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文
(上高县畜牧水产局,江西宜春 336400)
进入秋冬季节,处在天气干燥、地面温度低的环境下,母猪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体表毛细血管收缩,末梢血液循环及血流量不足,生物素供给下降,母猪生物代谢失常,脂类物质分泌就削减,蹄壳变得单薄细嫩。所以,在秋冬和早春季节,母猪发生蹄裂的现象更为普遍。
母猪蹄裂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四肢疼痛不喜站立而导致采食与饮水频率明显下降,进而引发生长速率迟缓、饲料转化率降低等,致使母猪的繁殖性能降低,如发情不正常、屡配不孕、产仔数少、健仔率低、泌乳本领下降及仔猪初生重小、断奶重小。据相关专家学者研究,一头存栏母猪因蹄疾及相关营养素缺乏导致非正常淘汰及繁殖性能降低,至少造成每年每头平均损失在300元以上,可见母猪的蹄裂病给养猪场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母猪蹄壳干裂、龟裂,俗称“蹄裂”,是一种以蹄壳干裂、横裂、龟裂、断裂为特征的外科病。蹄裂的母猪多表现为四肢运动失常,有的单脚着地,站立或行走时打滑、弓背、震颤、跛行等痛苦症状,有的甚至卧地不愿起来,减少负重站立造成的痛苦。但需注意母猪蹄裂与口蹄疫症状区分开来,蹄裂以蹄壳裂开、局部疼痛、卧地少动为主要特点,而口蹄疫则以蹄部生长水疱,水疱胀大破裂,最终溃烂,同时猪只的体温也会有升高的症状。
母猪蹄裂是由品种、遗传、营养、气候、地面等因素造成,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当是造成母猪发生蹄裂病的主要原因。
通过大量观察统计发现,更易出现蹄裂的是国外引进的瘦肉型优良品种,尤其是长白猪多发。原因是瘦肉型优良品种生长速度快,体重增长与肢蹄的骨骼发育不协调,使肢蹄承受压力过大,蹄部容易磨损龟裂,易继发感染。
据相关学者通过对蹄裂、蹄底增生、偏蹄等性状分析其遗传力,得知其遗传力多在0.1~0.35之间,所以母猪蹄裂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营养因素是母猪发生蹄裂病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大多数养猪场为了节约成本,都是使用预混料自己配制饲料,在饲料的配制过程中容易出现营养物质不足,造成某些元素的相对缺乏,微量元素比例不当等问题,母猪在饲用此饲料之后,就更易发生蹄裂病。
例如当钙磷比例失调,主要引起四肢骨骼疾病,蹄壳角质软化和蹄变形;当生物素缺乏,猪自身的正常脂类物质分泌就减少,导致蹄壳变得薄而嫩;以及锌、硒、氟等微量元素的缺乏都会造成猪只的蹄部变形及开裂。
据调查统计,每年的秋冬及早春季节气候寒冷干燥,母猪蹄裂病发病率较高,而夏季发病率相对较低。
地面因素包括地面结构和地面的酸碱度。地面过于粗糙,容易磨损蹄部,地面坡度太大,造成母猪四肢、腱、韧带负重不均,尤其加大了对后蹄的压迫,易发生蹄裂症;新建猪舍的水泥地面还未完全熟化,碱性较强,在遇水的情况下,接触猪蹄具有一定的腐蚀性,长期的接触会使蹄壳变软,容易开裂。
在给猪特别是发生蹄裂的母猪配制饲料时,要保证维生素、能量、矿物质及生物素和亚油酸的供给量,确保饲料营养均衡全价。
3.1.1 维生素D、微量元素、钙、磷等是骨骼发育的关键,所以在配制饲料时,要保证其充足的供给量及恰当的比例。
3.1.2 添加生物素。生物素具有提高蹄壳硬度、压缩性和抗压强度,减少蹄壳碎裂和蹄垫损害症状的功效。在给发生蹄裂的母猪配制饲料时,要加入双倍量的生物素。
3.1.3 提高对亚油酸的吸收。膨化大豆、豆油、自然风干的玉米中亚油酸含量高,在给发生蹄裂的母猪配制饲料时,可以添加以上三类物质。
3.2.1 选育抗肢蹄病强的品种。在选育后备母猪时,要选用蹄尖着地的猪只,通常用蹄尖着地的猪,其猪蹄相对较强健。另外,种猪的肢蹄结构必须正常,不能有内拐、外翻、前曲等畸形的骨骼发育现象,否则会负重不均,直接影响蹄部。
3.2.2 水泥地面要适当光滑。过于粗糙的猪舍地面,最好用机械磨平,但不能磨得太光,防止打滑,闪伤蹄部。猪舍地面的坡度一般保持在3°~5°为宜,同时有利于积水积尿的外排。
3.2.3 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确保猪只的饮水、饲料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按时按量对猪只进行免疫接种及保健,严防冬季的贼风吹入猪舍,避免猪只处于亚健康状态。
3.2.4 在母猪生产中要尽量减少各种应激。猪场应定期让母猪到户外活动,锻炼肢蹄,接受阳光。
对于刚发生蹄裂的母猪,可以采用0.02%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蹄裂部或溃疡,擦干后,在伤口涂上红霉素软膏,连续5d,1次/d。对于已经发生蹄裂的母猪,可先将病蹄中的溃烂组织或异物清除,然后用消毒液进行消毒,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混合氯化钠注射液溶解,进行肌肉注射,2次/d,连续3d。对于蹄裂非常严重的母猪,在结合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以采用就地投喂饲料,减少运动带来的伤痛,但需每天驱赶一次让其站立。另外,要保持猪舍环境卫生,地面干燥,让蹄裂的母猪处于较干燥卫生的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