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使用“研学旅行”的概念。2016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确认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并提出来研学旅行应坚持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和公益性等原则。2017年1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详细规定了研学旅行的安全性问题;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被列为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的名单通知。同时,上海、重庆、江苏、四川和广东等省份也都出台支持和指导研学旅行开展的专项政策。由此可见,从教育部到各省教育部门,都已经认识到研学旅行对于学生综合活动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都非常重视关于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各地方的研学旅行活动,已经迅速地开展起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等待被动灌输的过程,而是主动寻求知识和建构认知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和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家长或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手段和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在学习方法和教学设计方面,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是指导和辅助作用。
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我国教育界也做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毛齐明于2016年1月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学习模型》中提出,学习过程模型包括新观念的引入、内化、转化、外化和习俗化等阶段[1]。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王竹立教授于2011年在《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中提出了新建构主义的概念,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资源,同时,也为教师的指导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新建构主义提出的核心要素包括:情境、搜索、选择、写作、交流、创新、意义建构[2]。对于教师而言,在学习指导方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会如何搜索、选择、思考、交流和写作的指导。
由于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地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已经在积极开展。然而现行的研学旅行开展方式,在学生教育和研学课程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活动,较多是与春游和秋游等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虽然所选择景点也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历史文化古迹,但对于学生而言,基本是以游玩的心态和目的参与研学活动的。在研学活动之前,缺乏对研学项目的了解,研学目的不明确;在研学过程中,缺乏专业教师指导,未能合理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研学活动;在研学活动之后,缺乏合理的效果反馈机制,无法保证预期的研学效果。
因为研学旅行活动需要走出校园,所以大多数学校的选择都是与旅行公司或培训公司合作,选择旅行线路和培训基地,然后由旅行公司委派导游或教练负责研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学校教师的作用定位,则主要以带队教师的身份出现,负责学生的安全管理以及代表学生与导游进行工作协商,配合导游完成研学活动的组织。因为旅行公司并非教育机构,不具备课程安排和研学教育的能力,所以,也导致了研学活动更加注重的是旅行而非研学,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体现。
研学旅行活动的核心,应该是研学课程的设计和开展,旅行仅仅只是课程开展的形式与载体。而对于学生研学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主要应该依托于研学课程。而目前研学活动的实施主体是旅行公司和研学基地,普遍缺乏研学课程,学校也很少会为某次研学旅行项目而专门设计和开发课程。因此就造成了研学课程缺乏的局面,无法实现研学旅行的课程化。
因为研学课程的缺乏,在研学旅行的组织过程中,无法确定具体学习目标,因此指导教师无法实施有目标的指导,而学生也无法做充足的学习准备。在研学活动结束之后,对于学生的研学效果,也无法开展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基本只是让学生书写一篇关于研学的心得体会,而无法实施有标准的评价,缺乏合理有效的效果反馈机制。
研学旅行的重点应放在研学的过程上,旅行仅仅只是一种手段和活动载体。朱洪秋于2017年12月在《“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中提出,研学旅行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以及课程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4个阶段[3],为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模型。参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教学设计原则,并结合相关的研究基础,研学旅行工作的组织和开展,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强调学生进行研学的自主性,教师指导为辅助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研学,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组建学习团队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学习研学项目背景知识,主动查阅学习资料并做出选择,主动选择研学课程,主动参与研学团队交流、协作环节,主动完成研学写作和反馈环节,让学生的研学经历成为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形成知识建构。
作为指导教师,在组织研学旅行过程中应采取支架式教学指导方法。告知学生研学活动的目的、意义和组织形式,介绍研学项目的基本情况,并告知将会学习到知识的基本定义和知识框架。采取支架式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明确研学方向,并在研学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协助学生完成研学目标。
在研学课程和研学流程设计中,一定要设计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团队协作的环节,让学生在相互沟通想法和协作完成研学目标的过程中共享研学信息资源,达成意见共识,促成隐性知识的挖掘,激发“顿悟”的实现。
设计合理的研学反馈机制和方式,采用写作的方式让学生研学的思维清晰化、系统化,同时促成学生隐性知识的显化,使研学过程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形成系统性联系,实现意义建构。
研学旅行工作的组织主体主要包括学校、研学公司、研学基地等单位。针对各单位的建议如下。
(1)研学活动规划
学校应做好研学旅行系统性规划,安排专业的职能部门和指导教师负责统筹学校的研学旅行工作。在选择合作单位时,在研学课程化方面要提出重点要求,同时落实好学生的安全、行程等各方面的管理。
(2)研学活动准备
在研学活动开展之前,指导教师应学习和掌握研学课程情况,并指导学生搜索学习研学基地和研学项目的背景资料,以探究性问题的方式向学生布置研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标,参与研学活动。
(3)研学活动开展
指导教师针对所布置的探究性问题向学生提供研学指导,并组织学生开展会话交流和团队协作的学习环节。同时组织以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对学生实施信息调查和收集,了解并掌握学生的研学情况。
(4)研学活动反馈
研学活动结束之后,指导学生开展写作,以探究性问题为支架,针对研学培养目标进行写作,使隐性知识外化,促成学生对研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1)研学旅行公司应具备教育属性
研学旅行公司应有别于一般的旅游公司,因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所以在业务层面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属性。应完善自身的教育职能,提升员工的教育能力,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开展研学指导工作,辅助学生完成研学任务,同时保证安全有效地完成研学旅行组织工作。
(2)研学基地应建设研学课程体系化
研学旅行基地在建设研学体验项目时,应该更加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基于项目内容,开发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展实施不同的课程学习。研学基地可与教育类科研机构合作,为其项目内容定制开发课程,实现研学课程体系化建设。同时,研学基地应与学校开展长期合作,并接受地方教育部门的监管,接受教育部门定期标准化的指标考查,以保障研学基地的安全性和教育性。
研学旅行活动属于中小学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应注重探究性研学活动的开展,建设课程化的研学体系。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学活动的开展,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立研学目标,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展会话交流和团队协作,并以写作的形式促成隐性知识外化和研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作为研学旅行公司和研学基地,应提升教育属性和教学意识,建立完善的研学课程体系,实现研学课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