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达沃斯演讲的新亚里士多德修辞分析*

2018-02-09 18:11徐开彬王潇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演讲者听众全球化

■ 徐开彬 王潇雨

2017年1月17日,在部分发达国家掀起“逆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时刻,习近平主席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发表了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全球化再平衡的重要理念及主张。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同年3月17日,载入安理会决议。2018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将“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定为2018年年会主题,与习近平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高度契合。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总干事穆勒表示,本届达沃斯年会的主题与习主席阐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吻合,说明这一理念“正在世界上落地生根”①。

那么,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的主旨演讲为什么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

修辞分析旨在研究口头或书面话语如何以适合特定受众的修辞手段来达到说服的目的,它既强调话语本身的质量,也强调其说服效果,并要求回应特定的修辞情境。②修辞分析的意义,是通过对修辞情景及修辞话语的系统分析,研究人们的修辞动机和目的,以及他们是如何说服别人的修辞过程。本文试图用新亚里士多德修辞分析方法,对习近平在2017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进行分析,探讨习近平运用了哪些修辞策略来回应当时出现的反全球化修辞情境,说服听众“困扰世界的问题并不是全球化造成的”,倡导世界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全球化道路。

一、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西方修辞学的奠基之作。③亚里士多德给“修辞”下的定义是:“一种能在任意问题上找出所有可能说服听众的方法的能力(the faculty of discovering the possible means of persuasion in reference to any subject whatever)”④。古典修辞学的演讲理论由五大部分组成:觅材取材、谋篇布局、文体风格、演讲记忆、现场发挥。修辞学因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繁盛而发展,随着中世纪民主体制的衰退逐渐衰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竞选演讲、公共辩论的发展而逐渐复兴。⑤1925年,威切恩斯(Herbert Wichelns)在《演讲的文学批评(TheLiteraryCriticismofOratory)》一文中重新阐释了修辞批评,他认为,与古典修辞学相比,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更注重说服效果,修辞批评旨在分析演讲者在特定情境对特定听众传递其观点的修辞策略⑥。威切恩斯这篇文章被公认为推动了古典修辞学的复兴或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的形成。

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是通过将演讲者所使用的说服方法与囊括了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与西塞罗、昆提利安等修辞学家的发展于一体的修辞方法进行比对,考察演讲者是否选择了适合特定语境、特定受众的修辞方法。亚里士多德提出论据主要包括诉诸信誉(Ethos)、诉诸情感(Pathos)、诉诸逻辑(Logos)。诉诸信誉(Ethos)是指演说者凭本人的素质或品德带来的说服力,被亚里士多德称为 “效果最好的说服手段”⑦。亚里士多德认为:“演讲者需要在演讲中展现特殊的品质和品德,以使听众觉得演讲者是在为他们着想。”⑧诉诸信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演说者个人的素质、道德,也就是使听众觉得他是一个好人;第二是演讲者的专业技能或经历,专业技能或身份让其在某一领域更有发言权。诉诸情感是指演讲者将听众带入某种情感,以使得他们改变其态度或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演讲者应考虑三个因素:听众的哪些特征容易让他们进入某种情感状态,这种情感是支持谁或反对谁,在何种情况下听众容易感受到这种情感。⑨诉诸逻辑则是指演讲者通过概率、三段论、例证等逻辑手段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将演讲的结构分为开头、事实陈述、证据、结尾四个基本部分。开头往往与演讲者、听众、演讲主题、对手等相关,为演讲准备基调。事实陈述应该提供细节,对己方进行正面描述,对对手则负面描述。证据则包括建构性证据与反驳性证据,在政治类演讲中要揭示某种后果是否会发生,它是有利还是有害,意义是否重大。结尾包括强调支持演讲者立场的态度及反对对手的态度,强调有利于演讲者的事实的意义,强调论据及倾向于接受演讲者论证的情感态度。

