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探析

2018-02-13 22:23李丹丹裴丽霞宋亚芳翁晟捷
江苏中医药 2018年4期
关键词:上巨虚调神印堂

李丹丹 裴丽霞 宋亚芳 翁晟捷 耿 昊 李 静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指导:孙建华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症状多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频率和/或性状)的改变。其发病与精神心理、脑肠轴调节异常、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等多种因素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BS全球患病率在10%至20%之间,常见于妇女和年轻人[1]。国内外目前关于本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尚未取得满意疗效。

孙建华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江苏省秦淮区名中医专家,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减肥与美容专业委员会主委。孙教授医术精湛,学贯中西,临床经验丰富,专注于IBS临床及实验研究多年,主张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IBS,创制的“调神健脾针法”可明显缓解患者腹部疼痛、胀气、腹泻、排便不尽感等症状,减轻其发病程度和频率,使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的改善。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颇多,现将其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介绍如下。

1 强调“脑神”核心地位,重视调神

中医学没有IBS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特征一般将其归属于“泄泻”“便秘”“滞下”等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肠,病机关键为“肝郁脾虚”。孙建华教授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证经验,认为IBS的病位涉及脑、脾及肠腑,创新性提出“脑神失调,肠腑失用”的病机。一方面,外源性刺激如视觉、听觉及抑郁、焦虑等内源性刺激均可通过影响胃肠肽的分泌而影响胃肠功能,另一方面胃肠道的不适症状如腹痛、腹泻等,反向又会导致患者个人情绪及行为的改变。

“脑神”指广义的“神”,脑神失调即机体元神失调。现代研究表明颅脑中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是中医学“神”的物质基础。孙教授认为脑神主宰五脏六腑,调控机体脏腑、组织及全部器官的各种生理活动。IBS患者存在的躯体感觉症状及心理状态的变化,皆源于脑神的功能紊乱。多种因素导致患者脑神失于调养,脏腑气机紊乱,肠腑功能失调而发为本病。脑神失养,神无所归,表现出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变化;肠腑功能紊乱则出现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其创立的调神健脾针法,以调神为第一要务,取头部百会、印堂功专调神。百会又名三阳五会,居巅顶,聚百脉,统诸阳,对人体之阳经有统领作用,具有平肝潜阳、安神定志之功;印堂,为经外奇穴,穴居两眉中之陷中,具有疏风通络、宁心安神的作用。配合足三里、三阴交等脾胃经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使后天气血旺盛,神得以养。以上诸穴共奏调神养神之功用。

2 突出健脾,注重通腑

脾胃位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饮食物经脾胃两脏的消化吸收分为清浊两部分,其清者布散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浊者下传肠腑,排出体外。孙教授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枢纽,但中焦气机的升降以脾气升清为要。素体虚弱,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洁,脾胃受损,或他邪侵袭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清浊不分,发为IBS。脾胃气虚,化源不足,可见神疲、乏力、气短等症;中焦气机失常,清气不升,则脑神失养,故见紧张、焦虑等症;浊气不降,壅塞肠腑,不通则痛,见腹胀、腹痛、便秘等;清气不升反降,精微下流而见便溏、泄泻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上,则生飧泄,浊气在下,则生胀”。孙教授调神健脾针法突出健脾二字,深意便在于此。穴取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及下合穴,《针灸大成》言其“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器虚备,真气不足……”,三阴交位于足太阴脾经,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二者配伍,共奏健运脾胃之功,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气血生化有源,脏腑功能复健。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与三阴交、足三里等穴配伍,补泻兼顾,可奏疏肝健脾之效。此外,六腑以通为用,肠腑宜通,不通则病。《素问·五脏别论》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故六腑之要,贵在于“通”。选取天枢、大肠俞配伍,为俞募配穴法,重在通腑泻浊,配合上巨虚及合谷,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治内腑”。以上诸穴共同调达肠腑气机,肠腑通则邪滞自去,正气来复,化生的营养物质得以吸收、输布,以充养全身,提振精神。

3 辨病与辨经络相结合

辨病是根据患者当前所见的症状及体征,对患者当前病痛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做出整体判断,进而进行相应的临床干预。孙教授常说,疾病的复杂性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当代针灸临床应当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辨病诊治有利于明确针灸的临床适应症,符合现代针灸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脑神失调,肠腑失用”是IBS病变不同阶段的共性,贯穿整个发病过程。准确的辨病可以使我们掌握此病种的共同特点,把握基本病机,简化IBS中医临床诊断及诊疗过程。

在辨病的基础上,孙教授认为IBS的诊疗还应结合经络辨证。《灵枢·刺节真邪论》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经络系统遍布全身各处,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通路,与四肢百骸关系密切。IBS的发病主要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以及足少阴肾经关系密切,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经脉病候,准确辨别所涉及经络。

