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建丽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在人类众多民族中,大部分为无文字的民族,有系统性文字体系的民族相对较少。而对民族的区分,除了文字记载的区别外,主要强调有无文字的区别[1]。当前,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已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由于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机制,作为文化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当前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面。由此,本文通过资料的查询与相关的调查分析,对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出相关的传承发展路径。
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集中地,大多数为无文字民族。所谓无文字民族指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通用、规范及规律性的文字系统。在当前,学术界对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只强调口头相传,而与其他因素不同,民族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主要在特定生存环境与历史条件下产生,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主要有白族、基诺族及普米族等,在此以其为对象,简要探讨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状况。
在西南区域各民族聚居区,白族作为民族聚居区人口较多的民族,白语的使用,除了文字记载的区别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递减的状态[2]。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许多,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具体为:首先,白族定居的群体青年人数较少,由于其常年在外务工,而下一代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由此失去了白语学习的好机会。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外来人员的介入,使现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对白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冲击。最后,白族一些祖辈人员顾及身份,拒绝使孩子学习白语,导致文化的传承受到一定的阻碍,可见,白语的失落与外界因素有关,与民族意识的薄弱关系重大。
在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中,基诺族对其自身语言的传承,主要采用的是口耳传承的方式,而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可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值得一提的是该民族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在文字使用方面,除了使用类似于楔形文字的符号,还有比较类似于结绳的记事方式。虽然,随着民族的发展与融合,在记录文字方面,当前基诺族不再采用此种方式,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根据实际情况记录,丰富了基诺族的民族传统文化。由此,根据当地民族的记事方式与符号的使用,对该区域的民族文化进行学习,只有这样,该民族无文字语言文化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据相关的调查与分析,目前大部分的普米族人们主要使用的是白族语言,而不是以前经常使用的普米族语言。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该地区所使用的白语与大理地区的白族人们使用的白语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当地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保留了普米语发音特点的缘故[3]。由此,在各民族聚居地我们不难发现,语言的应用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与需求,其主导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根据主导文化的影响力,在使用与学习该地区语言时要在主导文化氛围之中进行,这样才能提高对该民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
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由于其聚居区较多,其语言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有各自的特点。自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存至今经历了较多的过程,并且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其现状主要表现为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较大、受民族文化圈的影响、多种民族语言并用、民族语言纯度受到影响及本民族语言使用程度较低,具体表现在:
西南地区聚居的少数民族较多,并且大部分为无文字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每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靠现代的方式进行保存。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的保存受到影响。以基诺族为例,该区域的祖先为了记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主要以楔形文字符号进行记载。但是,由于当地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原有的口耳相传方式无法进行,只能采用适合该民族发展的方式记录传统文化,从而使该区域的民族语言文化保存至今。
大时代背景发展所需,西南各少数民族为了发展,除了本民族内部人群交流外,开始与本民族以外的人群进行密切联系[4]。而在大文化背景的氛围中,受民族文化圈的影响,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不断融合,该民族有些人员,开始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对本民族语言却使用较少,但这并不影响该民族文化的保留,其民族文化还停留在完整阶段。例如,白族聚居区民族语言的使用,呈现递减的情形,这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上该区域孩子学习白语的意识淡薄,使白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限制了该区域民族语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西南少数民族较多,每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自身的习俗与习惯。随着各民族之间经济的发展与融合,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化交流开始被另一方所同化[5]。据相关调查与总结,各个民族为了发展,一些民族成员开始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这样使该区域民族语言出现并用的情况。例如,普米族区域的一些人们,在民族混杂的聚居地所使用的主要语言为白族语言,并不是该区域民族所使用的普米族语言。可见,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多语言文化情况凸显。这在促进各民族语言文化及经济不断融合的同时,有利于我国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存与发展。
西南作为少数民族的集中区域,除了与该区域的本民族成员交流之外,还与汉族人们建立了一种关系。而长期以来的发展,使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日常的交流与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开始混入汉语语言中,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该少数民族区域的民族语言纯度受到破坏[6]。例如,在汉族群体中,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联姻,随着男方的迎娶而入乡随俗,在长期的居住与生活之后,少数民族成员会受汉族成员的影响,从而导致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频率降低,这不利于该民族语言文化的保存与进一步发展。
受经济文化差异性的影响,每个民族区域语言使用程度与当地经济有关。比如,农村区域的民族语言使用程度相对较高。而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方,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相对较少,并且城市与农村之间民族语言的使用呈现一种自然过渡的状况。例如,大理古城的复修,喜州民俗的进一步完善等,激起了商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其与现代文明的冲撞导致民族文化进一步衰落,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程度比较低。
