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丽,吴晓明
(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音乐系,广东 广州 510630;2.肇庆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古琴,也称瑶琴、雅琴、颂琴、玉琴、七弦琴和丝桐,属于八音中的丝。据《史记》记载,古琴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绵延,意境悠远。古琴为中国传统文化“四艺”,即“琴棋书画”中之首,被称为国乐之父。古琴最初只有5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因思念其子伯邑考加了1根弦,为文弦;武王伐纣,又加了1根弦,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标志音律的13个徽分别象征12个月,而居中最大的徽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3种音色,分别象征天籁、地籁、人籁,为天地人合一的深远寓意。琴体上部呈弧形凸起,下部扁平,有天圆地方的深远寓意。所谓“琴以载道”,古琴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道器,且是古代帝王将相用以治国的礼器①据2016年2月28日采访韩晓华录音整理。。岭南古琴是古琴九大流派的一支,江门新会是岭南古琴的发源地。
江门市是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城市中心,东邻中山、珠海,西连阳江,北接广州、佛山、肇庆、云浮,南濒南海海域,毗邻港澳。全市总面积95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1万人。江门市区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汇合处,蓬江北面的蓬莱山与江南面的烟墩山对峙似门,故名“江门”。江门历史上属于新会县管辖,明朝初时,已成西江流域商业重镇[1]。江门市区包含有3个区,分别是蓬江区、江海区和新会区。另包含有4个县级市,分别为台山市、鹤山市、开平市和恩平市。江门的古琴推广活动主要集中在蓬江区和新会区。
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在圭峰山的山间玉台寺前,有一座依岩壁而建的小亭子——白沙讲学亭。白沙讲学亭建于1920年,岭南儒术、诗学、书法、琴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条生动的源流。江门人在人文思想方面颇受明代大儒陈白沙(字献章)的影响:“自得”“自然”“主静”。白沙之学无论哲学的心学和文学的诗学都本自然而求自得,求独创性。而这种自然自得的素质,必须通过至静无欲方能培养。无欲则静,至静始乃体验天理。陈白沙继承儒家礼乐教化为核心的六艺优秀传统,开创江门学派,成为孟子以后又一座思想高峰[1]。
如今流传着不少有关陈白沙所藏名琴的故事,他用过的名琴还保留至今,传世的有“沧海龙吟”琴和朱启连于光绪二十二年从陈白沙先生后人手中购得的“寒涛”琴,前者现保存于广东省历史博物馆,后者保存于广东省江门市陈白沙纪念馆。另有现藏镇海楼的“天蠁”琴等。陈白沙先生在江门讲学数十年,常与友人门生携琴游于风烟水月之间,有不少琴谊琴事收录在诗文中。江门学派的门生大多能琴,如陈白沙之子陈景云、新会伍光宇、番禺张诩等。他们不但传承江门心学,还将陈白沙琴学和手抄的《古冈遗谱》在岭南广泛传播。陈白沙注重内修自得、自然博大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和书法,尤其是古琴艺术,其一生醉心于古琴,以至于梦中得仙人指点弹奏石琴。古琴成为他抒发忧国忧民、创新求变、敦厚儒雅情怀的艺术载体。陈白沙是一位著名的古琴家,被称为“岭南第一人”,除陈白沙外,江门人黄观炯和招学庵也是著名古琴家,他们被誉为岭南古琴“三杰”。此外还有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著名琴人。
岭南古琴最早在汉代就逐渐发展起来,历经磨难断层。早在南北朝时期,广东曲江人侯安都(518-562年),就有很高的琴艺造诣。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南宋皇帝被迫南迁至到广东江门市新会(新会古时称冈州,具体位置是在今天的崖门,今崖门距新会城南约50多公里),并带来了一大批琴谱、琴师,岭南古琴才得以再度兴盛。崖门是岭南琴史上最重要的一部琴谱——《古冈遗谱》的源头[2]。
《古冈遗谱》是崖门海战后,其遗民收集宋室散落的琴谱在元初刊刻而成。目前该谱以手抄本形式主要在广东省番禺、南海、中山和新会四大古琴重镇流存。“古冈”即古冈州,也就是新会的古称。《古冈遗谱》4册共24曲,收录有浙谱、徽谱、闽谱和阁谱的部分曲目。由于《古冈遗谱》的传播,岭南古琴文化揭开了新的一页,以后琴学昌盛,琴人辈出,“正始之音由是而南”。而名琴也层出不穷,如被誉为广东四大名琴的绿绮台、春雷(唐,雷威制,列宋徽宗赵佶万琴堂之首)、秋波(或都梁)、天蠁以及振玉、松雪(元赵孟頫用琴)、中和等[3]。
明中叶时期,元刊本的《古冈遗谱》已难得一见,故陈白沙及其当地琴人大都以手抄本流传。《古冈遗谱》有7首岭南派古琴曲,分别为《玉树临风》《神化引》《碧涧流泉》《乌夜啼》《怀古》《鸥鹭忘机》和《双鹤听泉》。其中《鸥鹭忘机》一曲最能契合陈白沙心学的审美趣味。现存于新会景堂图书馆的一本咸丰年手抄本保存得非常完好[3]。
清道光年间的广东新会人黄景星(字煟南,?—1842),出自古琴世家,其父、其兄黄观炯(1761—1814)、其侄皆是琴人,与其同学赵泰以、陈绮石和陈芷乡为琴友。黄景星由于官考屡次失败,生活贫困,便寓琴为乐。他晚年客居广州,与同乡陈绮石、陈芷乡创立广东最早的琴社,成为岭南派古琴的创始人。黄景星在1836年编辑了《悟雪山房琴谱》(共七册,有五十首琴谱)[3]。
