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的小学高段作文指导策略初探

2018-02-17 12:22张琦
文理导航 2018年36期
关键词:学情

张琦

【摘  要】学生习作是一种教学资源,解读它,有助于教师了解班级“每一个”和“整一群”的习作水平,找到习作指导的切入点。笔者以五上第一次习作为例,研读习作建立“私人习作档案”,分析问题找出指导关键,再以此为基础探索提炼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的高段作文指导策略:链接生活,唤醒体验积素材;读写结合,内化语言学表达;资源引入,增量阅读养文心;先写后教,分析学情抓重点;及时反馈,赏析炼字促语感,从而跟进后续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学情;习作指导关键;策略推进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在笔者眼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能读会写,而到高段“写”则是“主峰之巅”,且是许多学生的“硬伤”,是不少教师的教学之痛。如何针对学生的基础给予适切的指导,切实提高习作能力呢?

一、试写故事探学情

【案例一:试写读书故事】

新接五(1)班,26个学生,笔者有了更多面批和辅导的时间。为了摸清“学情”,我决定在班级中先来个《我的读书故事》“试写”。

设计导语,布置任务,孩子们欣然接受。当我满怀期待地翻看孩子们的读书故事时,傻眼了:读书故事一般得写事情,这在导语里有提示。可近三分之二的学生竟然把读书的事情简略处理,极少有具体细腻的描写;有两个是对话式流水账,还有两个全文难找一句通顺的话,一人未写。26人,问题不大的只有2个!

重写!可一想到要保护孩子们的习作情绪,就劝自己:别急,这次你有两年的时间来指导他们。先静下心来研读学生的文字吧,这样会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作文水平,也能更好地把握他们作文的最近发展区,说不定在梳理习作问题的过程中就找到了指导切入点呢。

深呼吸,再度拿起一篇篇“作品”,先找优点,再找缺点,细细读记,花了三节课多点的时间,才梳理出了一张“私人习作档案”。

附表一:《我的读书故事》部分私人习作档案(学生名用序号代替)

【思考】

我们平时的习作课堂,多的是统一指导与自由放任,少的是习作后的赏析点评与进一步的指导。这次“试写”是自由开放式的,学生自由发挥空间过大,虽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但效果欠佳。若长此教学,班级易出现两极分化,好的作文充满个性、灵气,差的可能连作文基本功都不会。

“试写”让我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到了“每一个学生”指导的关键,后续教学要以此作为作文教学的起点。

二、深究习作找关键

对照《语文课程标准》的习作目标,摸准本班学生的起点——大致处于中段起点。而高段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他们而言比较难,必须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才能一一夯实。

那如何在习作教学中依据课标“发展每一个”?唯有借力学情分析。继续研读学生最近的习作、生活日记、测试作文,梳理合并归类发现学生习作问题主要集中在内容、思维、语言三方面,尤其是思维和语言方面。

附表二《习作常见问题表》

看表格,进行成因分析:

1﹒读书故事、生活日记不会选材,主因:没有培养好素材意识和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习以为常。次要原因是老师没有充分发挥第一单元课文的范例作用指导选材,且给的自选范围太广阔,让一部分习惯命题半命题的孩子不适应。

2﹒语言表达病句多,原因有三:A语言文字训练不足,即平时教学“增、删、调、改”的训练少,没有培养出较好的语感;B学生还没有树立一种读者意识,懂得自我表达和交流的前提是通顺正确;C阅读量不够。

3﹒谋篇布局、中心方面,原因在于平时课堂教学多“教课文”而非“用课文”,一些方法停留在知道而非运用的层面,再加上孩子的年龄和思维发展规律,不会主动去关注模仿,因此需要指导和强化。

三、策略推进化难题

找到了关键和形成原因,着手研究指导策略。笔者发现可以借助单元教材整合阅读与习作,化整为零细谋划。如:五上第一次单元习作的关键是指导事件与阅读过程写清楚,有阅读场面的细致描写,可以尝试依次推进五个策略:

(一)链接生活,唤醒体验积素材

《窃读记》这篇文章的题目吸引眼球,作家林海音的读书故事更具魔力。教学中,题目可模仿;文章的开头可帮助学生想起自己赶往书店(图书室)的心情;“找书”抓住动作与心理,“看书”抓住动作,刻画细腻,品味体验后不妨让学生说说自己会抓住什么来写。教学插叙时,要诱惑学生说自己“想看没得看”的故事;当读到林海音看完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的时候,让学生也回忆类似体验。甚至可以利用这篇课文让学生说自己到书店的经历。

可利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说说选挑课外书的经历,特别是“偷看”的滋味;可利用《走遍天下书为侣》中第七自然段总结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阅读方法……

