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学改革探索

2018-02-10 20:47金培玲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德育生命大学生

金培玲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8)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人的生命是一切活动和价值的源泉,生命的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道德教育必须注重人的生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中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在《基础》课中,拓展生命教育,指导大学生提高生命质量,焕发生命光彩,提升生命价值,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生命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必要性

1、生命教育与《基础》课教学的基本目标相一致

大学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绽放生命的光彩,提高生命质量。这也正是《基础》课教学的基本目标,二者是相吻合的,这就为课程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基本前提。因此,在以关注学生主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高校德育教学中,生命教育也尤为重要,也凸显了德育课程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切实推动高校德育教学的重大改革。

2、融入生命教育是强化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必然要求

随着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而导致的生命意义感缺失对大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处于深刻的‘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之中,精神世界荒芜,寻觅不到人生的意义。”,不少大学生逐渐丧失了生命价值的思考并产生了孤独无助甚至是厌世的念头。在高校德育中重视和倡导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意味着对大学生个体自然生命的关切,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也是强化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必然要求。

3、生命教育使高校德育走向人性化,增强德育教学实效性

实效性问题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传统德育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和单向灌输模式下,忽视了学生发展潜力的挖掘,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境界,特别是生命价值的提升,由此而导致德育教学处于地位边缘化、学生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等困境中。我们要使《基础》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乐于接受的课程,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地根据学生的思想和生命成长的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反思生命存在的意义,促使大学生在生命价值上做出正确的抉择,使高校德育走向更加人性化的道路,从而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融入“生命教育”的生命化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基础》课的教学实际和大学生受教育的需要,在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既有科学性,又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1、在人生环境教育中丰富大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为生命活动提供历史的积淀、现实的境遇和未来的指向,构成了生命活动的实际内容,对生命的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命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被赋予各种社会责任,对自己、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因此,在人生环境教育中适时地拓展生命教育的内容:其一,培养平等的生命观。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精神,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其二,责任教育。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决定了大学生必须学会承担起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其三,培养对生命的感恩之情。感恩是最基本的生命情感,大学生学会真正懂得珍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懂得以爱来回报爱。

2、在价值观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探寻

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目的在于对人的内在本质进行深刻认识和反思,并进一步挖掘个体与社会、集体之间的生命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出现大学生自杀与杀人的事件,这与大学生不能够正确看待自身的价值,不能正确认识个体与社会、集体之间的生命关系,长期生活在压抑和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下有直接的关系。人的生命是价值的载体,失去了生命,人的所有价值都将不复存在,只有珍爱生命,才能成就自己。因此,《基础》课中的重要教学点就是帮助大学生构建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生命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与人生目标,将个体的命运与他人、社会的命运联系起来,找到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

3、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会把握生命张力的存在

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虽然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他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学习态度、人际沟通、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多元化呈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及生活的挫折,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和面对。在课程教学中,拓展生命教育的主要理念,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人格以及生命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培养大学生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寻找积极因素的心理机制,勇敢面对挫折,把生命进程中的危机转化为自己成长的契机,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生命质量。

4、在法律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达到对生命的崇敬

《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很多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也直接影响到生命的被珍惜程度。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其自身的生命意识和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使大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伤害生命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指导学生学会用法律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用法律准则判断是非,用法律武器维护个人及社会的合法权益,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崇敬和信仰,从而达到对生命的崇敬。

三、在“基础”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途径:

1、确立“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的重心由社会转向个体本身,强调教育的生命性。因此,高校德育教师教育理念的深层变革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在教学实践的改革中进一步确立“以人的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生命的自然天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顺应生命的发展特点,以对个体完整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为起点,把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超越生命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

2、开展以探究式教学为特色的育人模式

为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积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学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前根据内容精心设计自主学习专题,学生分小组围绕该主题进行研究或调查之后,形成小组研究报告、活动短片和照片等形式的资料,在课堂中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享。教师在活动中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对各类问题的剖析反思,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更好地达到育人效果。

3、将团体活动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学

我们在教学中将团体活动引入课堂,针对课程主题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团体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如团体讨论、辩论会、角色扮演、小品、情景剧等等。团体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有效地激活了课堂,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会集体的友情与关爱以及助人的快乐,感悟生命的意义,在活动的相互合作协助中克服羞怯心理,学会欣赏自己和接纳别人,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活动中加强自我教育,不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

4、注重情境体验及生命感悟的动态教学法

情境体验教学体现着“认知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高度统一,通过情境与体验的结合,引领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协同发展,让学生获得生命智慧发展的内在动力,自主建构生命的精神内涵。生活中的生命体验不仅有愉悦幸福美好的,还有生活中的挫折、苦难甚至死亡的威胁,在体验生活的失意中领悟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逆转,进而敬畏生命;学会用顽强的意志战胜苦难,进而实现生命的意义。因此,通过生活展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景等方式创设典型情境,唤醒学生情感,以此来激发学生自我超越的勇气和力量,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5、生命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生命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大学生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对社会、对他人的关心,认识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一是社会调查。通过国情民情乡情调查、优秀校友跟踪调查、新农村考察等形式,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得到提高。二是社区服务。学生就近参加一些社区建设活动,自觉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力为社区居民做实事、做好事,尽自己的责任做奉献。大学生通过服务,加深对服务与被服务之间关系所体现出来的责任关系或道德关系的理解和体验,通过服务的实际效果,丰富思想感觉和情感愉悦,通过社会的认可和称道来强化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

6、提升教师生命教育的能力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灵魂的教育不需要程式化的技术,它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灵魂唤醒灵魂。因此,增强教师的生命素养不仅是教师生命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前提。教师应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不断地汲取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不断提高开展生命教育的专业素养,培养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要从生命的视角对自己的教育进行省思,乐意与学生分享对生命的感悟与体会,展望对生命的期盼,不断增强自身生命素养,成就有生命的教育,做生命型教师。

[1]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北京:三联书店,1994:82—8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韦雅莉,思想品德教学中生命体验的缺失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1(3).

猜你喜欢
德育生命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