在演讲的风格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条标准:清晰、恰当、点缀。清晰是指语言明确,避免模糊性语言,但也不回避使用独特的词语来传达话语的微妙。恰当是指语言风格与主题适应,例如在谈论微小事情时使用高大上的语言,就是不恰当。清晰与恰当同样重要:如果语言不够清晰,则难以达到表达的目的;同时,如果语言表达不恰当,也难以说服听众。点缀则包括使用隐喻、并列与排比等修辞手段,例如“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这样的表达方式。

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首先要分析当时的演讲语境,阐明演讲者及受众的特点,揭示演讲者在诉诸信誉、诉诸情感、诉诸逻辑三个方面的觅材安排,分析演讲的谋篇布局与风格,以及分析演讲对直接听众的影响和长期效果。胡恩特(Steven B.Hunt)认为好的修辞批评应该具备三个要素:首先,它必须针对一个有价值的修辞文本;其次,应当明确指出适当的修辞问题或标准,并将它们用于修辞文本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第三,应该善于表达且有说服力。⑩维切恩斯认为政治演讲与演讲者管理国家的能力密切相关,与演讲特定的时刻、场合、背景联系紧密。

二、重构修辞情境

为了研究习近平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首先需要对演讲的修辞情境进行考察,其中包括演讲发表的背景与场合、习近平个人及其演讲中呈现的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特征、演讲所针对的受众三个重要方面。

(一)背景与场合

世界经济论坛是以探讨世界经济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宗旨的非官方国际性机构,为政商界提供对话的机会。2017年1月17日至20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第47届世界经济论坛,这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出席该论坛的年会。

此次演讲时的世界政经格局充满了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部分发达国家掀起“逆全球化”浪潮,试图制造贸易壁垒,减少自身责任。世界各地掀起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贸易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的讨论。2016年6月23日,英国脱欧公投获得通过。何亚非认为,英国脱欧揭开了反全球化的序幕,标志着民粹力量在世界上特别是发达国家中开始蔓延。2016年11月8日美国大选,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当选总统。郑永年等认为:“特朗普现象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所造成经济社会后果的一种政治反映。概括地说就是两种表现,即对内的民粹主义和对外的民族主义,而这两种主义的背后又是大众的愤怒和恐惧”。法国国民阵线、意大利五星运动和德国选择党等反全球化的政党在欧洲非常活跃。发达国家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观点肆虐,民粹主义思潮正在部分转化为实际举措。西方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方向抉择中出现了严重分歧,全球市场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较大程度依赖于自由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损害。这样的修辞语境,必然要求习近平主席向全球政商界表明支持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立场。

(二)演说者

习近平文革时曾到陕西省延川县农村插队六年,在基层生活的体验使其非常关注经济等务实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习近平为发展农业经济曾带队赴美国马斯卡廷市学习考察,这种经历为其国际化视野奠定了基础。

由于此次演讲面向世界,讨论的是全球化和世界经济走向问题,因此习近平在演讲中并未涉及个人形象构建,而是重在塑造中国形象。习近平在演讲中用中国目前的世界经济地位、经济发展历程、改革开放经验来树立可靠负责的中国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举世瞩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的平均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使中国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责任愈加重大,同时话语权日益增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中国的经济与世界自由贸易程度和经济全球化息息相关。因此,坚持做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捍卫者及“负责任的大国”的领导者,必然是习近平在演讲中所要呈现的形象。

(三)受众

此次论坛将主题定为“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以鼓励政商界群策群力,增强各国人民对世界发展前景的信心。来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政界、商界、学术界、媒体等领域的三千多名代表参会,其中三分之一参会嘉宾来自欧洲和北美以外地区,三分之一来自企业和政府以外的利益相关方。本届年会参会人数及其多元化代表性均为历届年会之最。由于本届论坛讨论内容牵涉面广,除了到场的参会人员外,也受到了世界各界人士的关注,因此在场受众和不在场受众都需受到重视。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听众中也不乏贸易保护主义者和反全球化者。