总之,将阅读教学与孩子们的读书生活联系起来,运用文本的情境不停地唤醒个人的读书体验,在阅读中寻找感觉,积累素材,一旦作文布置下去,学生就容易以饱满的热情写自己的读书故事,产生“喷薄而出、洋洋洒洒”的快感。

(二)读写结合,内化语言学表达

喚醒学生相关的读书体验还不够,还需即时写,以达内化文本语言、积累表达方式之效。

例如:通过阅读《窃读记》品味体验找书、看书的过程后,除了让学生说自己会抓住什么来写,还需出示一组生活中的读书镜头——图书室里、教室里、书店里、家里,定格,观察,提炼动词以达放慢镜头指导刻画过程之效,再让学生任选一个环境动笔写自己的阅读过程。这样一来,课文中那些有明显语言特色的片段或句式就会跳入学生的脑海,如:“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的寻找”“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等句段就会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

其次,习作的开头和结尾方法,也可以利用课文渗透,比如:

《窃读记》采用连续动作描述,像一幕电影镜头,容易被学生模仿;

《我的长生果》总起式开头和《走遍天下书为侣》采用总结式结尾,适用性最强,大部分学生会采用;

《走遍天下书为侣》问题式开头,能调足胃口,有一部分学生会喜欢;

另外还可以从《同步阅读》选文来补充三种常用开头方式:抒情式开头或结尾;事情的四要素(时、地、人、事)开头法;开门见山式开头。

以课文为例,读写结合,借助扎实的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及时运用阅读过程获得的知识,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必然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表达的信心。

(三)资源引入,增量阅读养文心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比较准确。为长效解决学生习作中出现的语感欠缺这个难题,除了在课内增加“增、删、调、改”等语言训练,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增加平时的阅读和背诵。而将阅读资源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这样的拓展阅读就会更入学生心,以达养育文心之效。

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中的第五六自然段时,教师可引入毕淑敏的《常读常新人鱼公主》,一来能够体会作者选书的理由“常读常新”,二来可以激发学生“好文不厌百回读”。还可利用第七自然段来激发学生:用这种方法可以阅读哪本书?不知不觉完成好书推荐。

紧扣第一单元主题,教师可以将名人读书故事配套《同步阅读》《城南旧事》《长满书的大树》等读物推荐给学生。还可以利用早读和课余时间指导学生积累《词语手册》的积少成多,背诵或朗诵精美的篇章,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这样同主题同题材的课外阅读过程,帮助学生编织了一张立体的自主阅读网,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先写后教,分析学情抓重点

课堂内细心指导,有序训练之后,肯定使一部分学生对单元习作有了把握,提高了表达欲。平时课堂练笔片段的反馈不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状况,那么习作中究竟哪些人掌握得比较好?哪些地方需要跟进?哪些学生需要“私人定制”?为了使习作指导教学具有实效,就需要“先写后教”。这时的“试写”,因为有了课堂的铺垫,发现的问题就会少些,更利于教师发现真正的重点,及时制定相应的策略,在后续的教学中集中“火力”,跟进教学指导,一步一步去夯实学生的薄弱点。如:案例一中先梳理“私人习作档案”再研究指导策略。

(五)及时反馈,赏析炼字促语感

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对于中下学生而言,反馈更为重要。

修改后的习作交流现场会是一种即时反馈,具体操作为:在赏析点评时设定一到两个核心讲评点,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两方面点评。如:《我和书的故事》可以设定这两个讲评点:是否把事情过程讲清楚,是否有阅读场面的细致描写。先在四人小组里进行交流,同伴间依发言顺序点评优点,圈划好词好句,推荐好文,再全班鉴赏。发言者要说清为什么这个词(段、事)写得好,教师适时对作文加一点“增、删、改”等的训练,学习炼字炼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修改,精益求精。

教师的批改则是延后评价,是诊断与肯定。一旦发现表达上缺陷明显的习作就去除姓名打印出来,人手一份。师生再一起诊断问题,讨论得出修改方法,然后人人动手修改。修改后,老师再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讲评,培养修改能力,促进语言的发展。

及时反馈与“问题诊断后指导”两者的结合,能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语言发展。

四、结语:发展每一个路漫长

研读学生的作文,分析学情,课堂内外精心建构语言实践的环境,打通读写说三关,有的放矢的指导帮助每一个学生更流畅地表达与交流。这样的教学实践是真正助力学生成长的。

在这次探索过程中,笔者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個研究者、引导者,脑海中不时地闪现: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鲜活的生活情景更好地融入单元习作,成为他自身锤炼语言的试验田?如何帮助学生个性化语言风格的形成?其他单元习作可以怎样设计……虽然目前根据学情已整理了一些问题类型及相应的指导策略,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还需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11年版),13

猜你喜欢
学情
8、7、6加几教学设计
基于学情分析的信息技术软工具运用策略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道德与法治教学学情分析策略谈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情分析的问题及改进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例说学情调研
阅读教学:生成于真正的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