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述钦
(福建省立医院金山南院,福建福州350000)
心肺复苏作为一种医学抢救方法,当患者出现呼吸停止及心脏骤停时,应采用心外按摩及人工呼吸等方式来实现对患者进行急救。该项抢救方式考虑到了呼吸及血液循环对心脏的重要性,当发现患者的心搏出现骤停,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复苏,避免对患者其他器官组织造成较大的损害。近年来,医疗技术发展迅速,体外循环被广泛应用于心肺复苏中,辅助心脏手术,确保了心脏手术的安全性,在治疗及抢救危重病人中治疗效果显著。本文将156例于2017年2月份至2018年3月份在本院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文共选取于2017年2月份至2018年3月份在本院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共156例,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71例,年龄为2~86岁,平均年龄为(55.6±3.5)岁。心跳停止原因:脑血管疾病56例,呼吸系统疾病48例,猝死36例,中毒16例。采用回归性分析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抢救失败率。
给予来院接受心肺复苏治疗的1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2010美国心脏歇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要求,对患者的呼吸、意识、心跳等临床指标进行观察,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心脏骤停的具体时间,以便能够及时为患者进行心肺。心肺复苏在实施时,使用到的用具主要包括开放气道、心脏胸外按压、简易呼吸器、气囊面罩、电除颤、OTWO呼吸器辅助呼吸、胺碘酮及肾上腺素等药物、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1]。为了提升胸外按压的质量,需要将胸外按压的次数控制在每分钟100次的频率,将按压的幅度控制在5cm,在按压时,应避免出现按压中断情况,以提升胸廓的回弹效果,避免患者在心肺复苏时出现过度通气情况。为了实现对患者心肺功能的保护,应给予患者急诊体外循环护理方法,实现了对患者心肺功能的保护,防止患者早期脑血流出现过分增加情况,避免白细胞及血管内皮肿胀释放出大量的细胞损伤介质,提升了细胞内的自由基及钙离子浓度,对改善患者的微循环,促进患者血液稀释,调节患者的血液温度作用显著,防止患者出现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及复苏后脑病的产生[2]。急诊体外循环方法与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联合使用,能促使更高的心脏输出。能够有效控制住患者血液的压力、成分、流量及温度,血液控制的时间需维持在3-7天,当患者的心搏在停止12-20min时,需要将脑的存活期控制在3-4d。将急诊体外循环应用到心肺复苏中,有助于加快患者的脑恢复,对提升患者的心肺复苏效果作用显著。
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例数、抢救成功率,及抢救失败例数及抢救失败率。
研究得出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统计处理,以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以 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6例心肺复苏患者中,成功抢救154例,成功率为98.72%,高于抢救失败率1.28%。
急诊体外循环最初应用到心肺复苏临床上开始于国外,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存活率显著提升。体外循环的应用,会导致极低温现象的出现,在治疗停止的1h内实现了对患者脑功能的保护。通过对患者进行低温治疗,会使患者在无血流状态下停留20min,当深度低温处于<25℃时,会引发患者出现收缩无力及室颤等情况,使用急诊体外循环方法,能够在长时间内实现对患者的闹保护,尤其是对于一些低温患者,相对于复温方法,能够成功帮助患者快速回升体温,帮助患者康复出院,急诊体外循环方法的作用更为显著[3]。急诊体外循环方法在心肺复苏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其适用的范围主要包括心脏切开术后的原发性心肌功能不全、术后心衰、紧急心肺复苏及移植搭桥等中。对于一些出现心搏骤停且急需手术的患者,在给予患者心肺复苏的同时,要求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免错失患者最佳的抢救时机。
在心肺复苏中应用急诊体外循环方法,有助于提升濒死病人的存活率。相关的医学研究人员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将贮血器、热交换器、人工心肺等相关装备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套人工心肺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要想提升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通常需要将该种方法应用到年龄>60岁以上的患者中,心搏骤停的原因为内因性疾病,血流时间<6min,经二级抢救治疗20min后,患者的心跳仍未恢复正常者。在心肺复苏中应用急诊体外循环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是快,应明确心脏骤停的原因,及时有效做好一系列的治疗工作,对患者进行插管,并做好行胸工作,准备好体外循环装置。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肺复苏中应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在静脉输液及体外循环预充时,不可使用含糖的液体[4]。是由于当患者出现心搏骤停后,会促使患者的血糖升高,引发患者产生严重的脑缺血,增加了患者脑部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急诊体外循环在开始后,应给予患者10mg/kg的山莨菪碱。从应用结果中可以看出,山莨菪碱产生了严重的抗氧自由基损伤,减缓了细胞内钙离子的超载现象,对促进ATP含量的快速恢复作用显著,避免脑缺血-再灌流后引发神经元发生死亡,促进了脑复苏成活率的显著提升[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心肺复苏中应用急诊体外循环方法,更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当患者出现心搏骤停与失血性休克时,对于一些失血现象,应采用心内血液回收系统将其收回后再回输。对急诊体外循环的停机时机有着较高的要求,停机时间控制在缺血的S-T段基本恢复后。急诊体外循环应用后,做好了综合的处置工作,增加患者甲基强的松龙及地塞米松的使用量。对于一些体温高的患者,使用头部冰帽或人工冬眠等方法来进行降温,在急诊体外循环术中及术后将患者鼻咽部的温度控制在34℃。对患者及时合理用药,为患者脑保护提供了合理的药物,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脏器并发症发生概率,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抢救成功率较高,进一步的说明了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肺复苏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确保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提升了疾病抢救效果,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急诊体外循环方法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由于技术相对较为落后,无法快速的引入进来。在心肺复苏中应用急诊体外循环方法具有可行性,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提升,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支持,确保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