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华 杨 越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效能,原意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最大化的效用能量,“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现象或物体,可以指向人这一主体,也可指向学习、行政等抽象行为,“蕴藏”是指积蓄的或潜在的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而未显现的,“最大的效用能量”是指应达到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秩序状态下,能以较小的成本投入实现最佳的工作目标。效能不同于效率,效率强调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能在强调高效率的前提下,更注重人的行为方式的正确性与效果的有利性。效能的提升更多得依靠运筹帷幄的方略、决胜千里的气势和统筹全局的高度,可通过设置效率效益高低的现实性指标和效率效益提升的潜在性指标来衡量。
将效能理论运用于高校党建工作中,是指运用效能教育理论指导高校党建工作全过程,通过思想引导、组织凝聚、作风感召、制度保障以及其他有效方式,通过建立开放、灵活、直接的组织机制以及其它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即:以优化工作资源、改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能力为目的的工作改革和创新,实现党建工作效果更强。
高校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青年一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理论先进、党风廉政的领导班子,是否有一支素质优良、党性明确的教师队伍,是否有一支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党员队伍,这就需要高校党务工作者高效能地开展一切工作。高校党建工作是一个由多方人员多个部门多层环节组织而成的庞大体系,党委领导效能、二级院系党组织执行效能、党员学习效能、工作人员办事效能等无不影响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各组成成员应结合自己所在岗位、所做事情加强自我效能建设,坚定信念完成预期工作任务,同时加强沟通,充分发挥整体效能优势,整体效能的实现有赖于各成员自我效能的发挥,各成员自我效能协调得当可使整体效能大于各自我效能之和,既满足了工作人员需要,又保证了党建工作高效能完成。
1、高校基层党组织效能低下,各部门间缺乏组织协同。
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一个组织,影响其效能发挥的主要有党务干部和党务工作者等内在因素和工作环境工作氛围等外在因素,党务干部作为整个党建工作的邻导者,着实需要统观全局之气魄。而目前党建工作中,领导者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大会小会、公文发布等形式化口头化工作,效能意识、大局意识基本没有。党务工作者工作效能低下,自身素质欠缺以及相互配合度不密切也是导致组织效能低的又一重要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是指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不管是环境氛围还是人文氛围,目前部分高校未能形成风清气正、团结一心干事业的氛围,极大限制了党建效能的发挥。
2、高校党建工作制度体系不健全,制度效能发挥受限。
领导制度不完善,有些高校仍未建立独具特色且较为完整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制度体系,领导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对具体工作具体任务的成绩效果未建立一套科学有力、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工作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制度保障不到位,很多高校制定了一系列各式各样的规章制度,党组织议事规则、干部人事管理办法、民主集中制等制度应有尽有,但实际操作形同虚设,缺少相应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破窗效应”凸显。
3、二级院系党组织执行效能差,无法有效执行上级党委决议。
二级院系党组织作为直接联系学生的高校基层党组织,身肩贯彻落实高校党委重要决议的重任。将党委决议变成切实可行的工作部署,落实到教职工、中层干部、党员群众中,形成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是二级院系党组织执行效能推进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委领导效能发挥的关键所在,但实际工作中,院系党组织总意识不到自己工作的特殊性,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推诿扯皮,图于应付,具体工作不落实,效能发挥不充分,常常发生错误领会上级指示的情况,执行结果与决议初衷南辕北辙。
1、加强协同,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效能。
高校党建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涉及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干部工作,人才工作等,繁杂琐碎,责任重大,这就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密切加强配合,相互协商,实现组织效能最大化。
第一,目标协同。各组织应淡化各方利益诉求,寻求利益共同点,在求同存异中达成共识,同时,随着工作进展,周围环境变化,特别是国家政策改变,随时调整目标,及时解决问题。
第二,职能协同。各部门的联接效率,各方的职能契合直接关乎党建工作开展情况,至关重要,高校需要在吸纳多层级意见的基础上,明确各部门职能,实现职能秩序化,同时不断优化职能结构,对于工作中出现的职能重叠或者失位等现象,及时调整配全。
第三,责任细分。①高校各级党组织各部门间实质上是责任间的联系,一人的责任缺失都会影响到整体的工作进展,完善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建立完善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迫在眉睫。②以党组织个人为主体,对照法律法规和党内有关规定,逐岗定责,编制岗责清单,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明确各党务干部各党务工作者具体责任。
第四,构建闭环工作新模式。工作责任体系,细划党建工作责任,事随责走、人随事转;督导评价体系,督导跟踪控制管理党建工作全过程,防止工作偏差,纠正偏差,同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发人员内驱力;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实效性,为高校锻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务工作者队伍。这三大体系相辅相成。督导评价体系依据责任目标监督工作,教育培训体系依据责任目标有的放矢培训党务工作者;督导评价体系依据预期责任目标给工作人员提出对策,同时对教育培训效果进行考量,以便其改进培训内容和形式,从而提升督导工作效能;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激发人员驱动力、提升人员工作力,促使他们乐于接受督导,接受评价,同时保证督导主体更加科学公正地开展督导评价,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这三大体系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有机整体,最终实现工作在循环中提高,在提高中效能增强。
2、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规章制度,充分释放制度效能。
第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是指党委对学校统一领导,着重在思想政治上领导,学校改革、发展全局上领导。校长负责主要是指校长在校党委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执行上级决议,在其职责范围内积极独立做好教学、科研等工作。既充分发挥党委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支持和保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达到校党委尊重校长权利,校长尊重校党委权威;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充分释放高校领导体制效能。
第二,建立健全党建工作会议制度。建立起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为具体内容的民主集中制制度体系,拓宽党员参与决策途径,畅通党员信息交流渠道。完善学校党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院(系)党政联席会议等党政领导班子会议的议事规则,根据会议议题,适当吸收专职干部、教授、教职工党员代表列席,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提高其参与度。坚持和完善“三重一大”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建立涉及党组织工作的目标方向制订、工作任务分工部署等内容的党建工作分析会议制度。
第三,建立健全制度执行考评和问责机制,保障制度执行。
制度只有有力且彻底的执行了,落实了,才可起到应有的作用。①完善规章制度。高校应该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上制定完善制度执行结果考评和问责机制的相关制度文件,将有关流程进行制度固化,实现制度效能最大化。②完善考评机制。建立动态考评机制,将平时考评和年终考评,综合考评和专项考评,内部考评和外部考评,上级考评和下级考评结合起来,做到对制度执行结果的全方位的客观的考评,使党建工作更好的服务群众服务发展。③健全运用考评结果问责机制。将考评结果作为干部和工作人员实绩评判的重要依据,与其评优评先、选拔任用、调职晋级直接挂钩,督促其按规则办事,按制度办事,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1]赵小青.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进展与发展进路——从十八大以来的治党实践谈起[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2):76-86.
[2]李瑞娟.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西部,2016,(26):97-98.
[3]刘筱毅.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院系党建工作的策略和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6,(5):19-21.
[4]程卫,谷军等.“全面从严治党”方略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6):80-83.
[5]吴旭.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瓶颈及解决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41-42.
[6]刘筱毅,王鑫.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提升效能打造基层党建工作新常态[J].北京教育(高教),2015,(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