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赏析规律:基于考点的答题技巧与实践策略

2018-02-11 02:30吴俊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答题技巧实践策略

吴俊

【摘要】语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当然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一定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我们在赏析语言时,就是要理解语言的意义,理解作者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我们希望学生能热爱语文,热爱阅读,有较高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基本的语文欣赏能力。而要达到这个愿景,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赏析的技巧,更要立足文本,探究语言文字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有效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语言赏析;出题规律;答题技巧;实践策略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内隐的价值。语言是文章内容的载体,它是一种符号,而这种符号所代表的信息具有隐性的特点,需要我们透过符号即语言的表面信息去捕捉与理解其深层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用意以及其内在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深刻的意义。所以阅读文本,不仅要理解文本的初步内容,也要走进文本,与语言文字对话,理解其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情感;还要对话作者,理解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深情厚意,更要理解作者运用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意的效果。这样,我们的阅读才会慢慢从浅阅读走向深度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注重语言的品味可以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实质也注重了对文章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的一种训练。

但在考查语言赏析题的批阅中,我们常发现学生有过规范性的训练,尤其对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拟人的赏析,但是一旦涉及语言运用方面,比如表现手法、句式等,有时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或乱写一通。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们对语言赏析的引导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仅仅在教学生如何考试答题,把本来很鲜活的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训练变成教师指导学生考试方法的技法训练。笔者观察初一到初三的课堂,教师对语言的训练策略几乎如出一辙。教师总是这样提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学生总是找一些带有修辞的语言加以赏析,然后教师进行方法的指导与归纳。如果是起始年级,这样的训练无可厚非,但是长时间的训练,仅仅让学生完成一道应试题,而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却不去训练语言思维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品味语言、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从何谈起呢?学生不会读文章、读不懂文章也就不奇怪了。笔者认为,针对这一“理解分析能力”的考点,作为教师而言,首先要自我分析,分析语言运用的规律,并能引导学生去理解与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

一、厘清语言赏析的实质以及常规出题形式

语言赏析从意义上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分析。欣赏语言,那就要去发现语言中的优美之处。作为读者,首先要能读出美点来,然后立足美点去意会言传。作为考题,不仅要意会,更要言传,把自己意会的美点表述出来并书写出来,那就是分析理解,连起来整个过程就是赏析。

这其實也是出题者的常规思路,他们在阅读文本时发现了美点,然后自己分析美在何处,把自己的思考出成题目,就是考题。对于语言文字的美点,一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思考:遣词、造句、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所以出卷者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出题:

1.请你赏析某句话中加点词的好处。

2.请你就某种修辞来赏析某句话的表达效果。

3.请你从句式角度来赏析某句话。

4.选用一段描写句,请你赏析。

当然问法可以多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二、赏析题思考的角度与答题思路的基本技巧

1.语言赏析的几个角度

语言赏析,当然是赏析语言文字。从文字看,主要赏析用这词的表达效果;从语言来看,主要赏析语言的表达形式,立足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如何赏析语言时,要引导学生这样去思考:是修辞美吗?它运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的好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修辞来表达呢?如果没有修辞,那么这语言能表现手法的巧妙吗?那么它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用这样的表现手法用意何在呢?如果看不出表现手法,那就看看句式。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句式呢?反问?对偶?排比?思考这样的句式在内容表达、音韵节奏、语气强弱等方面的好处。如果这也看不出,那就想想有没有用到一定的表达方式,比如描写(白描、景物、细节等)、抒情、议论等。这些都没有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去思考这句话中表达的用词了,要注意动词、形容词的用法,要注意叠词的运用,要注意拟声词的用法,等等。一句话:有修辞找修辞,没有修辞找手法,手法没有看句式,还要注意用词。

