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洪斌,姚嵩坡,李兴洲,尹相林
(佳木斯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人口的现状与发展问题,赫哲族的人口问题也同样受到重视。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赫哲族人口仅为4640人,其中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有3901人,占全国赫哲族总人口的84.3%,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中下游的边境地区。其中同江市建有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建有四排赫哲族乡。3个赫哲族乡分别所辖3个赫哲族聚居的行政村;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建有赫哲族村,抚远县建有抓吉赫哲族村。
同江市的赫哲族群众大部分居住在八岔、街津口两个赫哲族乡,这两个乡各辖一个赫哲族村,八岔、街津口两个赫哲族乡分别建于1956年和1963年,两个赫哲族村均建于1980年春季。本次调查共调查黑龙江省同江市两个赫哲族聚集区八岔乡和街津口乡两个乡,共15个村屯,有赫哲族居民居住的村屯为8个,其中八岔乡6个,街津口乡2个。调查有赫哲族人口居住的总户数为398户,共898人,其中赫哲族人口704人。
同江市赫哲族人口主要居住在八岔乡八岔村和街津口渔业村,共372户,占赫哲族总户数的93.47%。八岔乡和街津口乡两个聚集区共居住赫哲族人口704人,主要居住在八岔乡的八岔村326人和街津口乡的渔业村342人,共688人,占两乡赫哲族人口数704人的92.99%,详见表1。
表1 赫哲族聚集区居住地分布情况
2002年调查结果显示街津口乡有赫哲族 102 户,472 人,八岔乡有赫哲族 101 户,320 人[1];2008 年街津口有赫哲族 108 户,424 人[2];2009年街津口赫哲族乡有赫哲族人口近500人[3],八岔赫哲族乡有赫哲族138户386人;2010年街津口赫哲族乡现有赫哲族144户,537人[4],八岔赫哲族村现有赫哲族131户,324人。本次调查八岔乡共有赫哲族197户,360人,街津口有赫哲族201户,344人,结果见表2。与以往相比,赫哲族户数增加比较明显,人口数没有太大变化,赫哲族人口居住有分散的趋势。主要原因是随着其他民族的迁入,聚居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因各种因素,赫哲族向外村、外乡、外县、外市、外省的流动性加大,所以,赫哲族人口密度逐渐在减小。
表2 赫哲族聚集区户数与人口数历年对比
1. 性别构成
按照人口学常规,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一般在100.5左右为基本平衡。发达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一般都在100以下,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则大多在100以上。在本次调查的赫哲族人口中,男性356人,女性348人,男女性别比为102.3,详见表3。赫哲族的人口性别比反映了趋向发达国家的性别比,处于良性发展阶段。
表3 赫哲族聚集区赫哲族人口性别分布
2. 民族构成
在调查的赫哲族家庭居民中,民族共有5种类型,其中赫哲族共704人,占家庭总人数的78.40%,其次为汉族共185人,占家庭总人数的20.60%,其余的民族满族7人、回族和蒙古族各1人,详见表4。民族构成中,其他民族的人口全部是通过异族通婚而来的,所有异族通婚的子女,民族都是上报赫哲族,这与国家对于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给予的优惠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报赫哲族的孩子就可以享受这些政策,比如很多的家庭提到的入学免费和上大学降分录取的政策,这使得现在的赫哲族教育水平得到了相对提高。
表4 赫哲族聚集区赫哲族家庭民族分布
3. 年龄构成
在所有赫哲族人口中,平均年龄29.58岁,标准差为19.16,中位数29.00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31.36岁,标准差18.76岁,中位数31.00岁;女性平均年龄27.76岁,中位数27.00岁,详见表5。男性平均年龄略高于女性。平均年龄与2000年人口普查结构相比显著升高,结果见表7。
表5 赫哲族聚集区赫哲族人口平均年龄
对于人口的年龄结构,可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从科学意义和当前的社会实际看,人口结构相对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才适合国家的民族发展。本次调查中,在所有赫哲族人口年龄频数分布中,明显呈现正偏态分布,集中在年龄比较低的组段中,详见表6。在年龄金字塔图中,可以看出赫哲族人口年龄结构倾向于成年型分布,详见图1。
表6 赫哲族聚集区赫哲族人口年龄分布
图1 赫哲族居民年龄金字塔
1982年的数据表明,赫哲族的人口年龄结构处在年轻型向成年型过度的状态[5],1990年的数据表明,赫哲族人口的年龄结构逐渐走向成年型[6],2000年的数据表明,赫哲族人口正在步入老年型人口结构[7]。本次调查结果,在所有赫哲族人口中,小于等于14岁人口204人,占赫哲族总人口的28.89%,大于等于65岁的老年人口34人,占赫哲族总人口的4.83%。0-14岁百分比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接近,65岁以上老年人占的比例逐渐增加,老少比也在逐渐增加,年龄中位数增加比较明显,目前来看同江市赫哲族聚集区还处在成年型人口结构,但是正在逐步向老年型人口结构发展,结果见表7。
表7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与本次调查年龄构成(%)
