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礼制研究

2018-02-10 06:45王福革赵亚婷
关键词:秘史礼制成吉思汗

王福革,赵亚婷

(内蒙古民族大学 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以《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中的礼制为研究对象,揭示蒙古族早期礼制起源与发展是研究蒙古族礼制的重要渠道。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秘史》礼制还没有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秘史》礼制研究中,本文主要从《秘史》文本中的史料出发,揭示蒙古族早期礼制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认知。

从《秘史》关于礼制的记载情况看,天命论是礼制思想的基础。《秘史》中礼法不分的情况比较明显,这说明蒙古族礼制尚处于草创时期。

一、《秘史》礼制的思想基础——天命论

《秘史》是以成吉思汗和祖先业绩为对象的编年体史书,在以史实为载体的基础上,《秘史》以天命论为依托,以神圣化的方式论证了黄金家族统治的合理性、正当性、神圣性、合法性和历史必然性。在这种以天命神学为依托的论证方式中,天命论思想起着关键性作用。

所谓的天命论,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都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所决定的观点。《秘史》里“天”被称为“腾格里”。据统计,在《秘史》中“腾格里”共出现69次,除去用于人名24次之外,几乎在每次重要的事件中,都会有“腾格里”的影响。从天命论的角度出发,“天”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含义。

1. 自然之天,即自然实体之天。“星天旋迥焉,列国相攻焉,不入寝处而相劫焉。”[1]305这里的“天”是指人们头顶上的自然之天。2. 天意之天,即天之意志通过某种动物的怪诞行为宣示出来。诸如:“无角黄犍牛,高擎大房下桩,驾之,曳之,自帖木真后,依大车路吼之,吼之来也,此天地相商,令帖木真为国主之意,载国而来者也。”[1]84或者是直接规定某物具有天意,“奉天命而生之孛儿帖赤那,其妻豁埃马阑勒”[1]1。这里的“天”是天意之天。3. 道德之天,即天意与人的道德行为相一致,否则将得不到天的佑护。诸如:“因倚其(力),方有今日,岂宜怀恶意哉?天将不佑我也。”[1]101“通天巫既被审实,成吉思合罕曰:以通天巫致手足于我弟每之故,以无稽谗谮于我弟每之间,故不得天祐,将其性命身躯而去矣。”[1]216这里的“天”是道德之天。

在上述含义中,天意之天和道德之天是天命论的主要内容,指出人们只要以忠诚、正直、知恩图报等道德内容去感知天意,只要遵循了蒙古社会的伦理纲常,顺从天意,就可以实现天意与人的合一。同时,《秘史》还通过“感光生子”[1]11、“海青鸟托梦”[1]30、“白石示警”[1]44和“神牛报吉”[1]84等神话故事,证明成吉思汗是奉天而生的帝王。另外,在汗国发展的历史规律上,《秘史》通过成吉思汗与王罕、札木合等对立面的对比,揭示了仆人应当对主人忠诚、部落成员间应当恪守信义、团结、合睦、君权至上等道德观,因为只有这样才是获得“天佑”“天助”和“天爱”的唯一途径。只有得到“天力”的推动,才能实现蒙古汗国的统一,“今赖长生天之力,得天地之赞助,而匡普天下之百姓,俾入我一统之制矣”[1]248。汗位的更替、个人的沉浮等都与是否符合天意有着直接关系,“如果这不是由于长生天的力量,人能有什么作为呢”[2]?

二、《秘史》礼制的主要内容

礼最早起源于仪式活动,特别在原始社会晚期与奴隶社会早期,它与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仪式联系在一起,是人类敬畏自然,又想控制自然的心理表达方式。随着私有财产、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礼变成了“别差等、序人伦”的行为规范。在研究蒙古族礼制起源上,《秘史》提供了最早的文字史料。从成吉思汗二十二世祖孛儿贴赤那到窝阔台(1241年),前后跨度大约五百年,反映了早期蒙古族礼制起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尽管还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礼制形态,但它是形成中的蒙古族礼制,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婚姻之礼

《秘史》记载了较多蒙古族早期婚姻习俗和礼制,一些习俗逐渐演变成蒙古族婚姻之礼。

订亲之礼是《秘史》最早记载的婚礼之礼,即成吉思汗十二世祖朵奔篾儿干聘娶阿阑豁阿,文中只用了“聘娶”[1]6两字,具体礼制不得而知。到了帖木真与孛儿贴订亲时,其父也速该“遂赠其从马为聘礼,留赘贴木真而去”[1]31。具体礼制表现为:男子娶亲应以马为聘礼。另外,还有吃“不兀勒札儿”定亲的习俗。在合刺合勒只战役之前,桑昆与手下人商议,“彼曾聘我察兀儿别乞也,今可邀以食不兀勒札儿”[1]138,这里的“不兀勒札儿”是指羊的颈喉部,在定婚筵上用它表示婚事不再反悔的意思。

