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实践之路 叩开诗歌之门

2018-02-18 01:29钱敏珏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钱敏珏

摘 要: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大都拘泥于诗词的主题和写作手法的教学,以致于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寥寥。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入综合实践活动元素,可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3-093-2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传家瑰宝与人文精髓。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入综合实践活动元素,有助于拓展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为语文古诗词教学注入“源头活水”,发掘古诗词的人文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近年来,本人将综合实践活动引入诗歌教学,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诗歌鉴赏活动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推开诗歌大门,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让学生成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人。笔者根据这个精神,尝试在所执教的班级中举办“每周一诵”活动,利用周一的早读课,由学生自己推荐诗歌,并将本周需要诵读的诗歌写在班级黑板左上角,在每节语文课的前3分钟,大家一起诵读诗歌。

同时为了使诗歌学习有系统性,笔者按照学期计划对诗歌的主题进行明确,划分为“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思乡怀人诗”和“写景咏物诗”,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任意类别的诗歌进行推荐,增强了学生活动的自主性。

此外,我还在班级公告栏中有辟出“诗约”园地,刊登同学们编写的诗歌小报,诗坛趣事和自己创作的小诗。实实在在地营造诗意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寻诗歌,明确学习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以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为前提的活动,但是也需要老师对活动的开展和推进加以组织。笔者以“每周一诵”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组成小组,探究某一主题的诗歌,或者探究某一位诗人的作品,例如“边塞诗会”组、“送别姿势大PK”组、“伟大记者杜甫”组。笔者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或周五的兴趣活动课,在网络上或图书馆查阅诗歌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如诗歌的发展、名家名篇荟萃等,丰富小组活动的资料,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信息删选和归纳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小组的活动更有效的推进,笔者引导小组制定活动的计划,并推选一位组长督促活动的落实。

三、做好方法指导,学会诗歌鉴赏

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学生会出于需要阅读很多相关的作品,但是不会去探究诗歌的深意,因此,教师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诗歌鉴赏。

1.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于诗歌学习而言如同源头活水,教师应在诵读中提醒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诗歌要注意断句,不能读破。首先,要注意停顿的长短,声音的高低起伏。其次,要读出诗歌的感情。必须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用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感情。例如《行路难》,诗一开头,以“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营造宴会场面,那么朗读上,就要将宴会的欢乐读出来;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呈现出诗人今当离去的不甘,不舍,与前两句形成了感情上强烈的撞击,此处的语调应该显得低沉;“行路难,行路难”两个重复的短句,后句比前句语气高扬,表达无路可走时焦急如焚的心境。“多歧路,今安在?”“在”,用气音,长吁一口气发出来,用疑问语气读出无路可走的现实,表达怨愤的情绪。最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深切憧憬和满怀信心,以昂扬语气收束全诗。

2.意境法。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例如学生在介绍李煜的《相见欢》时会抓住“月”这一常见的意象,而这里的月“如勾”,残月往往给人一种缺憾,其所代表的往往是孤寂的思乡之情,整首诗歌也便浸润在了故国之思中。

3.比较迁移法。在诗歌学习中不难发现,有些诗歌在情感上是共通的,有些诗歌有着相同的主题,有些诗歌在写作的技法上有相同之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比較和迁移的方法,顺利的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了《相见欢》后,学生对愁有了新的看法,有小组提出了“愁的多种表达”: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赋予了愁长度,于是又了三千烦恼丝;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让愁变得沉重;而在她的《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又是流动的。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让愁变得绵长。同样的主题,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4.知人论世法。“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的创作离不开作者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了诗人的人生历程,才能知晓他人格的全部,也能让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了解了诗人的时代背景,才能知道他“何出此言”,进而理解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内涵。

四、交流展示成果,展现诗歌魅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综合性学习加

强了学科之间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才能的大舞台。教师可以和学生商量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与古诗词零距离,如课堂上让学生以昆曲的唱腔或是自各自的方言唱出诗歌、观赏一段与诗歌相关的视频、绘画诗歌中所营造出的意境、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诗歌中的故事与人物形象,朗诵一篇自创的小诗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有助于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生成总结评价,延续诗歌余韵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超越的动态过程。及时评价总结,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不足,在下一次的活动中中扬长避短,提高效率。在小组的每个展示活动过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将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提炼活动总结,让诗歌学习的余韵能绕梁多日。学生自行梳理的总结,记录了他们在诗歌学习中的愉快感受,见证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让这种愉悦的学习感受潜移默化地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在语文综合实践中学习诗歌,我们还在摸索中前行,相信在一次次不成熟的实践中,不断研究与总结,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语文学习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之路,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