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机会留给孩子
——浅谈如何应对“老师,我不会画帽子”

2018-02-09 04:48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早期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范画表象帽子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肖 芸

绘画活动中,一位幼儿扑闪着亮亮的大眼睛对教师说:“老师,我不会画帽子。”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向教师抛了一道难题。若被幼儿询问的教师,心中所想的是“我不教,孩子就无法学会,所以我必须要教他画帽子”,那么他可能会直接提供范画,让幼儿照着范例来画,或是把着幼儿的手画出帽子。幼儿园里采用此类做法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样做是教师职责所在。但这恰恰反映了片面、错误的儿童观和教师观,以及“教师本位”的教育观。

若教师像这样将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幼儿,是“替代”幼儿解决问题,而不是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看似善意的“替代”,实则意味着“剥夺”,剥夺的是幼儿自己思考和探索以及自我成长的机会。眼前这一“学会画帽子”的目的,看似是很快达到了,但从长远来看,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实在是得不偿失。

所以,即便教师一时想不到适宜的应对措施,提供范画和直接把着幼儿的手画都是不可取的。与其“吃力不讨好”,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将问题再抛回去,反问幼儿:“是真的不会画吗?仔细想一想呢?”这样,不仅能为幼儿留出充分思考的空间,也能了解幼儿心中是否真的没有帽子这一事物的表象,抑或是幼儿心中已有表象,只是没有勇气落笔。

面对心中确实尚无帽子表象的幼儿,教师可以提供实物,让其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写生。这样画出来的帽子,才是幼儿自己眼中的帽子。也许画得并不精美,甚至都不工整,但谁也无法否定他们在仔细观察、悉心创作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摸索与尝试。这些能力和品质,远远比学会画一顶规规矩矩的帽子重要得多。

如果幼儿支支吾吾,欲言又止,那么他的心中也许已经有了帽子的表象,只是这一表象不够清晰,还不足以转化为符号或图案。幼儿无法清楚地表述这样复杂的情况,只好告诉教师:“我不会画帽子。”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敦促他们去回忆和思考帽子的形象:“你见过帽子吗?”“再仔细想一想,帽子是什么样的呀?”通过使用语言对帽子进行描述,模糊的形象在脑海中渐渐清晰,幼儿便能够画出原本以为自己不会画的帽子了。如果幼儿在此过程中仍有困难的话,教师可以用手指在空中、画纸上、桌面上比画出帽子的形象,为幼儿提供瞬间表象。也可以适当提供照片、范画等帽子的符号表象,以供临摹。值得注意的是,可能会有因为害怕被认为有“教”的倾向,害怕被“批判”,而不敢示范,以至于谈“示范”色变的情况出现。实则不必如此,适时的、高质量的示范,可以是幼儿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幼儿可能达到的成就。它决定了幼儿的“眼界”,关系到幼儿对自己的要求和学习规划。只有对“高标准”有所了解的幼儿,才可能有良好的审美素养,才可能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创造“美”的双手,这也是许多艺术活动都要从欣赏开始的原因。

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就是幼儿心中已有表象,也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述出来,但就是迟迟不肯下笔。这时候,幼儿需要的不是更多经验,也不是绘画技巧,他们需要的也许只是一点点的勇气。如果教师能对他们说两句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其实你画得很不错!”或者拍拍他们的背,摸摸他们的头,他们就能跨出那勇敢的一步,获得“高峰体验”。教师与幼儿实际上是一种“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关系,既要保证幼儿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力量,又要保证幼儿始终是自己绘画活动的主导者,不能让教师成为活动的控制者。

除此以外,引导幼儿向同伴求助,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幼儿之间的发展水平虽有差异,若教师能够对这种差异加以利用,对实施帮助和获得帮助的幼儿来说,发展的差异就成了发展的契机。

总之,教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站点指导、因需指导、有效指导。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巡回指导,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确定幼儿的真实状况,不直接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都留给孩子。

猜你喜欢
范画表象帽子
表与里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如何巧妙运用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范画指导教学
卷 首
合理运用的适时而止和适可而止
透过表象看公式
美术课堂中范画教学浅探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
用范画引领儿童走进审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