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儒道佛易理接受关系分析*

2018-02-11 10:59:28刘秀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易经贾宝玉

刘秀玲,李 君

(1.黑龙江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2.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红楼梦》集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之大成,鲜明地揭示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本质内涵。而在中国哲学史上《易经》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来源和理论基础,《易经》哲学基本思想和精神品质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一以贯之的主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红楼梦》哲学思想研究,学者大多站在道佛立场,以佛教为重点,以“色空”观念为核心,角度单一,对于小说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探究分析的不够深入充分。基于此有必要对小说儒道佛哲学思想与《易经》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明确《红楼梦》哲学思想与《易经》哲学的历史文化关系,加强对小说历史性和深刻性的哲学认知,推动《红楼梦》文化思想的交流和传播。

在中国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中,“仁”是基本概念,“和谐”是基本思想。原始儒家致力于建立一个和谐大同社会,提出了“行仁”走“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的主张。而原始儒家的大同社会建设理想和和谐忠恕主张的提出深受《易经》哲学思想影响。《易经》哲学中有整体系统观念,八卦和六十四卦构成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大小环境,揭示自然万物是一个大道运行的系统整体的道理。《易经》中的比卦之“比”,是“亲密比辅”之意,从《易经》立比卦的宗旨来看,是彰显和睦相处、互相帮扶的思想,传达对内和睦亲善得平安吉祥,对外和睦交往得国泰民安的理念。《易经》中孚卦阐述“心中诚信”的道理,告诉人们如果诚信对人,就会福泽他人光被万物,坚持诚信、坚守正道就不会有凶险咎害,可获安康吉祥。《易经》比卦和孚卦以人之比辅和心之诚信贯通天人物我,是探讨儒家和谐思想、忠恕精神历史渊源的重要参考依据。据此原始儒家提出了“太和”观念,认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卦·彖传》)还高度重视《易经》顺序而动思想对社会人事的重要作用,认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人·彖传》)“由于《易传》是建立在对《易经》经义的阐释、发挥的基础上,《易传》的思想常常是《易经》六十四卦大义的直接引申,就是一些《易传》作者的独特的见解,也是在阐“经” 的过程中得出的。”[1]所以《易传》的思想与《易经》的本旨无法割裂,《易传》“和谐大同”思想与《易经》“整体和谐”理念有历史的文化继承联系。

曹雪芹出身“钟鸣鼎食之族”,自幼受到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思想教育。“尽管由于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经历使他对儒家思想中逆情悖理的部分有理性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但在儒家的深层上,即儒家对人际温馨、日常情感、世事沧桑的注重以及赋予人和宇宙以巨大情感色彩的文化心理特征,却也进入贾宝玉的生命与日常生活与伦理态度中。”[2]贾宝玉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纯真的“有情”的世界,为此他平常在大观园“待姐妹们都是极好的”,他不仅对黛玉、宝钗、湘云等亲眷姐妹嘘寒问暖体贴入微,而且对袭人、平儿、麝月、晴雯等丫头们也细心呵护关心备至。他还“自降身份”对贾府外地位低微的人友好相待,他为秦钟重病而亡悲伤难过,帮助琪官逃出忠顺王府遭到父亲的暴打也不后悔,刘姥姥进大观园,他不但没有嫌弃,看到妙玉要把刘姥姥用过的茶杯扔掉,还说“不如就给了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不仅如此,在贾宝玉身上还有儒家所倡导的“忠恕”精神,小说第三十五回,玉钏不慎将汤泼到了他的手上,他没有怨愤反倒问候人家伤到没有;第十一回他被贾环嫉妒陷害受了烫伤,但他并没有责怪贾环和赵姨娘,反倒说“还不妨事。明儿老太太问,就说是我自己烫的罢了。”所以小说中的贾宝玉不仅仅是一个“无事忙”的“情圣”,也是一个有“仁爱” 思想行“忠恕”之道的“仁者”。贾宝玉不断释放“爱意”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他的行为体现了儒家道德规范要求,同时也揭示易理和谐诚恕哲学思想张力。