年代0-14岁65岁以上老少比年龄中位数198239.362.706.8317.2199039.421.764.4619.8200028.843.6012.48本次调查28.984.8316.6729.0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家庭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迁。家庭子女减少,家庭规模减少,家庭结构简单化,空巢家庭增多等都是家庭结构变迁的突出表现。本次调查中,赫哲族家庭成员数量在398户居民中,独自居住的有99户,占调查家庭的24.87%,两人居住的有143户,占调查家庭数的35.93%,3人居住的有113户,占调查家庭的28.39%,四人居住的41户,占调查家庭的10.30%,大于5人居住的一共2户,占调查家庭的0.5%。家庭成员数量4人以下的家庭数占总家庭数的99.50%,绝大多数赫哲族人都是与自己配偶和子女居住,详见表8。
表8 赫哲族聚集区家庭成员数量频数分布
由此可见,赫哲族聚集区赫哲族家庭中独自居住家庭数量99户,占赫哲族家庭数的24.87%,与子女居住家庭数量288户,占赫哲族家庭数的72.36%,与父母及子女共同居住11户,占赫哲族家庭数的2.76%,详见表9。
表9 赫哲族聚集区赫哲族家庭代际关系分布
近年来,随着生育率的降低、人口流动的加快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迄今我国家庭结构仍然保持以核心家庭为主体,直系家庭占相当比例,复合家庭逐渐减少,呈现单亲家庭比例下降、家庭规模小型化、单人家庭扩大化特点。
本次调查赫哲族聚集区赫哲族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最多,共119户,占调查家庭的29.90%,其次为单亲家庭116户,占调查家庭的29.15%,单人家庭99户,占调查家庭的24.87%,丁克家庭51户,占调查家庭的12.81%,主干家庭11户,占调查家庭的2.76%,其他家庭2户,占调查家庭的0.50%,详见表10,其他家庭是指与亲属一起居住,例如外甥。在赫哲族家庭中,单亲家庭比例较高,其原因可能与赫哲族异族通婚率较高,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习俗、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离婚率较高。
表10 赫哲族聚集区家庭结构分布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前,赫哲族有着氏族外通婚的传统,父系血亲是不能够通婚的。20世纪50年代前,赫哲族基本实行族内通婚,族际通婚很少。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获取生存资源,赫哲族不断地流动迁徙,因此造成了赫哲族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在婚姻上表现出与其他民族相互通婚的人数越来越多的现象。如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时不同民族组成的混合家庭占赫哲族家庭总数的72.12%,单一民族家庭只占27.79%。到1990年时混合家庭的比例已上升到76.72%[8]。而据1994年赫哲族人口健康素质抽样调查统计,年轻人同族通婚率仅为5.86%,异族通婚率为94.14%,并呈明显上升趋势[9]。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赫哲族居民通婚情况中,以异族婚配为主,异族婚配比例95.43%,其中与汉族通婚比例最高158户,占婚配家庭数的90.29%,与满族通婚7户,占婚配家庭数的4.00%,与回族和蒙古族通婚各1户,占婚配家庭数的1.14%,同族婚配家庭数8户,占婚配家庭数的4.57%,详见表11。
表11 赫哲族聚集区赫哲族居民通婚情况
全世界族群关系的衡量都把族际通婚率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它最能反映整个民族之间关系的深层文化心态。因为所有人类关系中,唯有婚姻关系是全面关系,族际通婚折射着民族之间所有的关系。只有当两个族群群体的大多数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达到一致或者高度和谐,两族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社会交往,他们之间才有可能出现较大数量的通婚现象。从这个角度看,族际通婚是族群关系融洽和谐所带来的结果。当然,与此同时,族际通婚又可以通过结婚之后双方家庭之间的相互往来,反过来增进族群间的交往和友谊,因而是促进族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的原因。
[1]杨圣敏,丁宏. 中国民族志[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100.
[2]孟修,胡凡.江上船歌-街津口赫哲乡纪行[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9:13.
[3]柳井术. 新时期赫哲族聚居地区社会发展研究报告[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13.
[4]吴瑶.黑龙江省赫哲族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21.
[5]张开敏,杨舒.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人口普查[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6]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27.
[7]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25.
[8]张天路.中国民族人口的演进[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182,191.
[9]王娟,等.赫哲族人口健康素质抽样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1998(1):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