抢婚之礼是指男子看见自己喜欢的非本部落女子抢回来娶之。《秘史》最早记载抢婚的是孛端察儿与其四兄弟“获半腹之孕妇……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真氏也”[1]15。《秘史》记载最详细的是也速该把阿秃儿从赤列都手中抢来诃额仑[1]25。被抢女子要嫁给抢婚者,这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婚俗。另外,除了抢婚之外,对于约定婚姻,父亲可以送女过去,“以俺巴孩合罕嫁女,亲送其女以往时”[1]24。后因俺巴孩合罕被塔塔儿人送往金国遇害,临终遗言:“亲送出嫁女,其以我为戒。”[1]24因此在后来的蒙古族文献中,很少再看到类似之礼。

表亲婚之礼是指在表兄妹、表姐弟之间结成配偶的婚姻形式。在“帖木真九岁时,也速该把阿秃儿欲自其舅族之诃额仑母家,斡勒忽讷兀惕百姓处聘女”[1]28,表明舅姑亲应是蒙古族求偶之常态。

留赘之礼是指少年男子与女子订亲后要在女子家常住一年。当年也速该之子与德薛禅之女订亲后,“留赘帖木真而去”[1]31。

求亲之礼是指男方向女方提出婚姻之约,希望对方允诺。也速该巴阿秃儿带领帖木真到斡勒忽讷兀惕百姓处聘女途中,夜宿德薛禅家时,见其女“其面有光,其目有烨”[1]31,遂向其父求亲。为了显示女方身价,男方通常要“多求而与之则崇之乎,少求而与之则戝之乎”[1]31。

族外婚制是指同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成员禁止相互通婚。根据《秘史》提供的史料看,无论上面的抢婚制,还是定婚制,均实行族外婚制。

(二)安达(答)之礼

安达在《秘史》中旁注为“契交”,但从内容上讲,应为像亲兄弟般的“同盟者或盟友……为安答者,一性命,不相弃,相依为命之谓也”[1]80。

结拜安达之礼,双方要交换礼物,“札木合赠贴木真以公狍髀石,贴木真以铜灌髀石交为安答”[1]79。对于相互帮助的安达,可以多次结交,铁木真与札木合曾经3次结拜安达,并相互交换礼物,“张盛筵而相庆之,夜则同衾而共宿之焉”[1]80。一旦成为安达,即使日后成为对手,相互间的尊重仍然保持。在帖木真擒获札木合后,仍以安达之礼处死他,“今其依汝言,俾不流血而亡之乎!遂降旨曰:俾勿流血而使亡之,勿露弃其骨,宜厚葬之。云。遂令札木合亡而厚葬焉”[1]215。

合罕与奴仆之礼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奴仆都不可遗弃主人、背叛主人。在阔阔出弃桑昆于旷野,投奔成吉思汗时,成吉思汗谓:“如此弃其本罕而来矣。此等人,今为谁友而取信耶?遂斩而弃之。”[1]172当札木合被其5个从者押解到成吉思汗处时,成吉思汗“乃降旨曰:安可容此犯其本罕之人也?此等人,其能为谁之友乎?传旨:族斩其犯本罕者”[1]212。

对于父辈的安达,子辈宜应视为父辈,“昔日曾与也速该父罕为安答者,父之安答即如父也”[1]54。

(三)祭祀之礼

在《秘史》中的祭祀形式主要有3种,一是祭天,二是祭山,三是祭祖,并形成了一定的礼制。

祭天之礼(主格黎)是指悬竿挂肉以祭天。在《秘史》中祭天之礼只出现过一次,也是最早记载的祭天仪式。成吉思汗十三世祖孛端察儿之妾生沼兀列歹,“沼兀列歹先时与祭天之仪焉”[1]17。孛端察儿殁后,“逐疑其所出,逐出祭天仪”[1]17。这表明能够参与部落祭天的成员首先是部落中的成员,不能参加者被视为逐出部落;其次是祭祀的方式为悬竿挂肉;第三是使用的肉为只勒都,即动物的头与食管和心脏相连的部位,被认为是最珍贵的部位。

祭不儿罕山之礼是对自然界中自然物的崇拜。不儿罕山在《秘史》中具有“神圣”的地位,《秘史》开篇便讲孛儿贴赤那与妻子豁埃马阑勒“营于斡难河源之不尔罕哈勒敦,而生者巴塔赤罕也”[1]1。此后的蒙古部在不儿罕山一代代地繁衍下来,不几罕山成为族源之地。在贴木真遭到三姓篾儿乞偷袭后,贴木真藏匿于不儿罕山而得以逃脱,遂将不儿罕山视为神山,规定“将不儿罕合勒敦山,每朝其祃之,每日其祷之。我子孙之子孙其宜省之。言讫,向日,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跪,酒奠而祷祝焉”[1]59。按照这一箴言,具体的祭祀仪式应包括:其子孙每天早上以肉和酒把乳类涂在适当处,用手按胸,面向太阳9次跪拜,以撒酒或进献乳类的方式进行祈祷,祭祀不儿罕山。

