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勇
(中原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逻辑主线。沿着这条逻辑主线,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写入报告。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
立德树人的内涵是什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目标是什么?高等院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问题需要中国高等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在实践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形成原创性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二级学院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开展二级学院视域下高校全员化立德树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很有必要。
立德树人包含了立德与树人两个方面。树人必须立德,立德是第一位的。德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人们的行为规范。不同性质的社会,德的内涵和作用是不同的。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准则的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并且是为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德,对接班人培养的要求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突出党的领导;在道德品质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人是在立德基础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目的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时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所强调的立德树人,就是立社会主义之德,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构建了一套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教育理论。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崇德的传统,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与弘扬。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新时代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培养与知识技能传承与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融为一体,与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内在属性相一致。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表达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使命的坚守,是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大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制度化、成效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开展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化育人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生长点。
立德树人的思想主张,丰富和深化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立德树人从德智体美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有关内容具体化,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内涵的深化和拓展。立德树人,首先要培养有志向的人。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2]。要培养有理想、有操守的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要培养有知识、能创造的人。知识的传承提高与社会发展进步相结合,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力。“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4]要培养有良好体魄的人。健康的身体是大学生接班与建设的基石。要培育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人。从体现精神文明的心灵美、体现生态环境的自然美到展现各种艺术震撼力的艺术美,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兼顾培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建设者,相对而言对接班人的培养重视不够,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十九大将立德树人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将立德树人列为教育根本任务,实质上是基于我国教育发展改革的历史传统、经验教训与阶段性特征,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的富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的回答。坚持立德树人,首先在思想政治方面把党的领导充分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之中,充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断培养高层次人才。其次在道德品质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全面加强高校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工作,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外来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各层面的影响与渗透也越来越大,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一些自由主义思想、一些不良宗教观念以及一些腐朽的享乐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难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立德树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及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及高校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有成功经验,也有挫折教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学习欧美模式,逐渐破茧而出,发展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注重大学生道德品质、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可以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化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四位一体的目标体系。
(1) 思想政治目标。思想政治目标是高校立德树人首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特征的重要体现。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目标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作出了深刻回答,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这些思想观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是确定新时代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目标的遵循。大学生能够坚定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衡量思想政治目标高质量实现的重要标准。
(2) 道德品质目标。道德品质目标是高校立德树人细微而影响深远的目标。道德品质目标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道德品质影响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个人幸福。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对人类道德品质的影响非常大,新时期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知识技能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是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必然目标。以专业知识技能为中心、以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知识技能培养目标,需要各方面的合作,需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及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其获取更多知识技能。
(4) 综合素质目标。综合素质目标是高校立德树人必不可少的目标。它是以上三项内容及其他身心品质的综合积淀,是个人已有思想政治品质、道德品质、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身体健康水平等的综合体现,是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露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品质。综合素质的高低影响人的生存质量,影响集体的效能,影响社会的文明进步。
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是“具身引导”。“具身引导”的提法,源于“具身认知”理论[5]。具身认知是在反对传统认知科学之偏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把人视作“整全的人”,主张认知是大脑、身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强调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它强调“具身性”与“情境化”,将认知从对个体加工机制的探讨转向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分析。作为当代认知科学研究的成果,具身认知实现了对离身认知的超越[6]。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拥有超强的“具身”意识,以返身为基、修身为要的传统思想“格物致知”,更接近于当代西方将“思”嵌入“身体”以及身体所处的具体情境这一“具身认知”思想[7]。实践与反思在具身认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身引导”的核心是营造能够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目标的真实环境。这种真实环境,大的方面,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中国特色高等院校体制及其文化道德意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及突出成效;小的方面,包含了广大师生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具身引导”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统一标准,又具有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生群体等多样化、个性化特征。
