岗前消防培训,并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通过在景点讲解中穿插介绍如何逃生、自救、灭火与救人等相关安全常识。
四是做好古村志愿消防队伍的培训。辖区消防中队组织古村志愿者消防队员开展灭火演练培训,使其掌握初期火灾扑救组织程序。古村志愿者消防队也要针对古村内重要部位制定灭火预案并经常性开展演练,火灾时,真正达到救早、灭小和“3分钟到场”扑救初起火灾这一目标。
古村建筑是不可替换不可再生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是研究民俗、民风、民居和建筑文化的历史见证。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古村建筑防火管理极为重要,需要不断探索其防火途径,总结管理经验,完备防范措施,确保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受火灾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