祭祖之礼是对部落祖先的崇拜。《秘史》中只记载了一次祭祖事件,是在也速该死后第二年:“其春,俺巴孩合罕之妃,斡儿伯,莎合台二人,往行祭祖之礼,时诃额仑夫人行迟而后至,以其后之,诃额仑夫人问斡儿伯,莎合台二人曰:岂以也速该把秃儿已死,谓我子不长?祭祖之祚物中,余胙中,供酒中,何以俾后之也耶?乃至俾视之而食,不唤而徙也耶?”[1]33根据记载,祭祖应当在每年的四五月份举行,由部落中的族人共同参加,即使没有参加的成员,也有权利分得一部分祭品。这一次诃额仑夫人没有分到祭品,意味着其被驱逐出了蒙古部落。在祭祖祭品中,要供上两种食物,即牲畜身上好的块肉(余胙)和美酒(供酒),待仪式结束后,分发祭品。到1206年成吉思汗降旨兀孙老人为别乞时,在祭祖仪式上,增加了巫觋主持,要求“衣以白衣,乘以白马,坐于上座而行祭祀,又使其岁中,月中议之”[1]242,这应是祭祖仪式的发展。

(四)禁忌之礼

这里的禁忌是指蒙古族对数字“九”和颜色“白”的信仰和崇拜以及把心中的敬畏表现在行动上的限制和忌讳。

1.重“九”之礼。蒙古族认为“九”是有重要意义的数字。1206年,在帖木真即大汗位仪式上,“建九斿之白燾,奉成吉思合罕以罕号焉”[1]221。这里的“九斿之白燾”是指战旗,象征着汗权的神圣,以9朿白色的马尾与苏鲁定配合而成。此后,大汗走到哪里,代表汗权的九斿之白燾便跟随到哪里。

在向成吉思汗进贡礼品中,也以“九”数为尊。1226年西夏“彼不儿罕之来朝也,以金佛为首之金、银器皿九九,子女九九,骟马、骆驼各九九,以诸般九九之礼来谒时,命不儿罕于门荫下谒之也矣”[1]355。

在赏罚方面,也遵循“九”数规则。1206年成吉思汗分别赐予者勒篾“有貂褯之来由,有庆有福之者勒篾,犯九罪其勿刑之”[1]234,赐予“孛罗忽勒犯九罪其勿惩之”[1]240,封锁儿罕失剌“为答儿罕,并至乃子孙之子孙,带弓矢,吃喝盏,为答儿罕居之,犯九罪其勿刑之”[1]243。

另外,《秘史》里还有一些用“九”的地方,诸如成吉思汗祭不儿罕山时要“对日九跪”[1]277。通天巫身边有“九舌之百姓聚于通天巫处,为索我百姓”[1]277,这里“九”字为多的意思。

2.崇“白”之礼。蒙古族认为白色代表着圣洁。《秘史》开篇提到了“奉天命而生之孛儿贴赤那,其妻豁埃马阑勒”[1]1。文中的“豁埃马阑勒”,其原文旁注为“惨白色的鹿”,代表着出身的高贵和圣洁。与之相类似的白色动物还有很多,诸如“一日,贼来,眼见中劫其家旁之银合马等八马支矣”[1]269,文中“银合”的旁注为“惨白色的”;“将白海青之属,白马之属,黑貂之属来谒拙赤矣”[1]269;“母既知,当夜即驾白驼帐舆,宵行以往”[1]276;“亦以歹亦儿兀孙之有角羖羔白为贴木真坐骑矣”[1]80等。这些动物皆以白色为主,有时是图腾之物之白,有时是坐骑之白,这表明白色对于蒙古族的重要性。

白色在蒙古语中译成察罕、查(察)干、察台安等。在《秘史》中使用察罕最多的是人名,如察罕牙孙、察罕贴木尔等。1206年,成吉思汗封兀孙为别乞,准骑白马、着白衣。象征成吉思汗权力的“九斿之白燾”,是在燾上悬挂白马尾。有关白色的记载在《元史》《马可波罗游记》等史籍中内容更为丰富。