在高等院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具身引导”的实现路径可以具化为活动、职能、人与时空3个层面的9个途径:活动方面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职能方面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人与时空方面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育人也就是理论育人,即以课堂、课程、课本等理论教育的方式育人。实践育人一方面强调理论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强调了育人的实践性,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强调了大学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教书育人要求大学教师不仅是“授业者”,还是“传道者”和“解惑者”,要求教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自觉挖掘学科专业和教学过程中所蕴涵的德育资源,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德性的滋养与涵育。管理和服务育人就是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管理和服务之中,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事务性服务之中。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人与时空层面需要调动校内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优势。在9个具体路径之中,全员化育人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只有实现了全员化育人,才能有效实现覆盖课程、实践、教书、管理、服务等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院校特有的重要育人机制中,学校党委是立德树人的领导核心,学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导力量,学生是立德树人的主体力量[9]。“三位一体”育人机制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作为主导力量的全体教师及作为主体力量的学生骨干作用是否能够有效发挥。一些教师疏于履行育人职责,对学生专业之外的问题漠不关心,甚至有些教师发表一些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言论,出现一些不合乎师德师风规范的言行,不仅没有形成立德树人的合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抵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充分认识二级学院对实现全员化育人的关键作用,将二级学院建成全员化立德树人的坚强阵地。
二级学院是全员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二级学院在执行上级各项立德树人方针政策的同时,能够根据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师生员工特点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并有效落实。他们在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具有较为完备的组织机构,能够有效开展全员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各项工作。
二级学院党组织在全员化立德树人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基层党组织是引领广大师生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斗堡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党在高校直接联系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9]高校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保证党对高等教育的坚强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对于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对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关键作用,因而在全员化立德树人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全员化立德树人能够促进二级学院实现高质量发展。二级学院在结合实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全体教职员工能够形成政治思想、道德情感的高度一致,能够在建设教育强国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中,找到贡献才智、有所作为的用武之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业绩。在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实现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作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及建设者的高等院校的教师,更应该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好的政策、好的顶层设计,只有通过好的基层组织的执行与实施,才能发挥好的效益。二级学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能够在全员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奋斗中,实现新的发展,创造新的业绩。
1. 全员化立德树人“633”机制
二级学院党组织是引领广大师生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斗堡垒。为了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本文探讨构建二级学院党建工作全员化立德树人的“633”机制。“633”机制是二级学院围绕党建6项基本工作、构建3支队伍、按照“常态化、制度化、成效化”要求开展党建工作的简称。党建6项基本工作可以概括为“政、稳、廉、和、创、发”6个字,分别代表突出政治、确保稳定、抓好廉政、团结和谐、特色创新、重效发展6个方面。3支队伍是指二级学院领导成员组成的关键少数队伍、党员干部形成的骨干队伍、全体师生队伍。这3支队伍形成“领导成员带头、党员骨干示范、师生员工实干”的携手共进的良好党建工作生态。实现党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成效化” 3化建设,是对3支队伍6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考核评估的基本要求,既有过程考核,也有结果考核。将党支部建在系部,建在学生中间,通过推动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化、常态化、成效化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系部学科专业建设及教书育人需要,在每个党支部设立组织与发展责任人(组织委员)、宣传与统战责任人(宣传委员)、纪律与法纪责任人(纪律委员),在系部层面构建党政协调一致的党政工作机制,实现立德树人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有效覆盖。
二级学院的党政领导是做好二级学院各项工作的关键少数。通过学院党总支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及党政联席会议的制度化、常态化、成效化建设,实现关键少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教职员工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加强育德考核,通过激励性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培养专业课教师育德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2. “团队翻转”课程育人
二级学院要鼓励基层教师与学生一起,在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原创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改革创新。
课程改革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二级学院的党建工作必须围绕学院教育教学中心工作,鼓励师生合作,开拓创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原创性改革创新,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此,本研究提出“团队翻转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许多学者进行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具有一定影响的教育教学理论,如“以学生为中心”[10]“学习产出”[11]“翻转课堂”[12]“学习性投入”[13]“合作探究式学习”[14]等等,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并被应用于教学实践。《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推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5]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16]的规律,将“合作探究式学习”与“翻转课堂”“学习产出”相结合,充分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以学生的获得感、满意度及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集成创新,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团队合作与任务探究需要的教学新模式,为“团队翻转课程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针对传统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难以发挥的问题,在不断学习、消化、创新应用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团队翻转课程教学模式”,由课程设计创构、团队合作、驱动探究、课堂翻转、全程考评、产出评估6个模块组成。通过在“思政类”“通识类”“专业类”课程及“学生干部培训”等课程教学中进行团队翻转教学模式系统实践,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提升学生参与度、满意度,使学生在探究、合作、展示、评判的过程中,情感、价值、品德、素质得到全面淬炼与净化,通情达理、知行合一的意识与行为得到进一步优化。
3. 学生党员“三化”管理机制、“三结合”发展机制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主要体现在对广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保障及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方面。只有加强大学生党员日常管理,在实验室、课题或项目组、科研平台、实践基地、学生公寓、社团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实现基层党组织工作全覆盖。首先创造各种条件,在学生活动经费、场地等方面给予保障,发挥学生骨干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调动学生骨干和广大学生在立德树人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创新大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管理模式,形成初步的学生党员干部“常态化、制度化、成效化”教育、培训、使用、管理机制。再次构建发挥学生党员作用的“三结合”机制:学生党员的发展与立德树人的表现相结合,学生党员的锻炼与带动立德树人的示范作用相结合,学生党员的作用与学院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相结合。最后让学生党员干部通过参与学院工作,自觉地将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坚定信念,明确使命担当;自觉地在自身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切身体验转化为带动更多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实践。
4. 课内课外交互联动的育人机制
高等院校丰富的“二课”活动及校内外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践育人的重要阵地。二级学院应提供各种勤工助学、学生管理、教学科研辅助管理岗位等实践育人平台;启动新时代高等教育实践育人的研究探索,在涉及到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开展调研活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系部及学生情况,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开展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育人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全员化实践育人,提升立德树人任务目标的完成质量;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一系列专项实践育人活动,通过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循序渐进的实践活动项目,有组织地安排不同年级学生全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通过思想行为的交流碰撞与具身引导,提升立德树人的质量。
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高校每一位教职员工自觉的行动中,真正实现全员化、全程、全方位的立德树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二级学院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