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凯 姚鹏宇 郭少武 王家宽 王鹏飞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3.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4; 4.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浊窍”一词《内经》即见论述,书中载“溺孔”“魄门”等词,并对脏窍关系有明确记载。关于“浊窍”的论述散见于文献,却缺乏具体而系统的理论体系,故研究“浊窍”概念对“浊窍”与五脏相关性关系对于中医临床诊疗有着重要意义,能够为肛肠、男科及妇科疾病诊疗提供指导,兹探析如下。
中医学中将“窍”定义为体内诸脏腑与外界相联系的通道。“窍”多被认为是五脏气血阴阳盛衰表现于表的外候。诸窍功能的体现在于他是体内外物质、气机、信息、出入的枢纽,通过正常的开阖调控脏腑。因七窍居于上部,别于其他二窍,故称“上窍”,宗“清阳出上窍”之意又谓之“清窍”[1]。因窍居下部又宗“浊阴出下窍”之意,故前、后阴二窍又有“浊窍”“下窍”之名。浊窍有二,各有名讳,前阴,又称溺窍,系男、女两性生殖器,以气化而溺、媾精成嗣为其职能;后阴即肛门,为糟粕所出之处,“魄”通“粕”,《康熙字典》云魄“又与粕同”又称魄门。膀胱、大肠是与溺窍、魄门联系最直接的脏腑,其他脏腑对二窍作用也大都通过影响大肠、膀胱来实现。亦有将浊窍分为三窍,如《温病条辨》“下窍能生化之前阴,外虽一窍而内实二。”即将前阴分为精窍、溺窍两窍,《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亦载:“精窍与溺窍相附,而名不同,溺窍内通于膀胱,精窍内通于胞室。”以二窍直接隶属脏腑不同而区分。前阴精窍、溺窍虽有不同,然出窍则一,故可合一窍而论之。
“脏窍相通”理论是窍与脏腑关系最具代表性的概括,源于《内经》,后世医家不断阐发丰富,“有诸内必形诸外”外在官窍是内在脏腑结构功能的体现,其中内在经脉的客观联系,是二窍与脏腑密切相关的基础,而脏腑气化作用是外在官窍功能表达的条件。
2.1 二窍与肾 肾开窍于二阴之学说,最早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肾与膀胱相表里,同位于下居水位,其经脉络膀胱。大凡膀胱、小溲的病变,均当责之于肾[2]。《金匮要略》小便不利均以从肾论治为主,根据肾主水液代谢理论,选用五苓散、肾气丸等方药,男科名家徐福松甚至提出“膀胱的气化功能实为肾的气化功能的一部分。”[3]病理上小便疾病也多联系肾,如《仁斋直指方》载“水道不行,其本在肾”,临床小便疾病多从肾气、肾阴、肾阳等角度分而论治。肾与魄门关系,清·尤怡在其《医学读书记》载:“至于阑门,而得命门之火熏蒸分布,于是水液渗入膀胱,糟粕下入大肠。入大肠者,以渐而下。”国医大师任继学认为魄门之开合与心肾两脏关系密切,而且与肝脾肺三脏功能盛衰有直接关系,尤其体现在老年性便秘[4]。肾主生殖,《傅青主女科》载“经水出诸肾”,且男女之事多决于肾,历代医家论述颇丰。肾主二阴,始自《内经》,参见诸家,至今仍是指导临床二阴功能及结构疾病治疗的主流观点。2.2 二窍与肝 肝居于下,《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过阴器,抵小腹……飧泄狐疝,遗尿闭癃。”《赤水玄珠》中即有“肝主小便”之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能化津、摄液并推动水液运行,并通过影响脾、肺、肾三藏,调节水液输布排泄。而肝失疏泄则会引起气机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导致癃闭、水肿、小便不利及遗溺等症[5]。病理上,《类经》有“遗溺,以肝火在下而疏泄不禁也。”魄门之用也赖于肝,肝主疏泄、藏血,魄门之气机、血运俱与肝相关,且木为土贼,肝病常通过影响脾胃,继而累及大肠、魄门,故临床不乏泄泻、便秘从肝论治治验。《灵枢·经脉》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男科疾病从肝论治是中医男科学建立后的重大成果之一,肝司阴器,肝经与阴器的循贯络属,肝之疏泄与肾之封藏的相互制约,肝血与肾精的同源互化,男子精液的生成及射泄,阴器的弛纵及收挺等功能都受制于肝。[6]而女科疾病与肝关系更为密切,《临证指南医案》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论。
