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殿双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吉林市 132000)
余秋雨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和自成一脉的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思想深邃、纵横捭阖、谈古论今、情理交融,独创学者散文和文化散文的“精神道场”。品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获得的是历史和现实的冲击、感性和理性的交织、人文精神的洗礼。余秋雨先生为文坛和世人创作出了文采不凡、独领风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既以文悦人,让人们捧起即爱不释手、读来便欲罢不能,又以文化人,“余秋雨散文作为一种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阐释,他立足于追述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更从民族、国家、历史的宏观角度对文化作了构架与关切,从而建立了一座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道场’”。①笔者拜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如《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借我一生》、《垂钓》《摩挲大地》《山居笔记》《中国文脉》《冰河》《君子之道》等,静思感悟之后,粗浅的将自己对余秋雨先生散文的赏析做以下三方面的梳理。
以古喻今、以史鉴今、将史料收入文中以飨后人的散文书写手法古已有之,用也广之,但如同余秋雨先生散文中对于史料运用到将文化关切的思想付以物像,发出对民族文化传统危机乃至世界文化危机的报警之音和痛心呐喊的程度者尚无来者,足见余秋雨散文思想深度与文学造诣的不群。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中不乏对史料的运用,而且有的作品就是在描摹历史,与历史对话,通过对史料的运用来传递先生对祖国乃至历世界文化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国家生存、民族兴衰所倾注的赤子忧思与深度思考,将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的主题思想与经世济民的主见活化到物像,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见识得到历史的镜像,触摸得到历史的脉动,感动得到物换星移、人事不古、文化传统被漠视甚至被遗弃,很惊悚、很揶揄、很耻辱、很苍凉、很震撼,令读者的审美感动没有牵强后的强迫、没有忸怩摆势的做作,没有褶皱般的不润滑,而是能够得到仿佛身临其境的自我感受,直击现场的有感而发,与古人促膝长谈的彼此之交,这种审美感受和审美感动是被物化直击后而生发的鲜活的真情实感,是被历史文化物像而来的收获。比如说,余秋雨先生在《都江堰》一文中的第三部分写道,“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这种既形象又生动的呼应作用,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了李冰父子为国尽忠、守护文明的鲜活形象,在肃然起敬的同时,对文章所诉说的事情、阐述的道理就会感到真实可信,文章所要表达的厚重主题也就彰显出来,与文章之间没有了生疏感、没有了隔阂,先生文章中对文化传统的关切之殷变成了我们心情的自然流露。像这样的例子,在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如在品读《抱愧山西》一文时,你会感到文中的乔贵发就是你隔壁的邻居,在欣赏《道士塔》时,仿佛愤恨的拳头立即就能够砸在丑恶的王道士的头上,在《天涯故事》里,好像瞬间自己化作了东坡居士。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史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②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很多取之于旅行所得,而且还有着名篇《文化苦旅》的散文集。再品品《文化苦旅》的四章篇目:《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行者的行程跋涉和心路跋涉在所收集的30语篇撰述中呈现,尽管散文集中辑来的文体并全非游记,也有对于生活真谛的品味,但余秋雨先生作为旅途行者和生活者的见闻散文都打破了局限于摹景壮物,写景喻情的“景+我”范式,而是聚焦了更为深邃洞穿的忧患民族文化传统和世界文化财富得失和急加保护的视角,痛惜着文化历史遗落的哀惋,苦涩着文化理性蒙昧的揶揄,扭结着文化人性的良知和弱视,以行者的跋涉和跋涉中的感受来牵引读者的注意神经,撞击着读者的视听,令读者跟随着他的描摹和思考来感悟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瑰宝与现存、人格品性中的优劣与缺憾,和他一起动情、伤情、激情、痴情。正如余秋雨先生的自叙:“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段自诩显然诠释了余秋雨散文的真谛就是关注文化、思考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充分表达了忧患民族文化得失的不尽情怀。