论坛开幕前,国际媒体对于中国最高领导人将出席年会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也是习近平演讲的重要受众。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表示,世界经济论坛非常关注中国的意见和决策,期待习近平在此次演讲中展现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领导力和负责任的大国意识。英国路透社发文表示,各方期待在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渐起的现实情况下,中国能够为全球经济摆正方向。金融时报刊文称,美国在金融秩序、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逐步上升,并积极展示其负责任的大国角色,成为对抗贸易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美国彭博新闻社刊载题为“习近平成为参加达沃斯年会的首位中国国家主席”的报道,指出此举将有助于推动“包容性的全球化”,抵制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

三、修辞文本分析

为了进一步理解和评估习近平在2017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本文主要考察觅材取材、谋篇布局、文体风格,对演讲文本进行解读,并分析演讲的效果。

(一)觅材取材

觅材取材是寻找论据的艺术。亚里士多德对论据有非艺术性和艺术性的区分。前者指法律、誓言等无需演讲者证明的东西,它们不是修辞者创造的,但可以被用来服务于演讲的说服;后者是修辞学意义上的证据,即三种诉求:信誉诉求、情感诉求和逻辑诉求,它们由演讲者创造,是修辞分析的重要内容。

1.信誉诉求

信誉诉求是演讲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听众不信任演讲者,就不可能被情感诉求打动,也无法被逻辑诉求征服。在此次演讲中,信誉诉求包括习近平的个人形象、中国人民的整体形象及中国的国家形象。习近平整场演讲语气坚定、语速稳定,呈现的是沉稳大气的国家元首形象,他也通过强调中国人民吃苦耐劳的整体形象及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来塑造信誉。

在讲到让所有国家、各阶层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时,习近平坚定地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领导者应有的担当,更是各国人民对我们的期待”,表现了其作为国家领导人要让世界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道义,树立了勇于承担全球责任的形象,赢得了现场的掌声。

在谈到解决经济领域的三大突出矛盾时,习近平说:“《巴黎协定》符合全球发展大方向,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共同坚守,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必须担负的责任。”这一表态强调各国应当携手应对困难,从长计议造福子孙后代,营造出演讲者的历史责任感。

在谈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时,习近平表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这一表态强调了中国领导人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则表明了中国做“负责任大国”的坚定信念。

在此次演讲中,习近平代表中国人民与世界进行交流,因此中国人民的整体形象也是信誉诉求的一部分,将对演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习近平与听众分享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发展史,“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中国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他的演讲勾勒出中国人民吃苦耐劳的整体形象,这样的品德使得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使世界对于中国经济增加信心,并且引导和鼓励其他国家人民向中国人民学习。

习近平进一步表示:“中国人民深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艰辛,对各国人民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点赞……不会犯‘红眼病’……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他用幽默的方式给世界许下承诺,进一步强化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表明中国将继续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并消除“中国威胁论”的顾虑。

2.情感诉求

为了打动听众并达到传递演讲主旨的修辞目的,演讲要通过情感诉求来将人们带入特定的情感状态。情感会影响人的意志,并进一步影响人的行动,帮助演讲者达成演讲目的。作为中国国家主席,此次演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情感上使各国相通,争取世界政商等各界人士的信任和支持。

首先,习近平表明演讲之际临近中国新年,“在这个时期啊,中国国内都忙碌着互相走访,通过拜年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这次我和我夫人和中国代表团就来到了达沃斯拜年。给瑞士拜年,也给全世界拜年”。借由中国拜年的传统,将自己此次演讲形容成“通过走访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面对世界经济遇到的困难,习近平动情地表示:“过去几年来,源自中东、北非的难民潮牵动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民众颠沛流离,甚至不少年幼的孩子在路途中葬身大海,让我们痛心疾首。”习近平借此将听众带入“痛心疾首”的情感状态,为展开“世界经济到底怎么了”的讨论奠定情感基础。

