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理念解读文学作品翻译的创新

2018-02-12 09:43农柠宁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5期
关键词:翻译理论文化创新文学作品

农柠宁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从前的文学作品译文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读者的需求,读者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市场上需要新的文学译本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致使翻译理论现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会被不断重整翻译的。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艺术,作为文学作品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注重结构要求,要一面在欣赏原著作,一面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重译创作。译者要传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还要以最大的可能再现原著风格并展示出原著的文化信息。所以,如今文学作品翻译应怎样做到忠于原作、保持原作的风采,并加以创新已成为人们广泛研讨的话题。因此,本文将针对从结构理念解读文学作品的创新上,以《名利场》为例进行简单的 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文学作品;结构理念;翻译理论;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2

前言:

《名利场》作为翻译经典,形神兼备是最基本也是在重要的因素,也是本论文为文学翻译的创新进行加以论述的研究对象。文学作品翻译作为人类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之一,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开放性和模糊性,这就使得每个读者和译者在读书时都有不同的见解。文学作品具有开放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极大地利于译者施展才华,能够使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译者翻译时就会有不同的标准。文学翻译的标准在现今出现很多的提议和探讨,目前为止,在翻译界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所以,在此话题上还有待有关人士的进一步探究。但从理论角度上说,译者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翻译标准论述者,例如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注重事实的艺术性与创新性[1]。

一、《名利场》构成要素概述

《名利场》作为翻译经典著作之一,这部作品的构成要素值得引起翻译界的高度重视。文章结构无论是从理解方面还是表达方面都有其一定的创作规律,创作过程中,作者对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与运用上,都下了一定功夫,努力使译本拥有最完美的内容形式,在最大程度上使译本具有文学作品的美学品质。对此,本论文在对原作进行跨文化创作时的构成有着以下几点分析:

(一)了解文章内容

在进行著作翻译前,译者一定要对文章有着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本文中,杨必对原著已经有了非常透彻的理解,不仅可以完全理清语句间的语义关系,还可以一并理顺其中的语用功能和会话含义,进而创作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在创作。

(二)遵照翻译标准

杨必译文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都严格地遵照典型标准。严谨的中文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是翻译的标准,依据众多的翻译经典,语句上语言自然、流畅、简洁明了。杨必选词细致、恰当,善于把唯一恰当的表达方式置于唯一所需的位置。另外,杨必成功将译文翻译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功能词和修辞手段的使用。

(三)再現原著风格

作为二度创作的文学作品,杨必在创作时,使译本最大程度地再现了 原作的艺术风格,包括语言风格、人物风格以及文化意象,并保留了原作的思想内容。作为翻译后的文学作品,杨必除了忠实地传达出 原文内容之外,还清晰生动的再现了 文学著作原文的所具有的美的品质。

(四)创新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杨必彻底摆脱了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依据自己的想法,在翻译时进行系统的创新改革,从内容上、表达形式上以及思维结构上加入了新的描述方法,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因此,杨必的译文在读者读书时犹如看原著一般。

(五)翻译策略

翻译时,文章结构的好坏决定这部作品完成的是否成功,而文章的组成结构又与翻译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名利场》这篇译文中,杨必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十分恰当,特别是已归化为主的方法在传情达意方面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使得这部作品完满成功[2]。

二、文学作品翻译内涵

(一)文学作品翻译内容

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翻译者就有着不同的见解,但都无法回避文学翻译的语言,艺术审美以及文学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方面所面对的基本问题。从字面上看,文学翻译是指在不同的语种文学作品之间进行翻译;从文化层面看,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广义层面看,文学翻译是指将原作所表达的精神风貌通过另外一种语言进行忠实而准确的再现。其中包括所有涉及文学语言的作品的翻译,其过程是翻译者对于原著作进行理解并将其自身所理解的文本内涵用译入语进行再现的过程。文学翻译关乎语言,更关乎艺术。既关乎译者,包括母语和外语在内的语言功力,更关乎译者的文学悟性和艺术感性,关乎其能否准确传达文学作品语言背后微妙的艺术信息,从而再现原作的神韵和意境。

(二)译者牢记忠实原文

文学翻译的标准是个历史范畴,任何文章的翻译,忠实原文是翻译的根本所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将其内容改动,这是文学翻译的基本标准,也是身为翻译者的根本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时代信息更替的变化,文学翻译水平也在不断上升。从最早出现的语言信息、语义信息、形式信息转换到现今的美学信息、文化信息,这是一个从音译、直译、意译到高度神似、转化境界的过程。但是,无论再怎么变化,更新,只能够改变其外在表现形式,译者翻译的文本都不能离开原著作的内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文学作品翻译现状