进入新时期以来,受现代文明环境的影响,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由于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在对其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把实践与理论相联合,根据实际的情况,为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与先决条件,其主要路径表现为当地政府政策方面、少数民族聚居村落方面、少数民族各民众方面及高新科技与媒体方面。
对于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具体的措施为:首先,加强政府对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宣传力度。可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后,通过加强宣传力度,并辅助多种的宣传方式[7]。比如,在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基础上,使用一些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活动宣传,同时了解政府所颁布的政策,了解其执行的可行性及预期效果。其次,加强对相关政策、方式的借鉴及交流。由于无文字少数民族对自身的文化发展有独立的渠道,在加强各民族区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吸收与借鉴有效的相关政策,在对比分析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促进该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进一步发展。
西南区域作为无文字少数民族集中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地。加强对各民族的文化建设,对其发展尤为重要,具体的措施为:政府可出台相关的政策,保护当地的稀有文化资源,从而避免外界对其影响,提高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8]。同时,可调动当地群众的力量,自发组织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学习,从而使其得到传承与进一步的发展。比如,建立民族文化博物馆,以展览的形式普及大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提高其对本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视度。或者是建立民族文化交流基地与文化中心,加强当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此外,加速民族文化的传播,当地可通过发挥本地的资源与优势,加大民族语言文化宣传力度。比如,通过录制相关的民族语言文化宣传片与歌舞视频等,以新媒体为载体记录、保存及传播本民族的语言文化。
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当地各民族民众的支持,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其一,提高该区域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同时将自己作为一个文化源,在对该民族语言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时,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的传播作用,以点到面大范围进行传播,带动本民族群众形成一种传统文化保持意识,对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文化可以自觉保护[9]。其二,加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以自身的力量,通过多途径的宣传与传播,提高本民族群众的民族文化的敏感度与自觉性。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借助时代的特点,利用可利用的资源,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与建议,从而传承与进一步发展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由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途径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究,而文化传承作为动态的过程,它的选择机制要具有一定的可参与性。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取得明显的成果[10]。对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借助高新科技与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将媒体的作用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充分融合。比如,现代手机中微信、微博新媒体的使用,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到少数民族家庭之中。由于这些媒体工具与通讯设备的广泛使用,且以汉语语言为媒介,而汉语作为普遍使用的语言,在无形中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汉语的推广与普及,这样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快了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社会的发展,进而促使该区域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外,借助新媒体的力量,符合时代的发展特点,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将不断地更新换代,将更加有利于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背景及其传承发展的研究,分析了西南地区分布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状况,探讨了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存的现状,即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较大、受民族文化圈的影响、多种民族语言并用、民族语言纯度受到影响及本民族语言使用程度较低。基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的一系列路径,即当地政府层面、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层面、少数民族各民众层面、高新科技与媒体层面,多层面紧密结合,以期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宋彩珍.非遗视角下西南少数民族体育传承的价值与路径[J].运动,2017,(7).
[2]Ranaivo-Malancon,B.,Saee,S.,Wilfred Busu,J.F.et al.Discovering linguistic knowledge by converting printed dictionaries of minority languages into machine readable dictionarie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ssin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ssing(IALP 2014),20-22 october,2014,Kuching,Malaysia.2014:140-143.
[3]魏琳.无文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5).
[4]李文钢.无文字社会的历史研究——评《伊隆戈人的猎头——一项社会与历史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5]郝苏民.十字路口上的困难抉择——寻觅无文字民族语言保护与文化生态、文化记忆、社会发展的阐释[C].第一届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328-336.
[6]Lonigan,C.J.,Farver,J.M.,Nakamoto,J.et al.Devel 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preschool early literacy kills:A comparison of language-minority and monolingual-en glish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3, 49(10):1943-1957.
[7]王娜,张小飞.大西南少数民族间的跨文化渗透与融合[J].贵州民族研究,2015,(9).
[8]洛桑扎西,永青.边防工作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保障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17).
[9]黄成龙.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调查[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5).
[10]武斌.无字的真衣穿着的文化——浅析元江县那诺乡哈尼族的服饰艺术[J].商场现代化,2012,(28).
[11]黄寒玥,等.关于西南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承的探究[J].大众文艺,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