2.语言赏析的基本思路与答题技巧

语句写了什么,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如果把这个思路作为对语言赏析的一个积淀来看待的话,那么我们首先要读懂需要赏析的句子的内容,即写了什么;然后就会逐步明晰作者为什么写和怎么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这种形式表达对内容有何帮助,它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与文本内涵的。

(1)立足语言本身的含义来赏析

这句话是表达什么意义的,即紧紧扣住所需赏析的语言的意义来理解这种语言形式的优美之处。比如,谢宗玉写的《父亲的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笑着听母亲唠叨,仿佛挨骂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请你赏析一下父亲的快乐之意,为什么挨了骂父亲也不在意,仿佛是种快乐的事?从这个句子来看,父亲听母亲骂,他已经习以为常,母亲骂他不爱惜自己,冒雨去给山塘蓄水。父亲知道那是母亲对他的心疼,对他的关爱,父亲感受到了,所以他快乐……

(2)立足语言环境来赏析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赏析语言的一个要求。要把所需赏析的语言文字放到其所在的语段,结合整个语境来理解分析运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有何好处。同样上面的这个问题,联系前文来赏析:父亲是冒雨去给山塘蓄水,他为乡亲们秋天的丰收尽了自己的一点力量而感到满足与欣慰,所以他还沉浸在给山塘蓄满水的幸福与快乐之中。

三、提升语言赏析能力的三种基本策略

1.诵读法——反复诵读,其义自见

诵读法,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一种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多去诵读,就能读出语言的意味来。我们在赏析语言时,首先要懂得语言的意义。连意义都不知,如何赏析呢?如果我们在赏析语言的时候,默默地在心里诵读几遍,慢慢地就能品出语言的意味来,并在诵读中能理解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效果。学生在赏析朱自清的《春》一文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是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时都能欣赏到引用与比喻的妙处,也能看出在是表达春风“温暖”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再读几遍,并要求学生把“抚摸”二字重读一下,学生读后就品出来了。所以,读也是一种方法。

2.探究法——探究拷问,意味无穷

探究法,又可以称为发现法、研究法。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思考和探索,并由此进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學习方法。这种方法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取得成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意味。

笔者在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时,引导学生去探究第一小节的语言,让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在研究这段话后,他们从内容上分析探究,得出了这一段不仅告诉了我们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它是一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而且这段文字还告诉了我们,作者是带着“万分崇敬的心情去瞻仰的”。之后学生又去探究,作为说明文,为啥要写这个?他们又结合标题去探究,发现这个内容与文章的副标题是相呼应的,是为了表达作者不仅仅是去观赏的,更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这样的探究让学生发现许多语言以外的神韵,这样去赏析可以让学生赏析到别人理解不到的意味,读到别人读不到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收获。

3.替代法——比较赏析,一目了然

替代法,是—种赏析语言的有效方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别的词语来代替原用词,从两个词语在句(文)中的不同效果来分析辨别词语的好处。这其实也是—种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区别词语的不同含义、情感、程度、范围等来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刻意义和独有情感。

在韩逸萌写的散文《奶奶的粽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的。”请你赏析“捧”的表达效果。

对这个词的赏析,我们就可以用替代的方法来展开分析。假如用动词“拿”来写,有何意味?我们都能理解:“拿”只要一只手,是一个很普通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词语。再来思考“捧”,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动词要用两只手,而且肯定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是怕拿不住,失去;或是对所捧物品的珍惜;或是带有对物件的敬重。回归原文,我们赏析时不仅仅是就词论词,就句论句,更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个前提。根据这个前提,我们来赏析这个“捧”的表达效果,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一个“捧”字,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奶奶的粽子的喜爱和珍惜之情。

当然,方法还有很多,教师的指导仅仅是一种引导,归根结底要学生能在教师有规律的引导下去真正地品析语言,从而自悟规律,建构规律,提升对语言的领悟力。

猜你喜欢
答题技巧实践策略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关于中考记叙文阅读的一般考点及解题思路的几点说明
备战中考中的感叹句答题技巧
小学语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