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华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内容,是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核心和落脚点。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招生考试、校际之间、质量评价、师资建设、实训条件、校企合作等十个衔接,其中培养目标是中高职衔接的前提条件,专业设置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课程内容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招生考试是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
1.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衔接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在中、高职专业衔接环节主要采取三种模式:相近对接、拓展对接、宽口径对接。
⑴“相近对接”,是指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选择和自己本专业基本一致的专业。如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与高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衔接。
⑵“拓展对接”,是中高职的专业基本属于同一大类的衔接。如中职服装设计与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衔接,中职计算机应用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衔接。
⑶“宽口径对接”,可能不属于同一大类的中高职专业的对接。如中职精细化工与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衔接等。
2.高职招生与中职毕业的衔接
合作中职校相关专业的学生通常在第5个学期结束后,要通过所规定的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考试,考试可由高职与合作中职校联合命题,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被取消“3+3”班的学习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去年12月份,我校根据南通农院的要求出好4套试卷,南通农院在这4套试卷中随机抽取题目,组合成一套试卷,考核12级转段学生。
1.校校、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⑴中职高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等。如我们海门中专和南通农院的所有专业教师,还邀请了南通金土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苏长生药用植物有限公司、海门农科所等单位的技术员参与制定园艺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⑵每个专业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达到中级工水平,高职阶段进行高级工培训。如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中职毕业生要拿到中级农艺工、中级植保工等证书,高职毕业生要拿到中级农艺工、中级植保工等证书。
⑶部分实训条件有限的合作中职校,可利用高职校实训条件优势,增加实训内容,做到资源共享。把中职学生送到高职学校去实训,既可以利用高职的先进实训设备,又可以邀请高职专业教师指导实训。
⑷中、高职专业教师定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执教水平。评职称时专业教师必须有下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4个月的硬性条件。
2.课程体系统筹,六年融会贯通
高职与中职校根据培养目标,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中职阶段文化基础课程:⑴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⑵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
高职阶段:⑴通识课程:高职阶段开设提升理论及应用水平的通识课程,加强职业素质教育;⑵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以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⑶职业素质拓展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以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从“三拓”入手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
职业教育的“类”特征决定了中高职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来构建,而不是纯粹的“初、中级理论知识+高级理论知识”的简单架构,其基本框架应为: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中职重职业、高职重专业,中职重“做中学”、高职重“学中做”。
⑴“拓宽”:横向拓宽课程内容
中职以江苏省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为例“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①调研相关专业的岗位需求,如农艺工、植保工、绿化工等。②确定学生的核心技能,如种子净度分析、种子生活力测定、土壤田间验熵技术、土壤质地识别、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③确定核心课程和教学项目,如农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④最终形成课程模式,以项目模块化的课程形式呈现。这种专业课程设置符合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就业需求。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①使学生获得就业谋生所必需的岗位技术能力与职业素质;②使学生具备一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③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人生事业打好一定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则必须体现其高等教育属性,体现其“专业”特点。高职的课程应按一定的学科体系进行设置,并在中职课程基础上有所拓宽。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围绕职业岗位的技术及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相关课程,把系统的基础知识、技术与最新的前沿性知识、技术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从业与转岗的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还应围绕专业,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开设课程,使其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生产、技术、服务方面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而且也懂得经营和管理等。如园艺专业的学生,除教给他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果树生产技术等知识外,还应授予其美学、设计(艺术插花)、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⑵“拓深”:纵向深化知识结构
中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知识面一般宽且浅,其课程设置是以就业为导向,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特定职业所必备的基本技能。
①学习知识,应以能力为中心来组织,并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如学习《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时,应根据生长季节,安排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作物的生产技术的教学和实训,千万不能按照书本的顺序教学。如冬天不能讲授水稻,夏天不能讲授小麦等。
②课程内容,应采用较多的实际应用知识和生产实例,重点分析其特点和在生产实际中的运用。如讲授《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时,我们江苏南北种植的作物有一定的差异,那就根据当地的作物来讲授,要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
③制约性,如应用高新技术的农业机械,中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能进行操作,但不能解决需要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技术创新项目。
高职必须进一步拓深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仅具有较高和较系统的理论水平,而且需要了解更多的原理,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能够与科研和生产操作人员正常交流,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并指导操作。教学中,对复杂的公式和原理,高职不仅要讲结论和应用,还需做理性分析或推导。对设备和元件不仅要分析其特点和运用,还需对其制作及使用原理做出具体阐释。
⑶“拓高”:拔高专业技能水平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分为两个阶段:中职是培养技术产品的操作使用者,高职是培养技术产品的维修者。它要求毕业生掌握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熟练的、高智力含量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适应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能力。
①以植保专业为例,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会识别病虫害,会调查统计,能进行简单的预测预报,而高职则要求学生不仅会识别病虫害,还要求懂病虫害危害程度,能进行有效防治。
②以园艺专业为例,中职学生主要达到中级工的要求,能进行园艺生产、服务、技术;而高职学生则要以高级工或技师的要求进行培养,不仅懂园艺生产,还能进行经营与管理。
1.加强交流沟通,联办教研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每学期要与中职校联合举办各对口专业关于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两校的专业教师一起以“3+3”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研讨计划、规划教材、交流心得。每学期开学之初,组织所有参与“3+3”教学的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学生特点。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
2.了解学生需求,改革教学方法
通过班级信息员、班会,定期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个人感受,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任课教师展开专题教研活动,交流经验。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新鲜感。针对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应试惯性较强的特点,设置形式较多的测验环节,利用测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关注。
3.针对学生特点,改革评价方式
如现代农艺技术(3+3)专业的评价方式:注重平时的考核方式、降低期末考试占分比例、提高学习过程评价分值、督促学生重视平时作业及任务。期末考试部分采用笔试,有利于学生重视考试并对重要知识进行记忆。
园艺技术(3+3)专业采用全面考核评价模式,形成一套重在激励创新、促进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如“蔬菜生产技术”考核指标:笔试成绩、提出问题的数量与质量、问题解决情况、案例设计与分析、实验操作、课堂表现、查找整理资料的质量等。
“农产品品营销实务”考核: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建议面向中职校各专业毕业生,开展由高职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的高职预科教育。这样可以使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培养方式等方面,尽早对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具体分解,避免理论课与专业课及技能训练的重复,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质量。
2011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教育部2012年12月25日公布首批涉及18个大类的410个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
1.经济发展呼唤职教集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企业所欠缺的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工人,而是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职教集团,在政府的指导下,职业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的调研,共同开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2.现代职教体系呼唤职教集团。鲁昕在教育部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职业教育专题座谈会中指出,中国将在10年内形成“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教集团这种模式涵盖了职业教育的多种类型和层次,包括高职与中职、职前与职后、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形成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互相衔接、互相沟通、互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彰显了集团化办学所具有的强大优势。
3.职业院校呼唤职教集团。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仍然面临资源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与普教相比,职业院校更多的存在小规模、低层次、办学不够规范、低质量输出、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职教集团通过联合职业院校和行业内的知名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科研院等成员整合优势资源进行规模集团化办学,能有效地改善职业院校所处的尴尬境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由此看出,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职教育应定位在高端,发挥引领、示范和骨干作用,树立系统的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并发挥行业、集团办学的主力作用,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谭强.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西南大学,2016.
[2]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
本文系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