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勤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发布后,语文教学面临着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课程标准、部编教材等多重背景变化的影响,使其教学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初中语文尤为如此。一方面自千禧年以来,新的课程标准开始实施,并在2011年再次修改。而伴随而来的课程改革也随之出现。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核心素养、教材多样化开始出现了大讨论,部编教材也随之出现。这既反映了时代的深刻变化,也说明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在研究这一时期教育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上述背景都有共同点,那就是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笔者认为,在生本视角下来重构初中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使语文学习更好地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组较敏感的关系。一方面学生有迫切理解中华文化与文学的需要,其未知欲望如海绵一样。因此,只要口才较好的教师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另一方面,学生处于青春期,其心理情绪变化较大,再加上对智能手机、计算机的应用,很容易就会在某个小小的问题挑老师的刺或形成情绪对立关系。初中语文教学只有重构好师生关系,才能进一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信息化基础上加强自主合作学习。而要重构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事实上在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似乎很清晰。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读,其中一个明证就是每次考试阅读思考题的参考答案,几乎都是成人思维,很少有开放性参考答案的出现。这转换为语文课堂教学,即是成人化思维与体验主导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打上都是为学生好的幌子,颠覆了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如七年级莫怀戚《散步》中,对于独生子女一代成长起来的初中生们而言,其自我个性就呈现出自我化倾向,会对作者选路的决定提出异议:其分两路,一路是“我”与母亲走大路,一路是儿子与妻子走小路。但由于亲情与道德的绑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根本不敢也不能提出这种异议,只能是私下才提出这种存在一定代表性的问题。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语文教师不会用学生思维来思考这样的问题,那么成人化思维就显而易见地影响了语文教学。由此可见,破除成人化思维的引导,才能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真正重构初中语文教学的师生关系。
初中语文教学要实现以学生为本,就要引导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这种学习方式的本质是授之予渔,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探究的过程。从生本视角来看,语文学习不是数理化学科,没有明确的标准答案。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自我探究课文,并在自我探究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分析、思考,形成自我体验与感受。因此,重构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方式,实现引导学生走向自我探究的学习,是语文教学回归以学生为本的必由之路。
自我探究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预习中的自我探究。通过对课文预习,找到自己不能理解或觉得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的第一感受。这不仅是语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在阅读中往往第一感受是决定性,是对文本有效解读的基础。其二是复习中的自我探究,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后,与教师、其他同学共同学习了课文,往往会出现意犹未尽的情况:如对自我疑惑的解决不到位、对自我感受的不对称等。这就需要学生结合课堂教学通过自我探究去逐步解惑,才能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与语文能力。如有学生对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心远地自偏”理解不到位,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们又未将其作为重点进行讨论,在课后复习通过探究认为应当为“地偏心自远”才符合逻辑。即是说跑到偏僻之处使自己内心回归本性,才能远离官场俗世。而事实上这一探究的结果是符合作者实际的,学生对本诗的理解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由此可见,重视学生自我探究,是重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的一剂良方。
除了上述两点以外,初中语文教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还要重构评价反馈。教师的评价反馈是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方向,具有指导性的作用。随着语文地位的上升,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更多考虑到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的需要,这就需要评价反馈作为指导建议。
笔者认为好的评价反馈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学生觉得“小桥流水人家”应当是一个好的意象,怎么会正面烘托情感呢?要评价中就应该更多引导学生从作者赋予其他六种事物的感情出发,来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曲作的理解到位。第二是要用积极正面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思考。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情绪心理变化决定了学习的效果与效率,给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因此,把学生发展融入到教学评价反馈中重构语文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重构师生关系、学习方式、评价反馈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才能落实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