《易传·彖传》揭示《易经》乾卦天性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质是“地势坤,以厚德载物”。《易传·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启发人们应该依据《易经》宇宙是刚健的大化流行的思想,在人世间积极有为、刚健自强、穷通思变。千百年来儒家圣贤继承《易经》刚健有为,厚德载物思想精神,恪守礼教奋发有为,努力尽自己的社会人伦义务和社会责任,努力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的人生目标。《红楼梦》体现儒家倡导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曹雪芹的生命追求中有构建有情世界的社会理想,有人性本真、个性自由的生命追求,并且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即便面对当时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强权的压迫他依然执着。小说开篇曹雪芹说“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来记录自己“曾历过的一番梦幻”。在《红楼梦》中有大观园有情世界的描写,有贾宝玉对于仕途经济的深恶痛绝,有愤然弃世出家的决绝。而小说的创作是在曹雪芹的家族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变故,即便如此“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凤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而“《红楼梦》之所以感人,也正是它看破色相之后仍有大缅怀,大忧伤,大眼泪,即放弃一切身外的追求,但仍有对“情义”的大执著,不仅有爱情的执著,还有亲情的执著。”[3]而曹雪芹的这份理想追求和信念执着可以说正是几千年前《易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精神赋予给国人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的秉承。

《红楼梦》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小说深层次揭示了道家特别是原始道家的道法自然、返璞归真、适己任性等哲学思想。而原始道家的这些哲学思想与《易经》哲学思想也有密切的接受关系,《易经》哲学揭示阴阳对立统一规律,老子则接受《易经》阴阳对立思想,指出有规律的“道”使得阴阳二气均匀调和,主宰着宇宙万物不失其序地生长变化“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老子的世界本源的“道”的认识发现与《易经》揭示的“易道”是谐和一致的特别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可以看作是对《易经》对立统一、阴阳运动、循环往复、量变质变等辩证思想的最好注释。由此《老子》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其自然观的形成,可上溯《易经》下启《易传》,并成为了《易传》哲学思想的主要骨干”[4]可见《易经》与道家的源流关系。

《红楼梦》鲜明体现道家哲学思想。小说第一回出现了三组含义相反对立的概念“好了”、“真假”、“有无”,概念之间的关系表明曹雪芹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所以纵观《红楼梦》,《好了歌》是主题曲,“太虚幻境”大石牌坊上的对联是主旋律。而贾雨村的“人性生成论”和史湘云的“阴阳化合生成万物论”,则是对道家之道和易道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和诠释。尽管小说的主题曲和主旋律中充斥着消极和宿命论思想,尽管贾雨村和史湘云的论道中有还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却揭示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而这一思想的源头则是《易经》哲学。

不仅如此,小说中的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天人一体道家哲学思想也有《易经》认识基础。《易经》八卦是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法”所得,目的是“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卦象组合揭示古人对自然人事的规律性认识,启发人们要观天察地遵循自然人事的规律。道家据此提出了“天人合一”主张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家创始人老子还借鉴《易经》损卦和益卦之义解释为学为道方法,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主张,强调去除表面束缚,与天道接近从而获得道法的哲学大智慧。而庄子则在继承老子思想主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的生存处境,强调人生要得其自在,歌颂精神的超脱和解放,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这样小说中道家的“道法自然”、“返璞归真”、“适己任性”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对《易经》“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进行了艺术解读。

《红楼梦》有自然而然的价值取向。小说第十七回众清客游览大观园,其中三处得到众人的一致好评,而这三处都是少人力穿凿痕迹,具有浑然天成自然妙趣的所在。小说中贾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在宝玉看来“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在贾宝玉看来“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和“本真”人性是最合乎情理也是最纯美的。为此他不仅“长在内帷厮混”宁愿整天在大观园里,忙忙碌碌为丫头充役使,虽然“万口嘲谤,万目睚眦”却我行我素。另一方面他还对儒家倡导的仕途经济十分排斥,他骂热衷于“仕途经济”的人叫“国贼禄鬼”,他对八股文“平素深恶,说这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而小说第三十一回晴雯撕扇一节贾宝玉谈“爱物”的一段话,则可以看出贾宝玉他的“适己任性”不是一种单纯的“乖张任性”而是有价值理念指引的。在贾宝玉看来万物之中人为主,人各有自己的“志趣”为了“适性”人尽可以选择自己用物的方式,因为“物”的本质是为人所用。就像晴雯喜欢听撕扇子声,那就由着她自己的兴致没有不好,只要晴雯高兴扇子也就实现了其为人所用的价值。贾宝玉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不作矫饰、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地生活的行为方式,不仅体现道家“道法自然”“返璞归真”思想核心,也对《易经》“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进行了人性的诠释。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是基于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对于中国人接受佛教的原因葛兆光先生总结为三点,“第一是为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祖先祈福禳灾;第二是把这种美好的愿望扩大到与自己并无血缘的众生;第三则是把解脱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的政治希望连接在一起,为国家祈祷。”[5]由于有现实需要,佛教自从进驻中原就经历了中国化的历史演变。鉴于佛教与中原儒道等哲学思想之间的相互融合借鉴,佛教思想与中国儒道哲学之间就有了智慧契合联系。如儒家基于对《易经》和谐思想的认识,一心建立和谐大同社会,认为人天生就有“同情心”、“怜悯心”,建设大同社会要能够推己及人,才能实现亲亲、爱人的和谐社会理想。佛教虽然终极目的是告诉人们解脱人世之苦和极乐升天之道,但其“善恶报应”的观念和“普度众生”的愿望,与儒家以“仁爱”为核心的“和谐”思想共通。佛家积德行善的基础也是认为人人有善性,普度众生需要有善行,所以佛家弟子广结善缘主观为自己,客观上也达到了儒家所希望达到的自身和谐、人人和谐和社会和谐的效果。同时,“与道家相近,佛教智慧也用否定、遮拨的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着,获得精神上的某种自由、解脱。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6]

