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程导学实践研究助力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有效开展*

2018-02-09 11:27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20期
关键词:学程导学研讨

随着近些年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生大量流向城区学校,同时农村的骨干教师、年轻教师也大量流向了城区学校。这为本来就举步维艰的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带来了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一是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学工作量大,开展校本教研缺乏激情和缺少时间,校本教研难以正常开展。二是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没有教师间的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锋,校本教研缺乏实效流于形式。三是由于教师专业层次低、同科教师少、省市区及骨干教师更少,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不强,校本教研缺乏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以上这些现实问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近两年,我校借助省级立项课题《以学为主的学程导学模式实践研究》把课堂教学改革、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有机整合在一起,初步架构了一种更加有效适应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校本教研模式。一是将培训学习主题化,促进教师成为“有效的学习者”;二是将课例研讨系列化,促进教师成为“有效的实践者”;三是将课题研究草根化,促进教师成为“有效的研究者”。这些做法虽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中,但对提升校本教研有效性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

一、学习培训主题化 促进教师成为“有效的学习者”

学习培训是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以校为本的学习培训目标应该主要是提高教师的“学习力”,促进其有效构建新理论和学习新方法。为此,我们本着“系统规划、全员参与、分层要求”的思路,具体做到了“三个改变”,以此促进教师成为“有效的学习者”。

1.校本培训改“零打碎敲”为“系统学习”

我校一直坚持间周组织1次业务学习培训的传统,但学习内容的选择有随意性倾向,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针对这一现状,我校开始实施围绕学年研究主题系统安排理论学习策略。即对学习培训内容和方式围绕“主题”进行了系统规划,做到主题突出、针对教研、内容具体而又系列化。2017年,我校就围绕《以学为主的学程导学模式实践研究》研究课题系统规划安排了以“学程”思想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念为主题的系列培训学习,达到了学用一致、学用结合的目的。

2.业务学习改“随意自由”为“主题学习”

学校虽然一直安排教师进行业务自学,做了计划、安排了内容、提出要求,但实践中大多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其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们今年适时提出了个人自学“主题化”要求,要求教师按照学校每学期或每学年拟定的主题进行重点学习,对某一主题方面的知识和问题进行系统建构。如本学年,我校结合以学为主的“学程导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要求教师个人自学就以“学程”思想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为主要学习内容,并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有效提高了教师自主学习的质量和品位。

3.二级培训改“贩买贩卖”为“实践引领”

在校本培训中,很多学校都经常组织二级培训,即由外出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的教师作为培训者在校内再培训教师。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外出培训教师回校后往往把专家教授的讲座内容仅仅是“转嫁”给教师们,有时还是提纲挈领、断章取义式的,让教师感到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现在要求外出培训教师回校后要在领悟专家学术精神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和当前正在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解读和实践引领,大大增强了二级培训的实效,有效促进了教师新理念、新方法的建构,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

二、课例研讨系列化 促进教师成为“有效的实践者”

在学程导学模式实践研究中我们倡导和坚持“下到游泳池里学习游泳”的实践理念,让教师明白“真正的课改是发生在课堂上的”。可以说通过抓课堂教学研究,提高全体教师实践课改的能力,是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一个抓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打造“以学为主”的高效课堂、提升课堂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为目标,把“学程”研究作为课例研究的中心任务,在校本教研实践中大力实施了系列化的课例研讨行动研究,将课堂观察与诊断的方法运用于听课、评课和教学反思中,在课例中研究“学程导学”的实施策略,并加以实践。

1.鼓励开展常态课研讨活动

笔者一直倡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常态课”交流研讨活动,要求学校领导带头,全体学科教师参,与深入课堂,开展听常态课、评常态课和常态性听课、常态性评课活动。“常态课”研讨改变了以往随堂听课督促监控功能,强化了交流研讨功能。学校要求所有教师每周最少听一节常态课、评一节常态课,实施“田野”式研讨,学校领导和学科骨干带头人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例诊断,获得第一手资料,为教学管理、校本教研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促进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规范化。

2.全面铺开研讨课研究活动

学校在每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中都会安排以学科组为单位的研讨课活动。研讨课“课”是引子、重在研讨,所以在安排上必须要有目标性和导向性。例如,我们先后开展了课题《以学为主的学程导学模式实践研究》背景下的以落实“学程”思想为核心的数学课堂“有效设疑”研讨课、语文“写字教学”研讨课、语文“诗歌教学”研讨课等。在“研讨课”研修活动中,我们以“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系列活动为载体,从课例中提高教师落实“学程”、了解学生,研究学法的实践任务,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同时又搭建了培养青年教师和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的有效平台,促进全体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研讨课活动先由执教者根据安排研讨主题,进行备课、上课和说课反思,再集中由学科组成员针对要实践的理论、方法或要研究的问题开展主题式研讨,最后由中心发言人对上课和研讨情况进行深度总结,分别指明执教者和听课者的努力方向,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

