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鹏,俞洁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建 福州 350122)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困惑和问题。把中医学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和有益探索,对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文化困惑。当代中国社会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愈发频繁。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附带效应”,大量的外来文化不断涌入,这样的情势极大阻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文化困惑。
2.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较好地融入学生生活。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很好地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思想政治课缺乏应有的活力和亲和力,缺乏时代感,也受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等因素影响,学生没有意愿亲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学习生活、职业就业、婚姻家庭、心理困惑等诸多现实压力,如果这些压力没有得到思想政治工作者回应,不能把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能从广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关心、帮助学生,那么效果就难以落实。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当前大学生主动学习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动性比较缺乏,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太大意义。不少大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功利化,对于学校党团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首先考虑的是对自己有没有利益、能不能加学分、有没有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而且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普遍是消极的,大部分更多的是被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参加各种相关活动。
1.中医“四养”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校本化土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从中国文化、校本文化中寻找土壤。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这里的人即是马克思强调的“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体本身出发”,也就是中医心理中强调的“形神一体”“天人合一”。中医学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且在先民们长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凝炼出的科学结果,这种理念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
2.中医“四养”体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是逐渐生成的,不是先天存在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开篇讲到德全不危为生命之根本,生命在于“养”,中医心理中“养”的理念正是强调了生成的过程。“养”可以分几层含义:一是使身心得到滋补或休息,以增进精力或恢复健康、保养休养,这里强调的是通过各种方式将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二是培养的意思,强调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高校应以身心同步且均衡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大学生个体积极的内在人格品质,以此促进个体自觉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优化品行、完善价值观。
1.中医“四养”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本模型解析。第一,基于中医时空观的时间、环境、人的关系分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1]中医学自古以来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其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把人置于天与地形成的自然时空中,这种时空观是基于时间前后一系列事件的延续的相对观,强调的是事物的整体运动变化。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看,在遵循天、地、人的阴阳变化之道的前提下,还应详细分析大学教育时间所处的时空环境,以教育时间为基线,大学生的时间分为入学适应期,一般为1年,专业学习期一般为2年,职业实践期一般为1-2.5年。职业实践期依据专业的需求时间长度不一,医学生的职业实践期较长。以生活空间为轴,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主要分在校期间和职业实践期间,大学生一入校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就是宿舍,以此为基点扩展的生活空间依次为班级、社团、自组团体、社会组织。对于医学来说职业实践期的主要生活空间就是医院,形成与带教医生、患者、患者家属、实习队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2.养身、养心、养性、养德的内容分析。“养身”是指人们通过顺应自然,起居有度,适量运动把自己的身体调养到最佳状态,不断保持和增强体质。“养心”是指人们通过调控心理、稳定情绪、涵养心态,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认知,面对人生际遇,能妥善处理,达到一种世事洞明、心态平和的状态。“养性”是自我生命护养和提升途径,指借助修养情性、纠正个性,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人们的精神境界,以促进健康长寿,强调修养身心、涵养天性。从心理学维度理解的“养性”就是培养人的符合民族文化的积极人格。“养德”是“四养”的最高精神境界,指人们通过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使人们可以自觉内化并践行所在社会奉行的道德准则。中国特色的道德除了全世界共有的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关的道德外,还有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是以集体主义为前提,以为人民服务、解放全人类为宗旨,它超越一切阶级,实现“真正的人”的道德,这种理想性、超前性的目标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并愿意付诸实践的,在集体主义道德还不能成为社会所有成员道德观的情况下,社会主义道德观就必须作为全国人民的价值导向,形成中国伦理道德的主流。[2]
3.养身、养心、养性、养德的关系分析。我国历代学者和医家形成了共识,都认为人心具有形而下主控各项生理机能和形而上主宰其与脑相关的各种精神活动能力,所以中医藏象理论认为“心”整合了生理和心理两大机能。尽管《荀子·天论》指出“形具则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表达了形与神之间的先后顺序,但《内经》中的“形神具备,乃为全体”,以及刘河间提出的“精中生气,气中生神,神能御其形”。[3]由此观点我们构建了个体自我和谐的关系走向,即从“心”出发同时辐射出“养身”与“养神”两条通路,“养身”和“养神”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发展,并反向作用于“心”形成一个完整的格式塔,达到血气和、心神明的健康状态。个体的本体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时,也就具备了对自我生命的护养和提升的条件。姜希玉认为“养性”更多关注的是外在的教,包括教化和良好的环境熏陶。[4]我们认为“养德”是个体通过个人磨练,进行自我教育并强化自我约束的过程,个体最终将自觉内化道德规范。因此,四养体系的通路是身—心—身格式塔回路作用于“养性”,养身、养心、养性三者共同推动养德,“养性”和“养德”的结果会反作用于身心健康。
1.分层分类个性化指导身心发展方案,促进身心健康。“四养”体系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象必须分层分类,进行个性化指导。首先,新生入校后,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体质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类,强调依据个人体质设置个性化的养身方案及成长指导方案,如抑郁等偏静性格特质的指导多运动,胆汁质等好动的性格特质进行太极等静心运动。第二,学生入校后一段时间,将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职业规划、个人能力、优缺点、目标等,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成长指导方案和活动内容。第三,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实施方案和活动内容,如大一学生以适应指导为主,大四、大五学生以职业指导为主。“四养”体系的真正内涵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四养”体系的指引下,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个性化指导方案。
2.“心理银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塑造积极人格。为发挥“四养”体系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倡导学生主动自我发展、调节身心、参与社会活动、融入宿舍文化以及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塑造积极人格。“四养”体系创新设计了“心理银行”自我成长工具,这个工具包含运动休闲、自我发展、社会活动、文化娱乐、宿舍文化等五个一级指标和二十五个二级指标,并设立相应的收益值。学生根据自己本周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收益值并注明支撑该收益值的具体内容。“心理银行”每周收益表由本人自己填写,每月由班级心理委员确认,学生所填写的收益值将作为辅导员综合测评分的一个重要参考值,通过“心理银行”自我成长工具的实施,学会自我成长和塑造良好品格。
3.依据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选择大学生乐于接纳的方式。在“养身”载体上,要倡导学生走出宿舍、亲近自然、养成良好作息习惯、每天坚持适量运动。具体做法包括组建慢跑小组、快走小组、太极小组、八段锦小组、球类小组、广场舞小组等各种运动小组,由学校专门培训后的朋辈心理咨询员带领,按照中医养生节气,定时、定点集体活动,对每天的活动进行记录,坚持完成任务的给予相应奖励。在“养心”载体上,对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设计不同“养心”方案。比如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各种团体心理成长小组、不同类型心理讲座、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贴近学生实际的心理活动等,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调控心理、提升心理素质。在“养性”载体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社团活动,主动担任学校、学院、班级干部,主动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主动参与宿舍管理和宿舍聚会,主动与人交往,培养良好个性。在“养德”载体上,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品德。具体路径上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关心帮助身边同学尤其是宿舍同学,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在人际交往中谦虚忍让,在思想意识中追求真善美。通过“四养”载体构建,让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形成国家、政治认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