现如今,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光从汉语语言规范的要求来说,由于工作量较大,报酬没有相应的提高,导致翻译著作的质量忽高忽低,甚至于著作中还存在着大量残次品。在语言规范方面,出现的大量翻译问题,与译者自身的文化修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译者在翻译时出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频繁出现的状况,曲解成语的意思,更甚者在翻译文本时出现陌生的词语和“自创性”的成语,这些词语在文章中出现会大大降低文章的质量,不合理的运用导致文章整体条理不清,致使读者在观看时容易不易理解,误解文章的含义。另外,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出版社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些以次充好的译作被出版,事实上就是出版社对于著作的语言规范化要求没有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在文学著作出版之后才发现有明显的语句不通,语言没有规范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该出版社的信誉问题。随着出版行业的迅速发展,很多翻译文本都在尽量避免出现上述现象,出版社也在出版过程中加大了对译作的检验和监管机制力度,使出版社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更加平坦。

四、文学作品翻译的创新策略

(一)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有创新性

文学作品在翻译时应有创新性,这是在翻译时最重要的环节。关于文学作品在创造时的创新性问题,是我国广大译者论坛的争论话题。翻译是一种跨文化得语用活动。翻译时不可能只在文字表面上进行机械化的翻译,整句话的解释会使文章看起来毫无新鲜感,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实际内容发挥创新性。译者的创新性和作者的创新性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不可同日而语。作者的创造性在书面中,表现出来的是如何将会客观事实细致的描绘出来。而译者的创造性则要表现出如何能用另外一种语言,经过加工后,再次将客观事实展现在大众的眼中,并要忠于原著作。忠于著作不是体现在形式上的忠实,而是要在文章内容上不离开原文的意思,绝不是字面上的相同。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普通转换的封闭过程,而是要求译者在原文基础上进一步打开思路,发散思维,拓展视野,从社会中、从时代中以及从读者中,在各个方面进行思考,进而研究。翻译文章语句时,需要译者有“在创作”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深厚的知识基础,文化才能,除了通晓两国文字、两种文化以及两种不同的时代背景之外,还能够切身体会到原著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当时是以何种心态、何种写作背景以及何种社会地位等一系列要求。作为一名好的翻译者,只有能够让自己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 换位思考,才能对著作有所感悟,才能感受出原作者当时的语境,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再造出高质量的译文。

(二)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有艺术性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包括语言方面,也有其特殊性。文学翻译行业的出现,就是使翻译后的文本能够让读者感受与其原著文本相同。译者就是要对原作充分了解,体会原文的意境,提炼出准确的字、词、句、段,将其翻译的传神且生动,富有艺术性,要符合大众读者的审美要求[4]。在对作品进行翻译时,有一些人经常会说翻译是将不同文字进行重组,简单来说就是把某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传达出来。其实,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但翻译的内容却不能因此就限制语义信息,并较为死板的进行机械翻译,语言文字包含着许多更广泛的文化信息,然而这一重要信息却被许多人所忽视。翻译的作品,实则是再现其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翻译必须是艺术作品,尤其强调要传达出原文的美学信息,这时,往往需要真实的地反映出原文在用词和其他反面的特色,从而丰富本国语言。文学作品翻译有着一条不可碰触的原则,就是翻译作品的过程中允许丰富本国的语言但决不能违反本国的语言特色。在表达情感时,要给予人美的感受,当作艺术的再现。翻译就是一门艺术,就需赋予作品艺术性。其中,艺术性也包括不断为本国语言的丰富和纯洁而努力,既不能让本国语言闭关自守,又不能让本国语言完全服从于原著语言。加入新的描绘方式,是符合本国的语言规范的。通过翻译,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连接着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以艺术的魅力打动人心。

结论:

综上所述,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精华在保持内容不变,也就是意义不变的基础上改变成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精华的过程。通过以上对创新翻译的研究,了解了名著被再次翻译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综合考虑原文的语言、修辞、句法等一系列有效信息,进行再创造。因此,创新翻译后的文学作品赢得了更多读者的喜爱,使之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另外,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了在创新翻译中的缺点吧与不足,如此一来,更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理论研讨中的重点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翻译文学未来的发展。增加译者自信心,提高翻译创新质量,是使翻译界能够走向更远道路的重要条件。《名利场》的译本为翻译界奠定了深厚基础,所以,在未来的翻译创作中,譯者应该寻找出更加细致,更加实用的文学翻译标准,传递出完美的形象信息、情感信息以及审美信息[5]。

参考文献:

[1]胡松.衔接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研究[D].海南大学,2017.

[2]谷亚星,葛晨.语篇衔接手段——以《名利场》选段为例[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05):31.

[3]原贞.论翻译的三大操控因素——以杨必译本《名利场》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4,35(03):50-54.

[4]郭丁菊.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5]周领顺,陈慧.译者语言与译文语言的地缘关系——以杨必译《名利场》中吴语运用为例[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5.

猜你喜欢
翻译理论文化创新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解读翻译等值理论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