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报服务于学科建设的功能研究

2018-11-13 09:52张旺玺苏安婕王长通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报栏目学术

张旺玺, 苏安婕, 王长通

(中原工学院 学报编辑部, 河南 郑州 450007)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战略性工作,是学校教学、科研、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师资队伍建设的结合点,也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双一流”的国家战略提出以来,各地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学科建设。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指出,高校学报是展示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窗口,在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发展、发现和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学报依托地方高校,在学术、资金等方面受地方高校的支撑,肩负着提高地方科技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学报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是高校整体学科水平的反映。本文在对地方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学报服务于学科建设的策略与措施。

一、 地方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

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地方高校学报的性质决定了它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其具体表现如图1所示。

图1 地方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示意图

(一) 学报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

学报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学术窗口和平台,可以展示学科建设的成绩和学术研究成果,发挥引导学科方向、提升师资水平、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传递学术信息的重要作用。在探讨学科建设与学报发展的关系时,研究者的重要共识就是地方高校学报通过编辑出版工作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科建设[2-13]。张英健等对地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探讨,认为学科建设与学报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还有利于地方高校学报自身的健康发展[2-3]。董文华认为,学报是反映学校科研学术创新水平的重要窗口,对科研成果起着传播、存储作用,是推动科研工作,促进学科建设无可替代的组成部分[4]。刘明寿认为,地方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巩固优势学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培养学科人才和宣传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5]。地方高校学报应该积极跟踪学科前沿和热点,及时报道学科发展状况,引导和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二) 学科建设对学报发展的支撑作用

学科建设的发展对提升学报质量、扩大学报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科建设的成果能在学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产生学术成果的积累,从而有助于提高学报质量[6-7]、学术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学报的可持续发展[8]。重点学科是创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重要基石[9]。许多高校学报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基础,开设特色专栏,对促进学报的发展作用非常明显[7,10-13]。广西民族大学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方面有较长时间的积累,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特色学科。以此为依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大力刊发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于2013年入选国家“百强社科期刊”,是广西区内唯一入选期刊,也是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入选的高校学报。《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学校重点打造的学科方向“运筹学与控制论”作为特色栏目[11],使学报整体学术质量明显提高,被引频次上升较快,还提高了学校重点和优势学科在相关学术领域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学科建设通过自身的发展,不仅能为学报特色化发展提供依托,还能为学报提供专家团队,培育学术梯队,提高作者队伍的科研水平,提供稳定的作者队伍和高质量稿源,保障学报的学术质量,提升学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 地方高校学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之下,地方高校学报与核心期刊和全国重点大学学报相比,在办刊资源和稿源学术层次上都处于劣势,导致吸引优质稿源的能力不足,自然科学类稿源尤甚。由于缺少优质稿源,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 定位不明,发展方向模糊

在现行期刊评价模式下,一些地方高校学报一味在评价指标上下功夫,而与学校的学科建设脱节。学报和学科建设之间缺少良好的创新互动机制,学报与学科建设合作平台较少,学报刊登的论文未能充分反映高校的学科优势及学科水平,科研转化率低。另外,由于人才和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变化,地方高校学报因多是普通期刊,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年度考核、成果奖励等工作中,与核心期刊相比不具备竞争力。即使是学报所在高校的师生也多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投向高级别期刊而非本校学报,导致学报的优质稿源不足,学报发展和高校的学科建设脱节。地方高校学报为了生存下去,有时饥不择食,发表的论文专业杂乱无章,导致学报服务面向混乱、定位不明确、发展建设方向模糊的结果。

(二) 栏目设置宽泛,特色栏目缺失

地方高校学报多以学科大综合的形式出现,甚至有文理同刊现象。这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有关。陈未鹏对近代文理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的大学学报综合反映近代高等学校学术的成果,为学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4]。但“文理融通”的办刊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要求。将自然科学版(俗称自科版)和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俗称社科版)分立的学报模式,已成为许多高校学报的主要办刊模式。但是,即使文理分刊,从栏目设置和所发表文章内容来看,地方高校学报仍采取校内各学科的“大杂烩”“大拼盘”方式刊发文章,存在定位不清、选题雷同、缺乏专业特色等问题,“全、散、小、弱”弊病明显。如此宽泛、无所不包、无所不发的办刊理念,导致学报质量难以提高。

三、 地方高校学报服务于学科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一) 明确办刊定位,确立发展方向

地方高校学报要立足学校实际,对办刊的服务对象和自身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密切关注学术发展前沿动态,充分认识学科建设对学报发展的重要性,加强与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学术带头人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学报自己的特色,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方向确定后,应积极创新,努力提高学报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报提质量、上水平、升层次的目标。学报要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团队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促进科研力量的集聚和学科团队的形成,从而提升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