3.重点打造示范课研究活动

一改以往随意安排、人均承当示范课的做法,每学期按照教研主题安排学校的学科骨干和聘请校外骨干承担。学校根据教研主题要提前拟出示范课活动的方案,确定好中心发言人、上课人以及上课内容和时间。每一次示范课,学校都要提前1周安排上课人备课,写好说课材料、备好详案,同时也要通知中心发言人(一般有学科骨干担任)和学课组成员提前“学课”(学习同一节课),写好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上课前,由教导处组织学科组全体成员围绕执教人的教学详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再组织上课、听课和研课。我校青年教师张文静自“学程导学”模式研究以来业务上进步很快,在区、市青年教师评优课中连续获奖。为此,笔者就多次深入其课堂,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其教学的核心亮点: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和注重学习落实,学生学得扎实灵活高效。之后,就有目的地安排了教师张文静的示范课,对其教学优势的示范效果进行放大推广,让示范课真正起到示范效应。

4.精心组织比赛课研讨活动

对于各级的优质课等赛课评选活动,我校因规模小、人数少、年龄大,参加赛课人选可谓捉襟见肘,教师参赛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对于我们农村小规模学校可能有一定的普遍性。面对如此窘迫的现实,我们逐步转变观念和策略。一是改变赛课“盯着获奖”的功利思想,把赛课作为校本教研的资源和契机。二是改变赛课主要为战胜对手的价值取向,把赛课作为磨炼自我、超越自我的行动研究方式。由此,我校把赛课工作重心下移到校本研修的层面。在2017年的全区初中和小学教师优质课赛课活动中,我校加大了赛课校本研究的工作力度,组织学科组全员参与,丰富内涵,夯实过程。从教师个人备课,学科组骨干辅导备课,协助制作课件,再到试课研讨,组织得一丝不苟、井井有条。表面看是众人磨一课,大家为一人,很多时候的赛课结果也并不如人意。但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上出有一定思想和个性特色、比以往要好要优的课,更是要以此为依托打造和谐、合作、共赢的教师团队,达到锻炼上课教师和带动全体学科组教师共同提升的目的。2017年我校参加区级优质课初中组、小学组,各派3人参赛,其中中小学各2人获奖。这样的成绩无疑为学校教师增添了专业自信,也为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动力、活力。

三、课题研究草根化 促进教师成为“有效的研究者”

校本教研应该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但校本教研又不能等同于课堂教学研究,应该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深度。做课题研究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研究形式。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实践了基于校本教研的课题研究,提炼、设计了“发现问题→设计主题→行动研究(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等)→总结提升→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基本流程,为深层次解决校本教学问题和解决校本教研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校积极鼓励老师和学科组开展课题研究。课题“以学为主的学程导学模式实践研究”主要就是为了改变我校“以教为主、以教代学”的低效课堂教学现状,围绕“学程”思想,构建以学为主的“学程导学”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综合当前学校的各项主要任务和优势资源,我们努力构建起了将课题研究贯穿于校本研究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教育规律的能力,进而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1.“大题细做”:抓住关键问题小角度切入进行校本研究

课题“以学为主的学程导学模式实践研究”,我们研究思路就是:宏观规划,抓住关键,小角度切入,关键点突破。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出台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措施,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大题细做”。例如,我们课题组指导各学科从课题研究出发,针对学科实际,分层拟定子课题。围绕总课题学校5个学科组拟定了中小学语文“学程导学”模式实践研究、中小学数学“学程导学”模式实践研究、中小学英语“学程导学”模式实践研究、中小学科学“学程导学”模式实践研究(初中物理、化学和小学科学)、中小学政史“学程导学”模式实践研究5个学科课题。这样的子课题的拟定,以学校总课题为主干,细化形成了树状系列,有利于研究工作的高效协调推进,利于形成我校课题研究的特色。

2.“小题大做”:整合关联问题 整体性推进开展校本教研

为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大力倡导和组织教师进行个人微课题研究,大部分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设计个人微课题,进行行动研究。在对个人微课题研究指导检查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的微课题很有现实意义且好些微课题很有关联性,但是就是缺乏系统性和研究动力。于是我们就组织力量对主题较接近的个人微课题进行整合,将有相同或相近研究问题的个人微课题整合为学科课题进行研究,并争取申请立项。如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中小学生写字教学研究》《数学教学中有效质疑研究》等,就是把教师的微课题做成了解决学科教学问题的学科课题。通过精心整合打造,把小课题做出成效是我校课题研究的又一特色。

四、结语

如上做法,既发挥校本教研“草根化”行动研究的特色,又发挥了课题研究目标明确集中有深度的优势,同时也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找到了有效的载体,在实践“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模式中,促进教师成为“有效的研究者”。

猜你喜欢
学程导学研讨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普通高中个性化学程和学分管理研究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案例研讨课的困境及未来走向
学材再建构,从教程走向学程
实践“三学”要求提高应用能力
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方法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