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文化与中国式管理

2018-02-10 22:33刘余莉李红姗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领导者儒家

刘余莉, 李红姗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哲学部, 北京 100091)

《史记》里记载,历史上曾出现过3种管理境界:春秋“子产治郑”,设计了严密的管理制度,达到了为政的“不能欺”境界;战国“西门豹治邺”,设置了严密的法律体系,实现了为政的“不敢欺”境界;孔子弟子宓子贱治理单父,将孔子所倡导的仁义忠恕与治理之道相结合,使老百姓不忍心违法乱纪,达到的是为政的“不忍欺”境界。

“不忍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春秋末期,子贱治理单父,3年之后,孔子的弟子巫马期到单父暗访时发现这里的百姓连捕鱼都会自觉遵守子贱的要求,如果捕到小鱼会放生,有效保障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说明子贱已将德政发挥至极致,人们已经具备了慎独的能力。之所以能有如此效果,是因为子贱诚于此者,形于破,百姓被他至诚的心性和言行所感化,自然做到了“不忍欺”。与西门豹的“不敢欺”、子产的“不能欺”相比,子贱的“不忍欺”显然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效果,而且 “不忍欺”也是中国式管理所追求的境界。然而,自改革开放后,但凡谈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向美国、日本,或者欧洲学习,却不知道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根植于中国。曾经有位中国企业家到美国通用公司学管理,得知通用公司的管理经验来自于日本,但到了日本,却发现富有管理美誉的丰田公司所推崇的管理理念来自《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战之后,中华文明的智慧在日本的发展与应用是极其普遍的,日本凡是稍有成就的企业家,无不熟读《论语》。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日本产业经济的最高指导者”的涩泽荣一,秉持 “一手执《论语》,一手执算盘”,开创了日本企业儒家式的经营之风。而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更多开明的企业家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儒家文化,创下了无数中国式管理的成功案例。

回顾历史是为了关照现实,更好地认识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对儒家文化的信心,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深入研究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着重从儒家的道德文化视角探讨中国式管理的六个方面:治国之道、管理之道、人伦之道、致富之道、理财之道和道中之道。

一、 治国之道──富之教之

富之教之是中国式管理的治国之道。《论语·子路》篇揭示,欲治理好国家,只需做好四字:“富之”“教之”。“富之”使人们富裕起来、衣食无忧,而 “教之”可以给予人们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确自己在伦理关系中的责任和本分。落实“富之”“教之”,方能实现国富民安,倘若轻视“富之”,则“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1], “治礼义哉”更无从谈起。因此,儒家从来没有抛开物质基础,去空洞地谈道德教育,四字俱成,方为治国之道。

追求富贵是人之常情,但要符合道义。儒家提倡的是以温饱为基础的道德,并不提倡灭绝人的正常欲望,“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1],承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富裕、身处高位、受人尊敬。但同时,也强调“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即如果用不道义的方式获得地位和财富,君子宁愿不接受。正所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将不义之财类比浮云是因为浮云聚散无常,而不义之财,古人又称为“凶财”,获得方式不正当,自然不可能常保。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更危险的时代了,这种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是人类自己招致的,如果人把自己的技术滥用于利己主义、邪门歪道和罪恶的目的,就有致命的危险。正因如此,它才远比地震、火山爆发、暴风、洪水、干旱、病毒、细菌,还有鲨鱼和猛虎更加危险[2]。但是,现在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危险,为了避免由人的道德沦丧所导致的威胁,就必须重视改变人心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 管理之道──礼主刑辅

礼主刑辅是中国式管理的管理之道。刑止于行,礼止于心。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伦理道德教育、礼义教化可以防患于未然,而法律的制裁只能作为事后的惩罚和补救。所以古人管理,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如果忽视道德教育,缺少礼仪的规范,而仅仅专注于法制建设,至少会出现3个困境:

第一,难以防患于未然。“礼者禁于将然之前”的道理和中医中“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的道理是相通的。真正高明的医生教人养生之道。譬如:神医扁鹊认为,在他三兄弟中,大哥的医术最好,能使民不患病;二哥次之,能使人得不了大病;而自己的医术是三个兄弟之中最差的,因为只有当病人病入膏肓时,自己才能把他从死亡线上救回来。表明真正高明的医生是防患于未然,使人免受疾病痛苦。而“中国式管理”也类似于中医,通过礼义道德教育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第二, 导致“民免而无耻”。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1]。国家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政令条款指导百姓,只要有人触犯,便施以刑罚,结果人们因惧怕处罚而不敢作恶,但是作恶之心仍存,更没有羞耻之心,只是想方设法地逃避法律的制裁,并以此作为自己聪明智慧的表现。当今西方社会,出现了很多的青少年“反社会行为”,表现为吸毒、酗酒、卖淫、纠纷、恃强凌弱等等。虽然青少年的年龄尚未达到法律制裁的标准,但是违法现象却非常普遍,对社会和谐造成严重危害。“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3],即法律能够制裁人,给人以刑罚,但是培养不出一个人廉洁的节操;可以把人处死,但是培养不出一个人仁慈博爱的道德情感。

第三 ,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什么法令条款日益严密、具体,但违法乱纪、钻法律空子的现象却越来越多?原因在于仅重视法律监督机制,如果刑罚缺少道德教育,犯人们在监狱里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学到的是更加狡诈的作案方式,一旦被放回到社会,仍然会危害人群。证明了“不能止民恶心,而欲以刀锯禁其外,虽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3],即如果人作恶的心并没有改变,只是禁止人的行为,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因为行为是心性的反映,若不能制止人们作奸犯科的心性,会导致“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以薪救火,愈甚无益也。”[3]

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数字模拟分析,对预算执行实时监控,以实现预算执行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古人云:“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4]。社会种种乱象的出现都是表象,譬如枝叶花果,其根源在于人的心性。仅仅靠法律监督机制纠正人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伦理道德的教育,使人有羞耻心,才能达到既不愿意作恶,又耻于作恶的良好效果。

三、 人伦之道——君仁臣忠

君仁臣忠是中国式管理的人伦之道。君就是领导者,臣就是被领导者。领导者仁爱,关心下属;属下竭尽全力地完成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体现的就是“君仁臣忠”。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1]。领导者把被领导者视为手足,加以关爱,被领导者就会加倍回馈,对领导者更加忠心。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把儒家“君仁臣忠”的道德文化落实到企业管理之中,获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一次,松下的企业因为某位厂长工作缺勤而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松下幸之助并没有马上兴师问罪、追究责任,而是调查了厂长缺勤原因,发现厂长是位孝子,事发当天因母亲重病住院,不得已才缺勤。得知此事,松下幸之助马上带礼物亲自到医院探望其母亲。待厂长重回企业时,松下幸之助只是将其调离了原来的岗位,仍然委以重任。试想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对自己充满信任和关怀的领导,自然会竭尽全力地完成领导交待给我们的工作,让领导放心。这也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相反,“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1]。领导者把被领导者当牛作马地使唤,被领导者也会像对待陌生人一样对待领导,没有太多的亲密感。更有甚者,“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1]。如果领导者把被领导者的生命看得像泥土和荒草一样,随意践踏,那么被领导者就会像憎恨敌人一样对待领导者。

领导者对待下属的态度应该是“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不仅要教导下属,还要像亲人一样关爱他们。现在的父母都很关爱儿女,但儿女毫无感恩之心,反而还认为理所应当,是因为父母没有发挥 “师”的作用,没有教导子女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正确态度。所以领导者还要当下属的老师,担负起培养他们感恩之心的责任。只有全方位承担三种角色,才能成为受人爱戴的领导者。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一些企业资金周转紧张,无法支付员工的工资,于是西方的企业出现普遍罢工、甚至示威游行的情况。这种举动无疑使企业雪上加霜,导致很多企业破产。但在韩国却出现迥然不同的情况,员工因感恩老板的知遇之恩,不仅没有组织罢工、示威、游行等活动,反而与老板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如此感人的情形,是中国人感到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因为那正是我们逐渐丢失的、强调君仁臣忠的儒家伦理。