2.3 二窍与脾 《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提出九窍所病与脾胃的密切关系,浊窍属九窍,与脾关系密切,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沿袭《内经》之说,载“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灵枢·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论述小便异常与脾胃有关,《济阳纲目》载“胃弱不能通调水道”,也论述了脾胃与溺窍病理相关性,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清升则浊降,气机顺畅,小便亦能正常排泄。《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这是后人“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男科疾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萌芽。《金匮要略》“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则是男科疾病—遗精从脾胃论治的代表方[7]。《临证指南医案》“况男子外肾,其名为势,若谷气不充,欲求其势之雄壮坚举,不亦难乎”,体现了男科疾病从脾论治的观点,《杂病源流犀烛·遗泄源流》“有因脾胃湿热,气化不清,而分注膀胱者,亦混浊稠厚,阴火一动,精随而出。”湿邪为病,影响膀胱气化,或溺不利,或精浊阴湿,追本溯源,以祛湿为主,从脾胃论治。另有“补土伏火”治法,笔者以此法指导三才封髓丹加味,治疗土虚则浮热上炎,扰心动欲之遗精病,疗效甚佳。
2.4 二窍与肺 叶天士首次正式提出“肺主诸窍”的论断,《临证指南医案》载:“肺主一身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而诸窍皆为通利。”前阴排泄小便,虽赖膀胱之气化,然更须肺脏之通调,肺又为水之上源,主行水,源清则流自洁。《金匮要略》即有“上虚不能制下故也。”《脾胃论·分经随病制方》说:“小便遗失者,肺气虚也。”《丹溪纂要·淋闭》“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另有膀胱气化功能均有赖于肾气调摄。而肺肾相互为用,相互助益,如对于部分水气病,刘献琳教授提出“滋肾不如润肺”的观点,提出辨证论治,不须拘泥于固有脏腑所主论[8],肺与男性生殖机能亦有密切联系,阳痿、精液异常、射精障碍等多种男科疾病均可从肺论治男科病[9]。临床治疗关格有探嚏法,亦是从肺论治。肛门内接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大便之排泄,每须肺气之肃降以助之。肺主要通过对气机和津液的调节两个环节影响着大便[2]。《血证论》云:“大肠之所以能传送者,全赖于气。气者,肺之所主。”《血证论·便闭》云:“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遗热于大肠则便结,肺津不润则便结,肺气不降则便结。”《临证指南医案》遵朱丹溪法提出“每治肠痹,必开肺气,谓表里相应治法”,其谓“肠痹宜开肺气以宣通”。《疫疹一得》曰:“肺气不能下达,则大肠不得传道之令,而大便亦结矣。”国医大师晁恩祥[10]以紫菀配杏仁“降肺通腑法”治疗大便秘结。“湿伤于下”,然欲治在下之湿,必宣上焦气机,三焦合调,湿居下,溲、便、精、带俱为不利,宣肺以“提壶揭盖”,亦是佐治之法。
2.5 二窍与心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志,《格致余论》朱丹溪指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辨证录》云:“盖肾之气必得心气相通,而始能藏精而不泄。”心肾相交是心影响浊窍生理功能的重要理论,如傅青主认为,心肾不交是遗精、滑精的主要病机,因此在治疗时要把住交通心肾这个关键。[11]国医大师夏桂成提出的心-肾-子宫轴心学说,强调心对于女性生殖的重要性,提出心对子宫的调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心通过肾作用于子宫,主宰藏泻功能;一种是心直接对子宫调节,主要是主宰子宫之泻[12]。男性一器两用,溺窍、精窍皆以阴茎为用,《类证治裁》载“伤思虑者心脾郁结,阳事不举”,论述心与阳具之关系。小便不利最能体现从心论治之方剂系导赤散,心与小肠经相表里,热移于小肠,亦可导致溲病不利。而心与魄门之关系临床少见论述,多从脏腑生克制化着眼调之。
浊窍之生理功能为五脏六腑之共同维持,其病理改变受到五脏六腑影响,与脏腑关系密切,如《内经》载“魄门亦为五脏使”、《广嗣纪要》“阳道奋昂而振者,肝气至也;壮大而热者,心气至也;坚劲而久者,肾气至也。三至俱足,女心之所悦也”等。
《说文解字》云:“通,达也。”《易经·系辞》云:“往来不穷谓之通。”“通”是人体各脏腑正常运行和保持平衡的前提,若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脏腑经络等不通,则会导致人体气血阴阳的失调,五脏功能失衡。[13]
