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东+张欢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黄连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嗳气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寒热错杂型嗳气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治疗,治疗组采用加味黄连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黄连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嗳气症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黄连汤;寒热错杂型嗳气症;临床疗效
暖气是指胃气郁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声响冲咽而出的一种病症。嗳气之病名首见于《丹溪心法》,朱丹溪提出此证乃“胃中有火有痰所致”。《中医内科学》并未将嗳气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进行辨证论治,而是将其记录在呃逆之病症鉴别中。嗳气是脾胃病常见的临床症状,病机多为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致胃气上逆,病位主要在脾胃。嗳气症作为消化系统的病症,常与痞满、吐酸、腹胀等伴随出现。笔者选取就诊的寒热错杂型嗳气症患者,运用黄连汤加味进行治疗,效果明显。
资料与方法
2015-2016年收治寒热错杂型嗳气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9例,男14例,女25例,平均年龄(49.4±6.9)岁。治疗组49例,男16例,女33例;平均年龄(48.9±8.2)岁。病程5周~1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纳入病例停服消化系统药物,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疗程均为2周。两组均给予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治疗,10 mg/次,3次/d,飯前15~30min口服;治疗组采用黄连汤治疗,1剂/d,水煎早晚两次温服。基本方:黄连3~6 g,干姜6~15 g,桂枝6~10 g,法半夏9~15 g,党参10~15 g,大枣3枚,甘草6 g,旋覆花10 g。胃酸过多,烧心、嘈杂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吴茱萸;胃痛者加元胡、川楝子;胃胀者加槟榔、苏梗、香橼、枳壳;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代赭石;便秘者加酒军、槟榔;气虚者加黄芪、炒白术、麸山药;食少纳呆者加陈皮、茯苓、焦三仙;胃部溃疡者加白芍、三七粉;郁郁寡欢者加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陈皮;阴伤者加石斛、沙参、麦冬。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嗳气消失,随访1个月无复发;②好转:嗳气改善;③无效:嗳气无改变。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愈率、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黄连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黄连、甘草(炙)、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七味药组成,主要用来治疗“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其中黄连清胸中之上热,干姜温脾胃之下寒;半夏降逆气;人参、甘草、大枣甘补脾胃中气;此六味取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及甘补之意。妙在一味桂枝下气降冲,宣通上下,使气机调顺;旋覆花苦、辛、成、微温,质轻降逆,善降胃气而止呕嗳,常被用为降逆之专药。全方寒温并用,共奏辛开苦降,阴阳并调之功,使中焦气振,升降得复,上逆之嗳气则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干姜能够促进胃排空,对肠道平滑肌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黄连、干姜药对对小肠推进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人参、甘草、大枣3味甘调药物能够增强十二指肠的运动;半夏具有保护胃黏膜及镇吐作用;桂枝在临床运用时,不仅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作用,而且具有平冲降逆的作用,其现代药理研究中并未发现此功能的实验研究。郑坤玉在采用黄连汤加味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其疗效较好,认为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西医对暖气症往往采用促胃动力药物治疗,但存在其不良反应。而中医药通过调理脾胃气机,促进胃肠功能的发挥,对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作痛之寒热错杂型嗳气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用药治疗后,日常养护非常重要。应嘱咐患者防寒保暖,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饮食上应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多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甜食,戒烟、酒、咖啡、浓茶,同时配以腹部按摩及其他穴位按摩,促进脾胃功能的改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