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琴
摘要: 初中政治学科的内容很广泛,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理论性强,知识抽象,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易导致课堂空洞、乏味,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因此,在政治课堂中,教师如能注重“提问”技巧,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是主要的课堂交流活动之一,也是增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和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初中政治;课堂提问;政治教学
一、问题应该做到面对全体学生
新课标中指出,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的学生是指每一个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问题面向全体学生,首先就得保证问题的趣味性,要保证问题的趣味性就需以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八年级《财产属于谁、留给谁》教学为例,教学之处,教师先举出案例“张教授有一儿一女,老伴早逝,还有一妹妹远嫁他乡,逢年过节偶尔回家,平时自己单过,女儿已经成家,经济条件不错,回家时间也很少。儿子尚未成年,正在读书。张后因生病,生活由侄儿张春照顾。张某在病逝前立下遗嘱,自己的存款儿女平分,住房留给侄子,并作了公证。老人去世后,女儿不同意把老人的住房给张春,并说张春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不能分遗产。老人的妹妹此时回来也要求分配遗产。一时间为了遗产闹得不可开交。这时候,张春主动提出不要房子,并说他只是看到堂弟、堂妹工作忙,老人无人照料,生活太孤单了,他才主动去照顾老人的。”此话感染了张某女儿和其妹妹。最后按照张某的遗嘱,一家人和和气气地分了遗产。”问“本案中,老人的遗产有哪些?谁是被继承人?哪些人是法定继承人?张春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的兴趣浓厚,一些开始翻书,一些开始讨论,课堂被激活了,接着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后得到了答案,问题解决,教学效率也较高。此外,因学生之间存在客观差异,教师问题要照顾全体学生,就需要在问题的难以程度上进行精心设计。就如上述案例中,当第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紧接着提出以下问题“案例中张某能够继承老人的遗产吗?”、“张家在分遗产的过程中,从吵得不可开交到和和气气分配遗产,告诉我们在分配遗产时要注意哪些原则?”、“张春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他能否得到遗产?为什么?”这样,问题的层次性让有着不同差异的学生能在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思考后一问题的解决办法,加之合作中的讨论,全体学生针对一个案例的不同问题进行分析,整体参与度提高,教学效率随之提高。
二、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中提出课堂问题包含六个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既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整堂课的问题设计,既要兼顾知识型问题的设计,又要兼顾理解应用型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要有梯度,难易兼有,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这种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不仅容易解决问题,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三、提问要有层次
对于初一的政治教材来讲,它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成长中的学生,强调的是要对学生适应中学生活的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进行培养以及对学生的道德修养进行培养。简单来讲,就是要从学生的自我修养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构建。所以,教师在进行教案的编写的时候,必须要对这一点加以重视,并考虑怎样在课堂上把提问这一环节进行恰当的运用。
当然,教师所提的问题中,有的是适合全班学生的,那么,教师就可以运用一些灵活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能够在体验中来把能够初中生活中能够对他们产生吸引作用的事物找出来,从而来把学生对自己新学校的热爱之情激发出来,之后,教师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归纳和总结。
另外,有的问题是适合于个别学生的,比如:对初一政治上学期的第六课第二框的的教学,这一框的内容主要就是教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那么,教师就可以想个别的学生提出如下的問题:当你受到了委屈或者是在遇到伤心的事情的时候,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在一个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又可以对另一个学生提问:你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又是怎么做的呢?等等,在学生逐个回答完之后,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总结,具体的总结内容可以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情绪也一样,在它给我们带来勇气、信心以及力量的同时,也还会带给我们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会使我们变得冲动、消极以及不知所措,甚至我们会在情绪的影响之下做出一些与法律和道德相违背的事情,所以说,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控。在教师这样的总结之后,学生就不难猜出这一课所要讲的知识点就是对情绪的控制。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必须要把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把握好,所以,教师要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来把自身的素质提高,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霞.初中政治课堂提问优化策略初探[D].苏州大学,2010.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许坊中学 34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