余秋雨先生散文中所抒发出来的忧患民族与世界文化得失乃至家国情怀是真挚和博大的,是内化于心、成熟于思、落实于字句的自然流露和酣畅淋漓,为此,在品读余秋雨先生游记类散文作品时,读者极易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恍如作者一样来一次行者的跋涉,跋涉在作者所描述的场景、感性和理性中。譬如余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中,通过四辑的篇幅,探讨了人性中的许多品性,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故事和思索,完成了一次次严肃的人性洗礼,为此,更加明了关于友情应当学会珍惜,对于嫉妒的影响如何寻找并保持人性的尊严,都有了清醒而明智的固化,人文情怀在余秋雨先生的引领中得到了升华。在“世纪之交、千年相会”的历史节点中,余秋雨先生不顾个人的安危,与凤凰电视台的制作人们,沿着人类文明的足迹,踏遍了欧亚大陆上的文明的各个起点,那管是战乱频仍的中东地区,也没有挡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人情怀的抒发,尤其是通过余秋雨先生文笔的展示和诉说后的对比,让读者充分感悟到和平的可贵,感悟到有一个稳定幸福家园的可贵。我们在随着先生的《千年一叹》而感叹,并在感叹的同时心中的家国情怀被余秋雨先生的笔触调动起来。在余秋雨先生散文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情怀元素,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增强了作品的感召力,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在价值混淆的如今,我们需要用这样的文学作品来醒悟和提振。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以唯美精致的语言风格营造出心灵律动的文化气息,读来很令读者钦佩先生的文笔功夫。散文的语风格调首先就应该是唯美精致的,没有唯美,散文怎么能魅力万千的吸引人,没有精致,散文怎么能以简约的笔墨描摹出深远的已经和深刻的哲理,所以,写一篇能够吸引读者、广为流传的散文文章不但要有立意深远的思想,也需要有精致的遣词用字,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作品就是精致语风下的妙文,十分讲究的用词的贴切和不同凡响,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干净齐整、珠玑叮咚,令读者看着养眼,读着养耳、品着养心。
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语用追求:“当形容词如女郎盛装、排比句如情人并肩,那就一定尚未进入文章之道,文章的极致如老街疏桐,桐下旧座,座间闲谈。”再看看余秋雨散文词风中“老街疏桐”的感觉,“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某一种不在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后事,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③“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等等。用“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来诠释成熟这个词汇和现象,降低了对成熟一词的理解难度,让读者的理解能够更加富有感性化,所以说,这样的书写手法以及这样的遣词用字,会让读者不会因为纯名词解释而产生枯燥与生涩的不解与逆反感,反而因为通过作者形象而透彻的比喻,增加了理解的效果以及触动心扉的感受。这就是余秋雨先生在文章创作中巧妙使用精致词汇所带来的阅读审美效应,是我们读者愿意接受其散文陶冶的内心期盼。
在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中我们感受到厚重的文化熏陶,也感受到先生文化人的风范,余秋雨先生的文化人风范是学者型的兼具知性和理性的,而且学者的学术造诣和文化人的人文造诣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师级别的,阅读先生的散文会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对读者的文化沁润和文化感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贴心,很受益匪浅。如品读《千年一叹》文集,让我们从中感悟着丰沛情怀的感召,但同时也让读者钦佩于余秋雨先生的恳切的以文化人的文化使者的风范。为了让世人能够感悟千年人类文明的足迹,余秋雨先生能够心甘情愿放弃舒适的生活,而涉足于中东的乱世之地,即使是危机四伏、即使是长途跋涉、即使是马不停蹄、即使是昼行夜写,一切的困难,都不能让余秋雨先生产生任何的懈怠和应付,反而是准确及时、史料丰富、趣味横生的解说和文章,这就是余秋雨先生精致文风的生动写照。“文革时期”旅途中与岳麓书院邂逅是的深思;“接受贫下中能在教育”时的“夜读”;偏远山区中“图书屋”内的专研,都展现了余秋雨先生的一心向学,刻苦求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学者和文化人的研修文化气息和语用魅力的精神。也正因为余秋雨先生的勤学和善思,才能在他的笔下诞生出一篇篇颇有思想功力和文学欣赏功力的美文,让读者能够从更深的思考程度来进一步认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作品。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纵横捭阖思不群文采风流谁得似,读来会令读者在古今时空中穿越想象,在人性洗礼中荡气回肠,在心血沉吟中百思千解,在感性理性撞击中豁然开朗。余秋雨先生用能够《借我一生》的时光,迈出了《霜冷长河》的阻碍,走过了《文化苦旅》的煎熬,在《摩挲大地》中,以《行者无疆》的气魄,发出了《千年一叹》,于是让广大读者拥有了用优秀文学作品洗礼情感的条件,有了与大师展开心灵对话的平台。
注释:
①彭志芳.再度秋雨——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3):32-34
②陈丽平浅谈余秋雨散文的与美学特色[J].都市家教月刊,2013(4):261-261
③余秋雨山居笔记之苏东坡突围[M].文汇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