《易经》和佛教都对自然社会进行了宏观的规律考查,尽管得出的结论不同但其规律性的认识和发现却有共识。如佛教与《易经》哲学中变化思想本质相通,都有“多变”的规律认识。佛教的“无常道”告诉人们由于世事多变、祸福难料,人生充满苦痛,人们要识时务积善行德及早脱离苦海。而曹雪芹则不仅对世事难料、人事无常有深切的感受和认识,而且还在小说中,从佛教角度为世人展现了人们无法掌握命运的社会现实。在小说中“那红尘中有却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的预言,道出了现实社会中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人事变迁时时都在发生的规律。“生活悠闲平静的乡宦甄士隐,人生屡遭不测,让人有祸福难测的感叹,有世情难料、变化无常、万事皆空的佛教意味,同时也体现《易经》“变易”哲学思想普世意义。“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均由各种因素和条件因缘和合而生,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因一定的关系的和合而产生,也因此种关系的分解而消失。”[7]而《易经》也有简单的因果报应说,《周易·坤·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同时《易经》的“物极必反“思想也伴随着”因果循环“的合理因素,提醒世人依据自然人事的规律行事才得元亨效果否则就有咎害。由此佛教“因果循环”和《易经》“物极必反“思想本质内涵相同,即事物的发展演变都会经历因的积累和果的收获,从人事的角度说行善结善缘,作恶收苦果。事物的变化结果都是以先期的变化性质决定的。而在《红楼梦》中有一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图,其中百姓命运多舛、遭受强人凌辱,没有生活保障,没有把握自己生命的能力。贾府的衰落则更是如此,贾府的人中积德行善积极有为的人少,伤天害理勾心斗角自私自利的人多,所以贾府大厦倾覆,于是贾宝玉、柳湘莲、惜春等人只得遁入空门寻求净土。《红楼梦》“其创作本旨是宣传人生之苦痛及解脱之道;其美学价值则属于悲剧中的悲剧,即既不是由于恶毒之极人物在支配全局,又不是由于出现了意外的变故,乃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结果却产生了的大悲剧。”[8]王国维这里所说的包含《易经》“盛极而衰、物极必反”自然规律,也揭示佛教因果循环思想内涵。有其因必生其果,佛教的因果报应和《易经》物极必反思想可谓殊途同归揭示自然人事无常道。

综上所述,《红楼梦》思想因对儒道佛思想的继承,而与《易经》哲学有历史文化的源流联系。这种源流联系的基础是《易经》哲学普世规律。由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视角原因,其对儒道佛思想的继承是批判的继承。但无论是褒还是贬,小说对于儒道佛本质思想的揭示是充分的。也正因如此,“读《红楼梦》只读到了是非,读到了善恶,读到了好坏,读到了因果,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红楼梦》是一部无是无非 无善无恶 无好无坏 无因无果的文学圣经,是一种超越了‘无’的至境或存在。”[9]而这“超越了‘无’的至境或存在”就有《易经》哲学的独特、永恒的普世智慧元素,使小说更具普世价值和社会意义。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2.

[2]宋子俊.《红楼梦》中的哲学意蕴及曹雪芹思想价值取向[J].红楼梦学刊,2006(2):252.

[3]刘再复.《红楼梦》与中国哲学[J].渤海大学学报,2010(2):17.

[4]陈鼓应.《易传·系辞》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J].哲学研究,1989(1):34.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28.

[7]郭征宇.简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J].晋阳学刊,2005(4):62.

[8]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9]郭孔生,佟晓彤.《红楼梦》的易学意蕴研究[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2.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易经贾宝玉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易经·序卦》探微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6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3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2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福建人(2016年7期)2016-09-13 08:22:09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4
《易经》里的《天演论》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