(二) 强化服务意识,培育作者团队

人才培养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报的重要职责。学报要积极争取知名教授、学科带头人及基金项目负责人作为学报重点作者,建立核心作者队伍[15],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学报上发表。对这些作者的稿件可以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处理,缩短发表周期,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同时,要重视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和研究创新能力突出的研究生,对他们的论文要扶持发表,在选题、文字表达、格式规范等方面耐心指导。通过编辑与作者、审稿专家的多次沟通,使他们的文章达到在高校学报公开发表的要求。另外,通过主办单位的政策性支持和引导,鼓励学者积极在学报发表文章,既能为学校学科建设培养学术梯队,又可为学报培养稳定的作者群。西华大学从科研政策上要求获得纵向科研项目支持的教师必须为本校学报提供稿件,在教师职称评审时,一篇在本校学报上发表的文章可以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同等对待[7]。中原工学院在对教师的年度绩效考核中,也对教师发表在本校学报上的文章给予一定的量化绩点,鼓励教师在本校学报上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对学报政策性的扶持,不仅可以展示本校的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而且可以满足提高学校学术声誉的要求。

许多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惜重金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报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引才政策,与各专业人才建立长期互动机制,鼓励他们积极为学报撰文,实行优稿优酬。在此基础上,发挥辐射效应,以高层次人才为纽带,将他们的导师、同学(有许多是院士、长江学者、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或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有效地引入学报的作者队伍。

(三) 办好特色栏目,服务于学校优势学科建设

特色栏目是刊物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提高刊物知名度、体现高校学术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地方高校学报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特色栏目展示重点学科研究成果、为重点学科提供对外交流平台、为重点学科培养青年人才等方面。

在特色化发展和特色栏目建设方面,一些高校学报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邓英认为,地方高校学报立足于学校的优势学科开设特色专栏,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报的核心竞争力,也能够切实促进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最终实现学报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双赢[7]。《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开设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依托学校所在地域区位和学科优势,培养了核心作者群,促进了学科建设与发展,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10]。《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通过设立“先进材料及能源”特色栏目,不仅实现了学报本身影响力的提升,而且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学报发展和学科建设实现了共嬴[7]。

学报特色栏目的设置和建设应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集群,学校所处地域的科技、经济、社会情况和历史文化积淀而展开。中原工学院作为具有纺织服装行业特色的大学,结合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一体两翼三条道路”的办学理念。“一体”是服务“河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根本;“两翼”是构筑“纺织服装”和“航空技术”两个特色学科牵引平台;“三条道路”就是通过走“特色发展之路”“协同创新之路”“交叉驱动之路”,推动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添砖加瓦[16]。基于此,《中原工学院学报》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开设了“纺织服装新材料”“航空航天”等特色栏目。在重点打造特色栏目的过程中,编辑通过策划、约稿和组稿,刊登了大量该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有力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对于地方高校学报,建设特色栏目需要长期坚持,努力经营,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可看出成效。抓住特色栏目建设这一有力抓手和核心要素,依托学校优势重点学科,打造特色专栏,在促进学科建设的同时,提高学报的综合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四) 强化编辑学科意识,提高学报质量

要充分认识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服务学科建设和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首先强化编辑的学科服务意识,使其了解学校关于学科建设的方针政策,积极跟踪校内外学科建设最新动态,经常与学科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等进行面对面交流和研讨,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提高组稿和约稿的成功率。其次编辑可利用积累的专业知识,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进行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和规范培训,指导他们进行论文写作,从中发现并扶持学术新人。最后加强编辑的学术科研能力,做到编研相长,力争成为学者型编辑,并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此外,编辑要重视出版工作细节,切实提高刊物编校质量和学术质量。

(五) 推介学术成果,扩大学科影响力

学报除了刊发文章以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推介、宣传和信息发布。《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在封二、封三开辟了重点学科和博士生导师专栏,报道了学科建设成果和发展趋势,还不定期地利用补白刊载学校的科研信息和科研项目进展情况,使作者、读者在获取学术信息的同时,了解学校的学科发展动态[13]。《中原工学院学报》在封二、封三对二级学院以及纺织服装产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进行了宣传介绍。针对特聘教授和青年拔尖人才的约稿,对其作者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便推广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轻工学报》《鲁东大学学报》等在封二对学校特聘教授、知名专家、老教师等进行宣传介绍。这些措施使读者在获取学术信息的同时可以了解学科研究动态,借鉴前人成果,加快科研步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期刊发展的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地方高校学报要积极创造条件,适应数字化传播的新趋势,提高学报的网络化应用和服务能力。如:建立数字化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及时发布学报信息,推荐本校优秀科研成果;加强和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学报刊发文章的免费可检索度;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地方高校的知名度和学报服务于学科建设的能力。

四、 结 语

地方高校学报和学科建设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促进,互为依托。学科建设对提高学报质量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作为展示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高校学报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地方高校学报必须转换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依托重点学科,打造学报特色,实现学科建设和学报发展的共赢。

猜你喜欢
学报栏目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