4 善用对穴,注重腧穴配伍

所谓“对穴”, 是指两个穴位的配伍应用。“对”者含义有二,其一乃成双、配对之谓, 这是形式, 是外在表现;其二寓“相互对应”之意, 是实质所在。它揭示了对穴组成绝非随意、简单的拼凑, 而是基于相配两穴性能上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升降相承、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孙教授针灸治疗IBS善用对穴,所创制的调神健脾针法中,主穴为:百会、印堂、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天枢、上巨虚。百会、印堂为对穴,功专调神,切入IBS“脑神失调”病机。我们研究发现“调神健脾”针法取穴“百会、印堂”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天枢、上巨虚为对穴,天枢属胃经,大肠经之募穴,能疏调肠腑、消食导滞理气,可治疗“泄泻,胀疝……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上巨虚属胃经,大肠经之下合穴,主治腑病,具有疏降腑气的作用,可治疗“大肠冷,食不化,飧泄,劳瘵,夹脐腹两胁痛,肠中切痛雷鸣”。两穴针对IBS的病位——肠腑,共奏疏调肠腑,理气通滞之功。足三里、三阴交为对穴,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具有强壮补虚、生发胃气、燥化脾湿之功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汇之处,取之可调补肝脾肾三脏,健脾助运。两穴相配健脾调胃,共复脾胃气机升降。足三里、太冲亦为对穴,太冲为肝经之输穴、原穴,泻之具有疏肝解郁、畅达情志的作用,两穴配伍疏肝健脾,畅达情志。

5 得气为要,手法清灵

针灸治疗的科学化、规范化是提高针灸疗效的基础,也是现代针灸学的内在要求。对于IBS这一病种来讲,针刺疗法的主要组成应该含有选穴组方、针刺手法、留针时间、针刺频率等若干内容,这些重要因素的确定对保证针刺疗效及疗效的可重复性具有关键作用。孙教授认为得气是针灸取效的关键,取穴务必得气。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如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此外,操作时要求术者手法清灵,缓慢进针,指虚意到,以意引气,使经脉流注,真气运行,则邪气自去。

6 加强患者的认知治疗

孙教授认为IBS患者对疾病病因和危害的不恰当认知是导致其就医的主要原因,有时超过其症状本身,故认知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患者如能克服疑虑,其症状就可明显减轻,以至于不影响日常生活。认知治疗的内容和目标是使患者充分了解IBS属于“功能性疾病 ”的本质,让患者了解:① IBS是功能性疾病;②没有证据显示IBS可以直接进展成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或恶性肿瘤;③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以及适当的药物治疗,多数患者的IBS症状是可以比较理想地改善;④IBS症状有可能复发,但调整生活方式可能预防症状复发。

7 病案举隅

刘某,女,59岁。2017年 7月10日初诊。

腹痛腹泻间作20年余。患者20年前开始出现腹痛腹泻,主要表现为晨起腹痛,大便不成形,泻后痛减,进食生冷及油腻食物后腹泻加重,同时伴有腹胀、排气增多。2016年行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现患者腹痛腹泻时作,3~4次/d,精神易紧张,纳差,夜寐差,4h/晚,小便尚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IBS 病情严重程度调查表(IBS-SSS)评分300分,肠道症状严重程度属于重度。辨证为脑神失调,脾胃虚弱。治以调神健脾,辅以疏肝。取穴:

百会,印堂,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天枢,上巨虚,大肠俞。每周3次为1个疗程。

2017年7月24日:针2个疗程后,患者自诉症状明显好转,大便2次/d,成形,腹痛频率较前明显减少,纳食可,夜寐6h/晚。IBS-SSS评分180分。继续针灸治疗。

2017年8月24日:针6个疗程后,患者诉症状不显,大便1次/d,成形,腹痛偶作,纳食佳,夜寐安,IBS-SSS评分70分。嘱患者舒缓情绪,生活规律,饮食清淡。

按: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以腹痛腹胀伴大便不成形为主苦,病史20余年,期间行多种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精神紧张焦虑,导致脑神紊乱,肠腑功能失常,病情反复发作;加之平素饮食无节,进食生冷及油腻,脾胃受损,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不成形,纳差等症。治疗上取印堂、百会安神定志,神安则能驭气控精,调整脏腑功能;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助运,培补后天,气血充沛则脏腑得养,功能复健;太冲一则调畅情志辅以调神,一则疏肝以健脾;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为肠腑特定穴,三穴配伍旨在调达肠腑气机,恢复正常生理功能。调神健脾针法治疗本病,立足于“调神”之根本,从整体出发,标本兼顾,取穴少而精,手法清灵,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加强患者的认知教育,帮助克服自身疑虑亦是临床取效的关键。

[1] PORTINCASA P,BONFRATE L,DE BARI O,et 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diet[J]. Gastroenterology Report,2017,5(1): 11.

猜你喜欢
上巨虚调神印堂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Qi-acupuncture Therapy of TCM on Portal Hypertension
不同强度电针刺激上巨虚后续效应磁共振成像比较
针刺调神思想临床应用探析
足三里和上巨虚平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
球迷·缪印堂荐评
缪印堂的“年画”
缪印堂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