(五)饮食之礼

《秘史》记载了一些与饮食相关的礼仪,相对简单。

份子(失罗勒合)与只勒都之礼。据《秘史》记载,一日,朵奔篾儿干遇兀良哈歹人,“曰:朋友!将份子肉来!(其人)许之,遂自取其连肺只勒都与皮。将三岁鹿肉悉与朵奔篾儿干矣”[1]9。这里的“只勒都”是指动物的头部和气管,按照习俗,猎人猎获猎物后应分与现场其他人,但在分与时不可将只勒都(即动物的头部和气管)分出,否则意味着你以后再也打不着猎物。

馈赠之礼是原始社会“礼尚往来”的延续,即货物交易的结果。据《秘史》记载:“朵奔篾儿干驮其三岁鹿肉而来也。途遇一携子而行之贫困者。朵奔篾儿干问:汝何人?其人曰:我马阿里黑伯牙兀歹,困穷而行焉。将那猎肉与我,我将此子与汝。朵奔篾儿干依其言,折三岁鹿之一腿与之,即引其子来,家中役使焉。”[1]9朵奔篾儿干用鹿肉换子的记载,反映了蒙古族早期社会交易之礼的真实情况,即要礼尚往来。

筵宴之礼是指庆祝各种活动时的一种吃喝方式,具有多种形式。诸如:“蒙古之庆典,则舞蹈筵宴以庆也,既举忽图刺为合罕,于豁儿豁纳黑川,绕篷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1]27表明在庆典时,要举行跳舞的仪式,直至把地上踏出没肋的路渠,扬起没膝的尘土,才证明庆典之热烈。在路过他人筵会之处,蒙古人应下马与主人对饮,以示敬意。在也速该从德薛禅处回来时,路遇塔塔儿筵席,“因渴而与其筵……念其先时被掳之仇,阴谋害之,和毒而与焉”[1]32,不日身亡。

除了上述5种礼制外,还有会盟之礼,不同部落之间推举“罕”之礼,要“共腰斩儿马,骒马,相誓为盟”[1]108。出战之礼,军队出征,在选择时辰和祭旗之后方可,“子年夏初月之十六日,既望之时,祭旗出征也”[1]183。即蒙古汗位之礼,主要分为3步:一是要回到蒙古族的族源地——斡难河源,举行仪式;二是建九斿之白燾;三是上成吉思汗号,“寅年聚会于斡难河源,建九斿之白燾,奉成吉思合罕以罕号焉”[1]221。

三、《秘史》礼制起源的时间、来源和本质

(一)关于蒙古族礼制起源的时间,大体发端于蒙古族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如与成吉思汗十二世祖朵奔篾儿干相关的婚姻之礼、饮食之礼等。一些礼俗于13世纪前后,主要指成吉思汗时期,逐渐发展成礼制,如安答之礼、祭不儿罕山之礼和禁忌之礼等。因此,从《秘史》跨越的时间段(大约500年)来看,蒙古族礼制尚处于草创时期。

(二)关于蒙古族礼制的来源,从《秘史》提供的史料看,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风俗论。礼起源于风俗,如抢婚之礼、留赘之礼等,这些原本是蒙古族的一种风俗,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一些风俗得到了保留,并逐渐发展为礼制。2.人情论。礼的起源与人之为人的人情有着直接关系,如安答之礼,这是早期蒙古族处理人情往来的必要补充。3.祭祀论。礼起源于祭祀,既有“事神致福”的神学因素,也有“神道设教”的伦理因素。蒙古族的祭天、祭山和祭祖等礼制成为后来蒙古族祭祀之礼的主要来源。入主中原后,这些礼制是元代礼制中蒙古族旧俗的主要内容。4.交往说,是礼尚往来的沿续,其实质是易货贸易,如馈赠之礼,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原始礼制,只是随着蒙古礼制的规范化,其商业特征才逐渐弱化。5.礼仪说。礼俗发展成相对独立的礼制,成为调整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如会盟之礼等。

(三)关于蒙古族礼制的本质。蒙古族礼制是随着私有制、部落联盟和汗权国家的出现而逐渐发展的。从礼制调整对象的结果看,礼制的本质应为“别等差,序人伦”,但从礼制的调整范围、对象看,礼制应泛指蒙古族早期社会的典章制度,诸如婚姻制度、祭祀制度、安达制度等,这些内容涉及蒙古族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等。随着大札撒立法的逐渐完善,有关的礼仪制度等逐渐独立出来,形成了后来的蒙元礼制。因此,在蒙古族早期社会中,对于起调整作用的社会规范应该有大札撒、礼制和成吉思汗箴言,最初三者是合在一起的,随着大札撒成为调整行为规范的他律,即法律规范后,成吉思汗箴言成为蒙古族的道德内容,而礼制成为实施箴言的载体。

[1]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2]道森.出使蒙古记[M].吕浦,译.周良霄,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00.

猜你喜欢
秘史礼制成吉思汗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蒙古秘史》中的奶食文化研究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Contents and Abstracts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掌门人秘史
成吉思汗
UFO秘史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