习近平对当下全球经济现状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全球仍然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贫富差异、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经济困局,习近平从听众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切入,引起听众对演讲主题的关注。习近平引用国际红十字会创始人亨利·杜楠所说的“真正的敌人不是我们的邻国,而是饥饿、贫穷、无知、迷信和偏见”和中国《淮南子》中的“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表达了各国应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共渡难关这一愿望。这种表述一方面有助于凝聚各国人民对当前局势的认识,营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又非常巧妙地团结了各界人士,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听众的情感和态度。

3.逻辑诉求

人是理性的动物,仅仅靠情感诉求无法真正打动人心。因此习近平也通过诉诸事实与逻辑等理性的方式,引导大家正视目前世界所遇到的经济困难,同时也要勇于承担责任,满怀希望。诉诸事实既包括历史事实也包括未来预测。“经过38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通过融入世界市场,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这一过程中即使遇到问题,中国领导人也从未改变对外开放的决策,这些都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习近平也指出,1950年至2016年间,中国提供对外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对外援助项目5000多个,为发展中国家培训26万多名人员;累计吸引外资逾1.7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1.2万亿美元;2008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他用这些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

习近平也提出了关于未来的具体计划:“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更充足资本、更丰富产品、更宝贵合作契机。”他使听众进一步相信,中国的发展仍将为各国工商界提供机遇,进一步为全球经济注入信心,即使中国面对特朗普执政和英国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对。

除了建构性证据外,习近平也使用了反驳性证据。他在驳斥有些人提出的“世界上的问题是由全球化造成的”这一观点时,明确指出:“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他以近年来世界所面临的中东难民问题及世界金融危机这两大问题为例,说明前者是由战乱、冲突、地区动荡造成的,而后者则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这两大问题都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同时,他将世界经济比喻为大海,将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比喻为试图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有力地反驳了试图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人员流的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

使用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也是习近平实现逻辑诉求的重要手段。例如,“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是推理的大前提,“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是小前提,听众在习近平的生动比喻下,自然得出推论: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不能真正促进经济发展;顺应全球化历史潮流,合作应对挑战,才能促进共同发展。

在表达坚持贸易自由、反对保护主义这一诉求时,习近平说:“不能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我们要下大气力发展全球互联互通……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用“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这一比喻做大前提,“遇到风浪”喻当下经济全球化遇到的困境,“退回港湾”喻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自然得出“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在场听众对于这句话给出了此次演讲中最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习近平给出了“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这一大家都认同的大前提,并把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三大经济困境作为小前提,听众从中自然能顺应演讲者的结论:要想使世界经济走出困境,世界各国应携手应对。

(二)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指将觅取到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有序布置。除了开场白和结尾以外,习近平此次演讲的主体部分逐次包括:经济全球化是正确方向、世界经济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如何发展出今天的成果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开场白习近平首先赞扬了东道主“美丽的达沃斯”,评价世界经济论坛“是观察世界经济的重要窗口”,赞扬参会人员与听众“从四面八方会聚这里,各种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接着比喻会议是“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很高的产出”,并巧妙的用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的名字为这种现象命名“施瓦布经济学”。短短数语,习近平同时高度评价了主办方、参会人员、世界经济论坛及其创始人,赢来了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他接着借用中国拜年传统“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含义“向世界拜年”,演讲一开场就与听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在主体第一部分,习近平引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展开对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现状的讨论。他首先将世界面临的经济困难摆上台面,坦率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及“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接着提出其主要观点:“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最后以中国经验为例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带来挑战的同时也饱含机遇。

