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亮
摘 要:新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凝练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所要达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教学指明了方向。笔者在主题式、议题式教学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宪法修改》项目学习,通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和合作探究,夯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培养法治意识。
关键词:项目学习;宪法修改;法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3-062-2
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执行项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与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它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有一个驱动或引发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即“项目”;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在项目学习中学生要与社区或某种实际生活情境接触;学习过程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要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宪法修改》主题探究课教学过程中,正是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引出探究问题即项目,通过合作探究开展项目学习,从而得出研究结论,为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知识基础。
一、情境创设提供项目学习的载体
《宪法修改》主题探究教学中,教师分别组织了三组探究活动,出示了五段探究材料。
探究活动(一)
材料一:2017年中央政治局决定启动宪法修改工作;2017年12月15日,党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和意见;2018年1月1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2018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
材料二: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先后经历1988、1993、1999、2004、2018五次修订。每次修订的时间节点都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对应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探究活动(二)
材料三: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本次宪法修改亮点纷呈,主要表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序言;新增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国家机关中增设监察机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删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赋予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立法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序言。
探究活动(三)
材料四:“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2016年2日,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大厅高悬的国徽、鲜艳的五星红旗把现场气氛装扮得庄严隆重。刚刚被任命为教育部部长的陈宝生左手轻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上,右手向上握拳,向宪法宣誓。
材料五:2016年10月12日,在香港新一届立法会议员宣誓仪式上,“青年新政”候任议员梁颂恒、游蕙桢展示“香港不是中国”标语,宣称效忠“香港民族”,并加入辱国辱华字眼。当天负责监誓的立法会秘书长随即表示不能为二人监誓。2016年11月15日,香港高等法院裁决梁颂恒、游蕙桢宣誓无效,取消了梁颂恒、游蕙桢的议员资格。
项目学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在《宪法修改》主题探究课教学中,就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在探究活动(一)前播放视频1: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宪法修正案(草案)》,引出探究情境。在探究活动(三)前播放视频2:“香港立法会议员宣誓事件”,带出探究材料。
二、问题驱动形成项目学习的抓手
教学中呈现的一系列材料就是一个个情境链,有了情境就有了问题,依据情境材料和相关视频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就形成了问题串。在《宪法修改》主题探究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
在探究活动(一)材料后,设计问题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及《国家与国际组织》的相关知识,分析宪法修改过程是怎样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问题2: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分析宪法修改的哲学依据。变式训练:结合材料,运用相关哲学知识,分析宪法修改的哲学依据。探究活动(二)材料后,设计问题3:结合所学《政治生活》知识思考,上述宪法内容的修改有何依据和重大意义?探究活动(三)材料后,设计问题4: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国家公职人员在任职前要向宪法宣誓?问题5:为推进新宪法的学习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应该如何作为?问题6:请从公民的角度,设计三个学习和贯彻落实新宪法的活动方案,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依据。针对上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相关时政内容,开展合作式探究,并表述答题思路。
以上问题的设计凸显了三个特点。一是问题设置的生活性。创设与现实生活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情境,从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而且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比如问题6的设计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紧
密结合生活设计活动方案。二是问题设置的梯度性。问题1主要是要求学生描述“是什么”,属于比较简单的对应分析;问题2和问题3主要是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属于比较高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问题4、5、6则要求学生回答“怎么做”,属于更高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设置的问题应由易到难,让学生一步步深入,同时也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愉悦。三是问题探究的可能性。问题应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度要适中,从最近发展区出发,从旧知的综合应用引入,不自觉地联想以前做过的类似题目,找出问题相似的地方,教师搭好脚手架,由浅入深帮助学生探究,从身边生活实例引入,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合作探究优化项目学习的方式
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略),让学生展示探究结果,在教师的及时反馈和引导下,学生对探究成果进行拓展和深化,学生对答案要点有了如下较为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问题1:中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在党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提出立法建议,召开会议听取意见,整个过程都体现了党的领导。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宪法修正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宪法修改回应了人民的期待,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问题4: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向宪法宣誓会进一步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带头维护宪法权威,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浓厚氛围。有利于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有利于坚持和推进依宪治国。
问题5:中共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依法管党治党,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依宪立法,完善法律体系,依宪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机关要坚持依宪决策,依宪行政,坚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作为司法机关,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法律监督权,两院要公正司法。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的监察机关,要依宪独立行使监察权,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公民要自觉守法,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在遵守法律法规程序的基础上,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上述三个问题中问题1虽是单一性问题,但是也具备一定综合性,要求学生深刻把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4具有时政性,要求学生平时关注热点时政,用时政知识完善答案;问题5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求从党、人大、政府、监察委员会等多角度展开思考。
总之,教师应通过开展项目学习活动,让学生面对较为复杂的情境问题,说明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阐明宪法至上的法治理念,有利于學生法治意识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