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肺病从脾胃论治探讨

2018-02-13 22:23孔玉凤
江苏中医药 2018年4期
关键词:温阳化脾胃论中焦

孔玉凤 许 坚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3; 2.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广东广州510145)

张仲景被后人奉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临床著作,张仲景十分重视脾胃之气,在《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观点,这一观点贯穿《伤寒杂病论》始终,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临床实践基础。笔者梳理了《伤寒杂病论》中肺病从脾胃论治的经典条文,总结了其常用治法,兹探讨如下。

1 肺与脾胃的生理联系

《内经》为肺脾相关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指出肺脾的经脉联属是肺脾之间生理病理联系、相互作用的基础。肺脾之间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方面,“脾者,主为卫”,“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肺的经气来源于中焦运化的谷气,只有脾胃中焦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正常,卫气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供养,以完成自身抵御外邪的生理功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人体的津液通过脾胃运化并上输至肺,依靠肺的宣发肃降以布散至全身并下输于肾与膀胱,排出体外。

2 肺病从脾胃论治之机理

肺脾之间的经络联系是肺脾病理相关的重要原因。“形寒饮冷则伤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胃中虚冷,可导致肺中阳气不足,内外合邪,发为肺咳。同样,若胃阴不足,虚火上炎,或胃中实火上犯,灼伤肺津,肺阴亦伤,可出现肺干咳无痰、口燥咽干等肺阴不足之症。

脾胃居于中央,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难经》言:“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气也,其脉在中。”指出呼吸动作与心肺及肝肾相关,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生成谷气,亦可间接地影响呼吸。若化源不足,则呼吸气虚;若中焦邪实,如阳明腑实,或中焦寒湿内盛等阻碍气机升降,宗气不能盛于上,吸气不能下达于肝肾,则可出现“吸而微数”甚至“腹满而喘”的症候。

肺脾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若脾失转输,肺失宣降,则水行不畅,流于胁下,发为悬饮,可出现“咳唾引痛”;饮停胸膈,发为支饮,则可出现“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3 肺病从脾胃论治法

3.1 清泻胃热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对于这种因长期饮酒所致咳嗽甚至咳血者,治疗上则以清酒热之毒为主。厚朴大黄汤用于治疗饮酒过度,饮热内生所致的“支饮胸满者”,方中重用大黄推荡,逐饮泻热,使饮热下行,饮热消除,胸满可愈。“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对于表证误下,邪热内陷所致的下利,喘而汗出者,可用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方中以苦寒之黄芩黄连清里热,厚肠胃,以甘草和中,则下利自止,喘咳自平。饮食不节、外感六淫皆可导致胃热,肺胃以经络相连,胃热可循经上犯而致肺热,肺热则生喘咳,甚则咳血,治疗上在清肺热时不忘清泻胃热之本,常用药物有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竹叶等,代表方有白虎汤。由于苦寒易伤及脾胃,仲景在使用此法时常加入甘草调和药性,并强调中病即止。

3.2 行气通腑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肺胃气滞可致水饮停聚于胸膈,出现短气,偏于气滞者,使用橘枳姜汤,橘皮理肺胃之气以宣通气机,枳实行气以消除胀满,更加生姜之辛温宣散,使气行则水行,气机恢复正常,则胸闷短气可除。“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对于阳明腑实所致的短气、腹满而喘,可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使腑气通畅而喘满自解。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宜降,“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亦有效验”,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反之,腑气不通亦可引起肺的肃降失常,上逆而喘,对于因腑气不通所致的短气、喘满,治疗时宜通降胃腑,常用药物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代表方有大小承气汤。

3.3 培土制水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苓桂术甘汤是仲景从脾治饮的代表方剂,通过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可达到治疗“短气有微饮”“胸胁支满”的目的。在治疗“支饮不得息”的葶苈大枣泻肺汤中,大枣为佐使药,用以扶脾,在缓和葶苈峻烈之性的同时又可“培土制水”。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失运可致水饮内停,阻滞气机,停于肺部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短气而渴”“喘满”的症候。土畏水,治疗上可通过健脾利水、温阳化饮等方法培土制水,饮邪一除则气机通畅,其常用茯苓、白术、黄芪等健脾益气,人参、大枣、(炙)甘草安中,半夏化里饮、降逆气,桂枝、附子等温阳化饮。

3.4 益胃生津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治疗肺痿肺胃阴虚,气火上逆者,采用麦门冬汤滋养肺胃,降逆下气。方中重用麦门冬,以滋养肺胃之阴,使阴液复而火降,则咽喉不利自止;“参、枣、草、粳米”等甘温濡润之品的运用,亦是补益脾气,使津液生化有源、“重亡津液”的肺得以濡润,是培土生金作用的体现。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情志不遂或热病后期等均可导致胃阴不足,胃中虚火上炎灼伤肺阴,出现干咳少痰等气火上逆症时,治疗上宜补肺胃之阴,使阴复火降,咳逆自止。常用药物有麦门冬、沙参、玉竹等,若热象明显或热病后期余热未清,在养阴的同时可配伍石膏清热生津,代表方有清补肺胃、养阴生津的竹叶石膏汤。

3.5 温中补虚 肺痿的病机为重伤津液后肺叶痿弱不用,对于治疗肺痿肺中虚冷,频吐涎沫,仲景投以甘草干姜汤,以干姜温阳化饮,同时配伍甘草又有防阴液更伤之效。干姜味辛,甘草味甘,陈修园评价此方:“辛甘合而化阳,大补肺气,气之所至,津亦至焉,若草木之得雨露,而痿者挺矣。”对于中焦虚寒,寒湿内盛,腹满而喘者,当温补中焦,散寒除湿,则气行而喘平,方可用理中汤加减。脾为肺母,温运脾阳可治疗肺中虚寒,补益脾气可治疗肺气不足,治疗上常用干姜、附子、白术温补脾阳,人参、茯苓、甘草培土生金,代表方有苓甘五味姜辛汤和茯苓杏仁甘草汤。3.6 扶正祛邪 “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受邪之后更要顾护胃气,使生化有源,才能祛邪外出,若脾胃生化乏源,则正气不足,疾病难愈。如仲景在桂枝汤用法中强调,服药后须“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防己黄芪汤中在以防己祛风利水的同时配伍黄芪益气固表,使风湿俱去,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以及在气血两虚,肺脾不足,兼感风气的薯蓣丸证中,以薯蓣、参、苓、术、草益气和营,培土生金,使肺气充盛,祛邪外出,同时使腠理密固,邪不可干等都是鼓舞正气祛邪达外的运用实例。

4 结语

脾为肺母,脾胃与肺的经络联属是肺脾之间生理病理相关的原因,肺脾之间复杂的生理联系为肺系疾病从脾胃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脾胃病变往往可以短气、咳喘、胸胁支满等肺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上需要重视治病求本,脾胃之本病消除,肺部的标证亦可自除。除此之外,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时刻顾护脾胃,既可助药力以祛邪,又可使生机不息。

猜你喜欢
温阳化脾胃论中焦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温阳化浊通络方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研究进展
温阳化浊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保护作用及TRPC6表达的影响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含附子-半夏温阳化痰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的毒性研究*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脾胃论》治未病思想之于慢性病防治探析
研读经典——《卑胃论》心得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