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2-16 08:59李玲
文理导航 2018年34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初中历史应用研究

李玲

【摘 要】史料证实是指通过辨析和甄别后获取可以信任的史料,并根据这些史料对历史进行重现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意识是学习历史不可缺少的,这种宝贵的思维品质不仅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背景,也能够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师要将这种“实证”精神贯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科学的对史料进行辨析、甄别,利用真实的史料学习历史知识。

【关键词】史料实证;初中历史;应用研究

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史料实证,研究历史学科,必然需要一些佐证,诸如:历史图片、文献知识、图表、实物、遗址、遗迹等,还包括一些历史文学作品,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段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为人们研究历史带来更多的信息,初中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培养科学的历史学习素养,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真实、有效的学习历史学科,也能够满足当下社会对初中生历史知识的要求,史料实证在考试中主要出现在材料分析题中,并且在考试中占据的比重也逐年增加,简而言之,将史料实证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符合社会和时代的双重要求。

一、帮助学生认识史料实证的重要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中,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可见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历史学习旨在研究过去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自然不能全凭人们凭空猜测,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需要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人们的假设做出印证,正如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严谨的科研精神,历史同样需要专业的素养来支持研究。因此,教师需要在课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史料实证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没有史料支持的历史,仅仅是人们的臆测而已,只有在充分的证据支持下,才能真正解开历史的朦胧面纱。例如:在对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家所处的时期进行学习时,如果仅仅依靠书本中的历史知识开展教学,学生无法对这些革命家产生全面的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便于学生理解的史料对课堂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如:当时的影像资料、文献材料,包括革命家的自传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展现那些历史特殊时期中涌现出的革命家的风采,《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这本书就记录了毛泽东的早期生活,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具备无法取代的原始性、真实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立体的了解所学内容。

二、有取舍地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

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各种文献材料图像图片可谓是浩如烟海,民间也对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种种猜测。在历史学习中,将史料分为“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的文献史料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二手史料虽然有可能具有谣传的成分,但经过历史学家的推断、考据后,也能够为历史研究提供支持。同时,在史料中可以发现作者对于当时时事的看法,这些作者相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来说更加接近书中描述的时期,他们的观点能够给历史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将这些史料引入到课堂中,能使学生更近距离的学习历史。例如:在学习部编初中历史人教版新教材《东汉的兴亡》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引用辅助栏目中的材料研读: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鲜明地勾勒出跋扈将军梁冀骄横统治下的社会不平,刚正不阿者,冤死于道旁,心术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享尽荣华富贵。再如: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引用课中材料研读《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称为“凿空”,所以学生很快明白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

三、向学生传授辨析史料真伪的方法

由于时间太过久远,许多历史事件已经很难被还原出真实的面貌,只能凭借多样的材料协同对当时的情况做出推断,因此学习历史需要能够对史料进行充分地分析,有理有据的进行论证,明辨史料的真伪,正确的学习历史,为了掌握这样的能力,学生首先要能够在各种书籍中准确的搜集史料,找到与所研究的历史相关的文献材料,在不同的材料中进行类比、推敲,从中选择符合常识、符合基本逻辑的进行阅读,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在工具的帮助下读通文言文,接着,从其中提取出关键信息,这些信息是论证历史的重要材料,包括人物、地点、时间、相关的历史事件等,在搜寻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耐心,仔细阅读史料的材料出处、注释等,搜集到一些关键信息后,学生就可以根据一些已经确定为真实的材料推断出当前掌握的信息的真伪性了,通过比较和判断,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同时也学会了史料分析的具体方法。

四、培养学生敢质疑历史的独立思维

历史的不可再现性作为历史学习的特点,使得历史学家以及历史学习者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历史文献,事实上,现在人们所了解到的历史,大部分也都是由历史典籍拼凑而成的,诸如:《史记》《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历史材料对中国历史的研究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但是,有俗话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些史书、材料中由于记录者的主观感受,抑或是受限于政治环境,使得这些材料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失真”,例如:史料的记录方式之一是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在七七事变中,有许多士兵、将领都在后来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复述,但人的记忆很有可能在一些情况下产生偏差,导致历史亲历者的记忆与其他历史资料不吻合;另一方面,记录者不能避免的会将个人感情掺杂在记录中,导致史料产生明显的倾向性,教师应该让学生思考:这些史料真的可信吗?只有敢于质疑,才能够有动力去挖掘真相,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

五、将史料的实证精神运用到生活中

史料实证意识不仅在历史学习中十分重要,在生活中也有着无法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同样坚持实证精神,论证事物有理有据,不听信谣言,更不传播谣言,在长期的贯彻实证精神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而然的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对待生活实事求是,对待学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而自然而然的将这种意识应用在历史学习中,这对于学生长期的历史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甚至对学生个人的成长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人素质,实证精神作为历史学习的宝贵品质,应该在生活中也受到学生的重视。例如: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有大量历史相关的内容,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注意甄别这些历史剧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是否正确,尽可能不被一些不真实的影视剧误导。

六、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学习时,如果能够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意识,将会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史料实证精神的培养需要初中历史教师付出比传统教学更多的努力,从教学中的一点一滴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实证对历史学习、个人成长的推动作用,精心选择适合应用在课程中的史料,开展好初中历史课堂,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意识根植在学生的心中,长期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从历史中学习丰富的哲学道理,感受历史舞台上的兴衰跌宕,以历史为根基,向更加美好、更加光明的未来前进。

【参考文献】

[1]向天晗.略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及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5):86-87

[2]刘燕.基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学科素养的教学——以《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教学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02):30-32

[3]蔡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以探究课《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7(02):54-57

[4]王巧琴.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6(29):62-64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初中历史应用研究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