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润平
(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移民中学)
作为教育体系中知识和经验的集中传输者,教师面临着来源于时代和学子需求的双重考验与挑战,对此应当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疏导,在教师群体当中推广心理健康的相关背景知识,提升教师的心理认知水平。同时,还要健全与改善教师心理咨询机构,增强针对心理建设的保健培训。
产生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许多,而过度的心理压力是造成心理问题出现的关键原因。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在外界压力与本身心理素质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应对来自职业与社会的压力,就极易产生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可见学校、教师个体和社会三个层面干预教师心理健康的基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形色色的各种不良思潮与现象冲击着中小学校园,更加突出了教师工作任务的繁复性,提升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并且在新形势下,教育观念与思想、课程与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的逐步变革,令部分教师因感到力不从心而产生焦虑、抑郁或恐慌等不良心理状态。
学校方面,因为教师的职业存在特殊性,所导致的角色过度负荷及角色冲突模糊,是许多教师倍感压力与紧张焦虑的重要根源。作为主动发展的差异性个体,关于中小学生态度、行为及价值观的方面不易衡量和评价,导致大多数教师对于自己工作取得的成就非常困惑。此外由于教师群体一向较为孤立和封闭,参与社会决策与人际联系的机会也不多,大多数教师的工作时间专注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较少留给自己反思与同外界沟通的时间。
教师的个体因素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部分教师不够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产生人际敏感、焦虑等情绪;青年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自主权受到局限,不能自主决定教材、教学进度与教学法。加上学校的管理组织手段过于单一机械,忽略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教师对于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和管理水平不高,认识模糊且较少关注,缺乏对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内涵的必要认知。
1.纠偏社会观念,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其一,纠正教师完人论。古往今来教师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赞扬比喻,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园丁、蜡烛及铺路石。社会普遍地将教师职位的外在和心灵设想为十全十美,却忽视了教师也是普通人。因此,社会群众应当客观看待教师职业,使教师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有序履行自身的职责,发挥着应有的正常角色或功能。其二,人们广泛认为教师不存在心理问题,所以自从素质教育推行以来,人们更多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心素质,认为各方面发展较为成熟的成年人不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显然属于认识上的偏见和误解。其三,将心理问题错误地等同于精神病,这种集体无意识使得人们一旦发生心理健康问题便讳疾忌医,教师为人师表,有时更加讳莫如深,不敢探寻科学的医治渠道与方式,导致问题加重,甚至造成人格异常。
2.认真贯彻相关的教育政策,切实落实教师的福利保障
各级政府需要贯彻落实相关的教育政策,提升教师群体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强化其社会劳动保障,适当加大教育投资,并完善教育体制和教学系统,从而减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与心理压力,在培训、筛选教师与资格认定方面,制定出一整套标准体系来,以激励中小学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推动其心理健康的构建。
3.革新与完善针对教师工作的评价系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首先,应转变目前教师工作的评价制度,深化对教师评价理论价值的认知水平。其次,要将教师评价方案的价值导向有机结合当地教师的教学现状,根据各校的办学目标和不同条件,调整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和基本评价标准,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再次,按照评价结构模式的一般内涵和要素,将教育学原理分解为教师的教学任务、政治表现及科研工作成果等若干项目,依据品德、能力和成绩等逐一进行考评,重新修正教师评价体系的要素指标,将参数具体化。最后,要注意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注重心理素质锻炼,让师范生在踏上教师岗位以前就具备抗压的心理承受能力,防止在参加工作后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教师自身也要学会合理的人际交际,善于同学生及家长、同事和学校领导之间建造与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加强同外界的交流和沟通,改善自身的社会角色,维持同学校、社会关系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毕瑞华.中国农村消防工作思考[J].公安研究,2006,(04) :83-86.
[2]蔡雅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本文系甘肃省临夏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X[2017]Z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