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玲
(唐山市丰润区左家坞镇左家坞小学)
开门见山导入,就是上课教师就直接用精炼的语言点题,介绍课堂的主要内容,给学生们一个整体感觉。这样的方式通常运用于课文题目能够直接反映课文主要内容的文章。如教学《日月谭》时,老师设计导入语:同学们,在我国的宝岛台湾,有一处美丽的风景,它是台湾最大的淡水湖,湖中有一小岛远望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以此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弯月,它就是日月潭。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到宝岛台湾去领略一下日月潭的秀美风光。教师简洁的导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直接引导孩子们走进文本,理解文章内容。
谜语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智力的作用,谜语导入不但可以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活跃学生们的思维,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时,上课伊始,给孩子们出示谜语:十个孩子,一同玩耍,每个孩子头上一片瓦(打一人体器官)。低年级孩子注意力差,但看到谜语大家一下子就精神起来,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谜语调动起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更对课文中的“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为下面将要进行的课堂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依据课文内容,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思维,诱惑学生深入学习,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设置悬念一定要简明,新颖,不牵强,否则会事得其返。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设置这样一个悬念:“有一只小壁虎尾巴不见了,它到处借尾巴,最后它能借到吗?”语言不多,但孩子们一下子被这一悬念吸引。怎么会有没尾巴的壁虎,它能借到尾巴吗,孩子们迫不急待的想知道答案。下面的学习当然会变得积极主动了。再如教学《小马过河》时,教师设置如下悬念:“一只小马要过河,可有人告诉他河水太深,有人告诉他河水很浅,而且他们谁也没撒谎,这是怎么回事呢?”简简单单几句话却深深吸引住了学生们。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动听的故事往往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联想,使学生们愿意和教师一起学习下去。小学语文课堂用事故导入也是一种常用、好用的方法。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课前先给学生们讲一个汶川地震中的相关故事,让学生们提前感受灾难的无情,人们的无助,从而导入课文,更能感受到文中父亲的伟大。
音乐的魅力是奇妙的,它能激发人们的想象,调动人们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有人说音乐是不无不能的。不同的音乐产生的作用不同,有的音乐能让人感到心情愉快,有的音乐能让人心潮澎湃,有的音乐能让人顿感悲伤。所以在选择音乐导入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和情感的需要进行。如教学《找春天》时,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整体感受歌曲中的春天,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春天就在我们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找春天吧”。孩子们对春天的热情一下子激发,积极投入到课文的学中。通过首歌曲的引导,学生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开启了新一课的学习。
图片能够给人更直观的感受,它能够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物,把学生们带入课文意境之中。如教学《草原》一课时,上课先用多媒体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大草原景象,让学生们直观感受草原的壮美,学生们在一片片“哇”的赞叹声中渐渐入境,从而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自然走进文本。
比起图片来,视频更加直观,它以动态画面和声音等多种形式更加立体的让人感受事物,更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教学《观潮》时,先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们感受大潮来时潮水的气势磅礴,感受人山人海观潮人的人声鼎沸,学生们观后心潮澎湃,产生强烈的读文欲望。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引入新课。温故是方法,知新是目的。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一定要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教学《秋天的雨》,可以先让学生们回忆学过的关于秋天的美文和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然后,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带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新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秋天的。
谈话导入就是教师与学生有目的的谈话交流过程中,把握学生的想法,因势利导,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如教学《掌声》时,老师好似无意的和学生们谈话,“同学们,你们遇到过生活中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吗”,“你们是怎么做的”,“你们真了不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给我们大家点赞”,“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掌声》,看看文中都发生了什么故事吧”。通过简单的谈话,教师引导学生们要有爱心,要热心帮助别人,从而走进文本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