《金匮要略》开篇即载“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并提出“勿令九窍闭塞”的治疗思想,仲景创立的“勿令窍闭”治疗法则,贯穿和体现在《伤寒论》《金匮要略》辨治外感病、内伤病的各个方面[14]。“通窍”是目的不是简单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素问·生气通天论》“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表明阴阳不和、偏胜导致五脏不调,继而影响九窍,可知其治当着眼五脏,窍以通为用,壅则为病,明晰病机,求其病因,辨证论治,以求窍通。《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根据《内经》“升降出入”提出“凡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窍竖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往复于中”,人身诸窍结构不同,而气机各异,故治之又当根据官窍之异,辨而论治。浊窍之不通又有三意:(1)窍道不通,即浊窍排泄之道路受阻,窍中之物不得排出或排出受阻,如肛肠之痔病对魄门排便影响,再如国医大师王琦认为,对慢性前列腺炎论治,提出其病机特点是瘀浊阻滞精窍[15];(2)脏腑不通,与浊窍直接相关的脏腑不通,继而病及浊窍,其病如溺窍不通之癃闭、魄门不通之便秘等;(3)气机不通,即浊窍结构无病变,因气机不畅或气虚,窍之生理功能无法表达,即现代医学的功能性病变;(4)络脉不通,官窍特殊的生理结构,其多以细小血管维持血运,即血络,“络脉不通”则窍亦不能通,功能不能表于外。“以通为补”,窍通是窍正常生理表现,只有窍通,窍才能得到气血的濡养,发挥生理功能,故对于窍而言,通窍即是补窍,故《礼·礼运》云:“凡药以滑养窍。”窍通对全身气机调畅、气血运行均有重要作用。如敦煌医学残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针对前后二阴之窍阻塞不通的病理特点,采用祛瘀开结、温通散塞、通腑泻实之法,使内闭于脏腑邪气通过肛门和阴道排出,下窍通畅则气血条达[16]。是对通法的具体应用。
“浊窍相通”理论源澄流清,且适用于临床,随着医学专科的细致化发展,过度专业化的医学模式已经逐渐显现弊端,而整合医学的发展成为医学发展的新方向,而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其发展提供了参考。浊窍相通理论就是整体观的具体体现,外在官窍与内在脏腑的联系性、官窍之间的联系性、官窍与自然界的联系性是官窍理论的基本特点,“浊窍相通”理论的论述是追本溯源,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将这一理论系统化。
[1] 吴振华,姚鹏宇,仇玉夫,等.“七窍相通”理论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10):798.
[2] 李云海,刘建忠,张雪荣,等.五脏六腑与小便异常[J].新中医,2013,45(11):7.
[3] 徐福松.徐福松实用中医男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3.
[4] 任继学.任继学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9.
[5] 王玉芳.肝与小便的关系[J].江西中医药,2011,42(6):10.
[6] 甘雨.肝之功能与男科疾病[J].河北中医,1992,14(5):33.
[7] 唐志安,景涛,孙志兴,等.徐福松教授男科临证的脾胃观[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2780.
[8] 陶汉华,张苏颖,贾士安,等.刘献琳学术经验辑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41.
[9] 孙平珍.从肺论治男科疾病举隅[J].中华男科学杂志,1996,2(2):115.
[10] 晁恩祥.晁恩祥临证方药心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97.
[11] 陈集才,苏瑞华.傅青主男科治验及运用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5,16(6):25.
[12] 王静.夏桂成教授从心论治闭经的学术思想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5):401.
[13] 周梦玲,吴凤芝,韩晨霞,等.中医“通法”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6,23(6):55.
[14] 王春梅,汤利红,汪雪晴.张仲景“勿令九窍闭塞”治疗思想探微[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815.
[15] 倪诚,王琦.男科新学说及临床应用[J].现代中医临床,2017,24(3):1.
[16] 孟陆亮.敦煌医学残卷“开九窍疗法”初探[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5,1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