第二部分开始讨论世界所面临的经济困境根源及如何应对。习近平指出,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和全球发展失衡是当前经济问题的根源。他建议各国应该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以协同联动促进合作共赢;打造公正合理、平衡互惠的治理与发展模式。这一部分的所有论述都照应了要“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合作应对挑战,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主体第三部分进入中国经济问题的探讨。习近平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并以数据说明中国为世界经济做出的贡献,阐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并明确表示“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他坦言中国经济目前面临一定的困难和下行压力,但同时自信地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努力解决,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他通过介绍中国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思路与策略,让世界对中国经济增加信心。他多次表明:“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习近平最后提及“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它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并以“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来鼓励各国参与其中。

在演讲的最后,习近平用四个短排比句,鼓舞听众面对当前经济困难的信心:“遇到了困难,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不要放弃信心,不要逃避责任,而是要一起来战胜困难。”其中,“不要指责他人”“不要逃避责任”,意在回应国际上一些大国将本国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全球化甚至他国的现象,表明这不是解决困难的正确方式,并再次倡导世界各国人民“要一起来战胜困难”。

(三)文体风格

文体风格是把上面觅取并配置好的材料加以艺术表达,通过特定的语言文字,可以增进演说的说服效果。文体风格包括遣词造句及各种修辞手段。习近平的演讲用词清晰,他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改革发展历程和具体数字为例,阐明了全球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观点,也表达了中国愿意承担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演讲风格恰当,主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强调全球化的好处,在反驳贸易保护主义及逆全球化的观点时,也没有像有些欧美领导人那样粗暴无礼地指责他国,而只是指出中东难民问题、金融危机等世界性问题的根源不在全球化,而在于战争和金融监管缺失,并没有直接批评在中东发动战争和因监管缺失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具体西方国家,这也符合中国人含蓄、给对方面子的风格。此外,习近平演讲中用到的频率最高、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修辞手段是比喻和引用。

1.比喻

在谈到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时,习近平说道:“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 用“阿里巴巴山洞” 和“潘多拉盒子” 比喻经济全球化,分别反映出全球化追随者和反全球化者的心理。习近平用“双刃剑”来比喻经济全球化,在强调经济全球化必然性的同时并不回避其负面影响,引导听众理性客观地对待全球化,主动适应并积极引导好全球化。

在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现状时,习近平提到:“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将全球经济比喻为“蛋糕”,直观地呈现了全球化的格局和矛盾,形象地解释了当下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引导听众思考蛋糕变小的原因、教训,以期找出把蛋糕进一步做大、做好的方案。

习近平将世界经济比喻为“大海”,用大海中的“风浪”“漩涡”比喻全球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用“呛过水”这种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全球化中遇到的挫折,用“学会了游泳”比喻学会了在全球化中发展经济。在叙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对全球化有疑虑,但还是迈出了探索的脚步时说:“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他形象地将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比喻为“到大海中去游泳”,用这种生动比喻使听众更容易理解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困难和坚持。

习近平在反对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时说:“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用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来比喻贸易保护主义,用“不能让大海退回到湖泊”的常识性比喻说服听众不能让全球化退回到贸易保护。习近平还将贸易保护主义比喻为“把自己关进黑屋子”,认为这是一种“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的行为,是不符合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

此外,习主席演讲中用到了很多贴近普通民众生活的比喻,例如“中国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人民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不会犯“红眼病”;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将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免费午餐”“红眼病”“牛鼻子” 这些来自民间习语的比喻,使得讲话更加接地气,更加有利于提升演讲的说服效果,也更有表现力。

2.引用

习近平在演讲一开场,引用了听众熟悉的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来描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并进一步提出“世界到底怎么了”这一主旨问题。

习近平阐述对世界经济的看法时,反对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部归咎于全球化。对于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观点,习近平引用中国汉代诗句“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予以回应,揭示了甘与苦、好与坏的哲学辩证关系,与前面提到的“双刃剑”比喻异曲同工,坦诚指出全球化并不完美,全球化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习近平倡导听众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全球化,积极解决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它更好地惠及各国人民。

