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的影响

2018-12-21 08:04杨月玲戴浦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8年18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心肺心脏

陈 琼 杨月玲 戴浦娟

(漳州市医院,福建漳州363000)

心肺复苏是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时实施的一种急救措施,但因引发心脏骤停的因素较为复杂,且病情伴有多变性,大部分患者得以挽救生命,但在治疗中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进而提高致残率、致死率[1]。部分研究认为,在心肺复苏救治中加强护理干预,对心肌功能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并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2]。本文为了研究心脏骤停患者在实施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干预后的康复情况,选取81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获得结果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心肺复苏治疗的81例心脏骤停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40例,男 17例,女 23例,年龄 22~76岁,平均年龄(54.8±12.4)岁。其中心力衰竭15例,心肌梗死20例,器质性心脏病5例。观察组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5.6±11.7)岁;其中心力衰竭14例,心肌梗死23例,器质性心脏病4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 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急诊护理干预,即(1)环境护理:患者进入抢救室后及时调整室内温度,定时进行空气交换,保证抢救环境更加舒适、安静,避免基本不良因素对患者造成刺激,影响治疗效果。(2)心电监护护理:接受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均是危重病人,在抢救成功后需医护人员在患者身边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指数的变化,对其病情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因此,需加强心电监护的观察护理工作,增加巡视频率,如心电监护出现传导阻滞、室性早博等异常心电图状况,则应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3)脑部复苏护理:护理人员可在患者颈部、额头等部位用湿毛巾贴敷,或者使用亚低温方法(如冰帽)进行治疗,将室温调至18℃~20℃,促使脑氧代谢能力减弱,进而避免脑组织再灌注损伤加重。(4)气道护理:做好气道管理工作,保证氧气湿化,始终保持气道处于湿润状态,对于有气管插管辅助呼吸的患者,要加强气道的湿化,关注呼吸机湿化罐的蒸馏水,避免干烧,同时关注呼吸管道积水瓶,及时倾倒,避免反流至气道,在进行气道护理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5)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心理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应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导。首选向患者介绍关于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充分正视自己的疾病,并告知治疗手段及护理方法,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情况,增加患者对医护的信任感,其次,举出成功救治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同时,及时做好家属的沟通解释工作,当患者情绪消极、负面化时,关心照护好患者,做好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

1.3 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彻底消失,未出现并发症情况,心理、精神均恢复正常状态;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出现并发症但程度较轻,均自行缓解,心理、精神均恢复正常状态;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更加严重[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n(%)]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s)进行 t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效果

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康复指标

两组患者各项康复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2 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发生反应迟钝,2例出现抽搐,3例出现胸部不适,4例患者出现心房颤动,3例患者出现记忆减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15/40);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反应迟钝,1例出现抽搐,2例出现胸部不适,1例出现心房颤动,1例出现记忆减退,并发症发生率为14.6%(6/41),对比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指标比较(±s)

?

3 讨论

心脏骤停可因多种原发疾病引发,属于急诊危重症中的一种。若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则需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地救治,若救治不及时或救治方法措施不当则会导致机体内脏、四肢等组织器官发生损伤,病情较为严重患者则会引发脑细胞缺氧坏死,造成不可逆损伤,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威胁。近些年来,急诊救治技术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心脏骤停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术治疗后,其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

急诊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之外实施的一系列护理措施,该种干预措施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不断巩固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技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熟练应用心电监护系统,提升自身的急救护理技术水平,针对突发异常情况可实施及时、有效、规范的救治工作,稳定生命体征,改善患者心肺复苏的预后效果。本研究中对41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干预,在救治心脏骤停患者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分秒必争全力配合医师展开救治工作,在救治成功后为患者提供优质、舒适的护理服务,保证其心理、生理状况恢复正常,利于疾病的快速康复。本文认为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护理措施可从生理、心理、环境等方面实施干预,在心电监护、心肺复苏技术等应用中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范实施护理,对成功抢救患者意义重大。此外,大部分患者会伴有濒死感,容易引发担心、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通过实施心理干预,减轻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积极性,保证抢救成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90.2%显著高于对照组72.5%,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根据吴洁等[4]报道,心脏骤停患者经常规护理后的总有效率为72.7%,护理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90.9%,与本次研究结果接近,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该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进一步证实了应用急诊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在本研究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呼吸机治疗时间、术后动脉压、ICU住院时间、心率等康复指标均更加显著,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6%低于对照组37.5%,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曹慧等[5]研究报道数据,采用以上两种护理方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5.4%~27.0%之间,而本次研究的结果为14.6%~37.5%之间,两次研究存在差异,因此本文认为可能与研究人数较少以及护理人员急救技术水平有关,针对以上原因首先需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再继续增加研究案例,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干预的实施不但能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护理有效率,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同时也利于心率、术后动脉压等指数尽快恢复正常范围,促进机体快速恢复,减少不良反应,减轻病人痛苦,可见,该种护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心肺心脏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脏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实时心电监护的护理技能培训与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