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力文 马登萍
【关键词】 初中生;诗歌鉴赏;诵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24—0112—01
欣赏一首好诗,如饮醇酒,久而弥香。高效赏析,不仅能传授知识,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更能弘扬民族文化,增加学生爱祖国的情感。教会学生赏析古诗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项任务。然而因为诗歌短小,很多教师觉得教诗无话可讲,所以不自觉地将诗歌教学当成了阅读教学,逐字逐句来讲,完全忽视了诗歌的韵味和美感,没有起到有效解读的作用。那么,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较少的时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呢?如何才能教出诗歌的韵味和美感呢?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意
诗歌教学中,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诗歌的品读鉴赏更是离不开朗读教学与意境品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是开启学生对诗歌品悟的钥匙。朗读的使命就是唤醒文字,复活语言,是再创作的过程,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范读、自读、齐读、男女生互读、小组品读等。作品的无穷意蕴往往不是用苍白的语言能够阐释清楚的,而读者对作品的感悟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感情的朗读,是考察读者对作品理解程度的最好方式。
二、将想象融入诗歌鉴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诗歌的美就在于它的意境和内涵。设计展开想象还原画面活动,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展开合理的想象,拿起笔,把自己在朗读中想到的写出来,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学生把抽象的诗歌文字变成形象的文字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诗歌内容理解、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增强了他们阅读的乐趣。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将想象融入诗歌鉴赏中,还原诗歌创造的意境,对诗歌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
三、从挖掘关键词句入手品味诗歌的意境
关键词句是一首诗的诗眼,也是最能够体现作者思想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地方。若能深刻体会一首诗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那么对于整首诗的学习也就完成了一半。对于诗中出现的精美且含义深刻的词句,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感悟。例如,白居易《闺妇》:斜凭绣床愁不动,红销带缓绿鬟低。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诗中“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西”本为方位名词,“日又西”是太阳又西下的意思。“西”活用为动词,是诗歌的点睛之笔,充分体现了妇人陷入长时间的相思之苦。这些重点字词,都对读者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了解不同的诗歌风格,全面系统地读出韵味
古往今来,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时代背景,而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风。帮助学生对一首首具体的诗歌进行一次概括综合,使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的时代背景(即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主题风格、精神特征等,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整体把握主题。选取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和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两首诗体相同,写法相近,风格各异,而且又易讲易学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唐诗抒情性很强,宋诗注重理性,对于唐宋诗歌的这一主体风格,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窥见一斑。
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期,政治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憧憬未来,描绘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乃成为时代心声,必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于是《登鹳雀楼》这样流传千古的佳作就应用而生。全诗短短四句,却透视出绚丽辉煌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诗的前面写景,后面抒情,而且景中有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凝聚成了一种飞动的美的意象和豪迈的美的情韵,凝聚成了一种奋发向上、充满生命活力的激越铿锵的乐章。
北宋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严峻现实,触发了文人对现实的思索,对未来的追求,这种关心,这种追求,自然成了他们文学创作的艺术指向,《登飞来峰》正是这类诗作的代表。当然宋诗的这一主体风格除了和时代背景关系密切外,还与宋代文人注重理学,主张“明道致用”有密切关系。进行了分析比较之后,要求学生对上述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并在课外比较一些唐宋诗歌。例如,将王之涣的《凉州词》和苏轼的《题西林壁》进行比较,这样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