习近平在提出针对全球化三大矛盾的解决方案、倡导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时,引用了中国谚语“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等特点。对于目前世界经济遇到的问题而言,“大智治制” 是应对全球化困难的正确思路,强调各国要坚持多边协作,维护全球贸易体系的权威性;要遵守规则、承担责任,不能仅仅以自己的利益和意愿行事。习近平在倡导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时,引用了《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借以提出发展要平衡、机会要均等、成果要共享的观点。习近平最后引用《淮南子》:“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用“积力”“众智”来强调世界各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应对全球经济困境的重要性。

(四)评估演讲效果

习近平演讲结束后,现场响起长久的掌声,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上前同他握手,祝贺其演讲取得成功。施瓦布说:“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非常重要的演讲,为我们带来了阳光。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和压力。听了习主席的演讲,使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梦和中国梦可以联系起来。”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理查德·奎斯特(Richard Quest)非常认可习主席有关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演讲,并赞扬他独创性地引用狄更斯、杜楠及中国谚语来表明对全球化的坚定信念。彭博新闻社报道了瑞士信贷管理机构EMEA首席信息官迈克尔·奥沙利文(Michael O′Sullivan)将该演讲称赞为“今年世界经济论坛最具影响力的活动。”福克斯新闻用“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使用了很多谚语和多彩的转折”来评价该演讲,认为习近平坚定捍卫全球化,与特朗普的保护主义形成鲜明对比。英国广播公司在报道中提到:“习近平在会议中传达了中国想要一个公平贸易和全球化的世界的希望,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鼓励”。英美主流媒体普遍认为,此次演讲体现出习近平对全球化的坚持和对世界经济负责的态度,肯定了此次演讲对于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凤凰财经采访了现场的听众。德国Senvion公司首席执行官盖斯纳(Geissinger)认为习近平的演讲富有远见,是关于未来、全球化和开放世界的最新表达。毕马威中国区主席陶匡淳(Honson To)说:“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在此之际,习主席的讲话及时回应了世界的关切,为世界树立了有勇气的领导人形象,主席先生在世界舞台展示的负责任领导人形象让我深受感动。”中国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认为,习主席在发言中着重讲全球化,就是针对现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欧亚集团主席伊恩·布莱默发推特说:“当中国承担起自由贸易领导地位的时候,我们知道西方资本主义确实产生了问题。”这些商界领袖认为,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此次演讲对于指明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构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推动经济全球化再平衡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除了演讲之外更需实干。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中国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议传递出中国愿与各国合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信号,这是对习近平达沃斯开幕式演讲倡导的落实和推动,进一步增强了习近平演讲的说服效果。

习近平2017年达沃斯演讲一年之后,2018年1月举行的达沃斯论坛将“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定为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主题,与习近平在去年的演讲中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高度吻合,表明习近平的演讲及理念在世界上赢得了共鸣,充分展现出习近平演讲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其理念与主张对当今世界的引领作用。

注释:

①《习近平主席达沃斯演讲一周年的世界回响》,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1/26/c_1122323867.htm,2018年1月26日。

②Carl R.Burgchardt.PurposesofRhetoricalCriticism.In Carl R.Burgchardt(ed.),ReadingsinRhetoricalCriticism(2ndEd.).State College,PA:Strata Publishing.2000.pp.1-2.

④⑧Aristotle.The“Art”ofRhetoric.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p.15,p.169.

⑦龚文祥:《说服学的源起和发展趋向——从亚里士多德的“信誉证明(Ethos)”“情感证明(Pathos)”“逻辑证明(Logos)”三手段谈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⑩Steven B.Hunt.AnEssayonPublishingStandardsforRhetoricalCriticism.Communication Studies,vol.54,no.3,2003.p.379.

(作者徐开彬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潇雨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演讲者听众全球化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全球化陷阱
会计时的话筒
阅读自然的艺术
表达心情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