因此,君仁臣忠是把中国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形成一个独特的、创新的、可持续性的管理路径,这是儒家伦理文化的实践性运用。

四、 致富之道──德本财末

“德本财末”是中国式管理的致富之道。无论个人、企业还是社会、国家,其发展都离不开财富的积累。以德得之,以道取之,方可实现持续发展。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1]。如果人的财货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那么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道家在劝善书中也有这样的比喻:“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5]。所以,对于不义之财,绝对不能获取。“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1]。有仁德心的人,在发财之后从事慈善事业,救济穷苦,不仅使自己获得了身心健康,而且获得了好名声、尊贵的身份和地位,这就是“以财发身”,没有仁德心的人恰恰相反,不惜以自己的身体健康、良好的身份地位和名声为代价,去换得财富的增长,这就是“以身发财”。而且不义之财总是难以保持,最后沦落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1],这是儒家致富之道,提醒人不要以不正当的方式赚得钱财。毕竟“福田靠心耕”,要从恩田、敬田和悲田三方面着手,培养自己深厚的福德,方能厚德载物。

五、 理财之道──财散人聚

“财散人聚”是中国式管理的理财之道。合理利用财富,造福人民,既可以积善积德,又可以常守富贵。

“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1]。人如果把赚到的钱财散发出去,换得的就是民心,如果错将金钱作为目的,那么民心就将背离,人民也会离之而去。唐代诗人李白早有“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诗句,说明的就是以上道理。此外,我国民间存在供财神的风俗,而且一般都供奉文财神范蠡,其实中国古人供奉这些塑像,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教育,希望人们从供奉的财神身上学到正确的赚钱方法。范蠡 “三聚财三散财”的典故教导人们: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舍就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古人供奉范蠡,是要学习其慷慨布施的精神,即要懂得散财,把自己所赚的钱财,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据统计,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四十年到五十年,中国大企业的平均寿命是七至八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则不到三年。所以企业界流传一句话:“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两年。”一些企业不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按照儒家经典的教诲来成人做事。只有按照“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1]次第做事,企业方能长久不败。 “有德此有人”,说明一个有德行的人,所感召的人才都是志同道合的帮手,而不是为了名利而来的小人。“有人此有土”,说明有德之人志同道合,同心协力,自然就有“土”(在农业社会就是资源的意思,在现代社会是指各种市场资源、能力、人才)。这些人众志成城,把自己的能力都发挥出来,自然会创造财富。“有财有此有用”,拥有财富之后,财富的用途至关重要,一定要把财富用在“德日进,过日少”上,使自己的德行不断提升、过失不断减少。企业家要将财富回馈员工、回馈消费者、回馈社会,通过向国家纳税、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达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目的。只有这样,企业才会随着社会荣誉、社会地位的提升逐渐发展壮大,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六、 道中之道──正己化人

正己化人是中国式管理的道中之道。中国古人强调正己化人,是指面对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不是指责他人,然后以自身德行感化身边人,从而解决冲突和矛盾,促进和谐与发展。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精神是中国式管理成功的关键所在。据历史记载,舜帝的后母、弟弟三番五次想置他于死地,但舜并没有打击报复,反而总是反省自己的不足。即便坐上天子之位,舜还是经常到原野号泣,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作儿子的责任,不能令后母满意。终于舜的德行感化了他的后母、弟弟及天下的百姓,并得到孔子的称赞:“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1]。

“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6]。如果每个人遇到问题都是反省自己,那么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天清地宁。反之,结果必然是天翻地覆。领导者只有率先树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责任意识,遇到问题时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指责对方,方能境随心转,否极泰来。

纵观古今,在儒家道德文化下孕育的中国式管理拥有非凡的经验和方法,值得今人虚心汲取。唯有如此,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走的更远。

猜你喜欢
中国式领导者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国式民主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海汇村布行业中的真正领导者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