江门市含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和台山市、鹤山市、开平市、恩平市4个县级市。调查发现,今天江门的古琴推广活动尚处于初期,其古琴的推广活动现在主要集中在江门市蓬江区和新会区,其他地区尚处于空白状态。
古冈州在今江门市新会区,是岭南琴派的发源地。但今天在新会冈州,古琴却显得默默无闻,其主要古琴的传承活动由新会景堂图书馆开展。现在广州、中山等地的岭南古琴艺术宣传推广得都不错,影响比较大,但是在江门,学习、演奏古琴的人就少得多,现在新会区演奏古琴的有几十个人,其中有一些2014年才陆续开始学习古琴①据2015年3月13日广州日报《曾经威水今衰落冈州古琴觅知音》整理。。
新会景堂图书馆是“冈州古琴文化”的保护单位之一,最早对新会古琴进行宣传推广。被誉为“智识府库”的景堂图书馆,近年来积极推广古琴文化,还开办过古琴培训班等。2008年,景堂图书馆举办过有关新会古琴的文化讲座。2015年2月,新会景堂图书馆举办琴韵——冈州古琴艺术赏析会,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由“冈州古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林栋胜老师及其朋友、学生表演,演奏内容主要为岭南琴派传统曲目。2015年5月,联合新会博物馆和一居·清如琴馆举办主题为“心随天籁”的古琴赏析会,此后该赏析会每个月都会举办。2015年9月,在新会区景堂图书馆申报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冈州古琴艺术”的现场,景堂图书馆收集的珍贵的古琴谱、斫琴工具以及各种古琴也在活动现场展示,让市民大开眼界,近距离了解古琴。“冈州古琴艺术”项目传承人林栋胜还带来了一首经典的古琴曲目—《玉树临风》,让现场观众陶醉在古琴的悠扬乐韵中。经新会区景堂图书馆申报,新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冈州古琴艺术”已成功申报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音乐类别的冈州古琴艺术,被列入江门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现在正申报省一级名录。冈州古琴艺术的传承人林栋胜说:“新会本来就是岭南古琴的发源地,申遗成功对新会文化传承发展是好事,有利于新会古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①据2015年3月13日广州日报《曾经威水今衰落冈州古琴觅知音》整理。
新会景堂图书馆现存黄景星编的《悟雪山房琴谱》再次出版;该馆还存有镇馆之宝岭南派琴谱稀世珍本,咸丰年间的《古冈蔗湖琴谱》原版等琴谱。《古冈蔗湖琴谱》的手抄本原来没有名字,新会景堂图书馆将之称为《古琴谱》,抄者为“蔗湖”,故称为《古冈蔗湖琴谱》。由于该琴谱为孤本,读者借阅不便,不利于研究,2010年10月由江门市蓬江区人民政府、新会区景堂图书馆联合编辑,将琴谱与古琴文集合璧为一套《岭南古琴》线装书,面向社会发行。主编秦有朋,由线装书局出版,上册为16首岭南古琴琴谱,下册为谢导秀等名家写的古琴文集。
景堂图书馆馆长袁梅梅说:“虽然冈州古琴成为了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真正认识古琴的人也并不多,很多人说起古琴还以为是古筝,还有古琴的减字谱对很多人来说像看天书一样。”②据2015年9月10日南方都市报,《冈州古琴艺术列入江门非遗》整理。冈州古琴的推广仍存在一些困难。古琴是一种弹奏技艺较高深的乐器,指法琴谱也较为晦涩难懂。此外,古琴推广仍存在资金问题。以古琴培训班为例,培训班的古琴教师是义务教学,但古琴培训班仍经费不足,琴室内的物品购置需爱心人士资助。因此,对古琴的推广还需要长时间持续努力。
由于新会景堂图书馆的推广,古琴在新会的广大市民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作为华侨之乡的江门市,越来越多的侨胞参与家乡的文化建设。2012年,华侨卢林丽娟女士推出“学习古琴得奖学金”活动,她大力宣扬学习江门的古琴文化,鼓励江门学子学古琴,凡学琴者均可得奖学金。卢林丽娟女士说:“古琴文化是新会的传统文化之一,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古琴学习古琴,把古琴文化发扬光大。”
新会景堂图书馆的古琴推广活动主要是以讲座、社会活动、雅集等形式开展,也开设了主要是以免费教学为主的古琴培训班。
江门市蓬江区的古琴活动主要由韩晓华女士推广。韩晓华女士,是一位青年的古琴古筝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是江门华厦大音琴筝学苑创办者。现为广东省古琴研究会理事,江门市古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岭南古琴》执行主编,在首届国际古筝艺术节中获得金奖。2008年,韩晓华开始自学古琴,后拜师于岭南古琴传承人谢导秀先生。华厦大音琴筝学苑的前身为江门王天一古筝教学中心,由韩晓华女士创建于2001年3月,下设江门白沙古琴社,它曾位于江门市文化馆二楼,免费教学,后来又搬到陈白沙纪念馆,如今在江门市蓬江区育德街13号2楼③据2016年2月28日采访韩晓华录音整理。。该古琴社自创办以来,学员累计达数千人,其中包括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的外籍学员;为专业院校输送了大量优秀学生,多次成功组织优秀学员出国访问演出。
蓬江区的古琴推广活动以华厦大音琴筝学苑为中心开展,主要通过对学员的培训进行推广,开展古琴教学及演出活动。主要招生对象在5岁以上少年儿童或不同年龄的青少年、成人和老年人,没有音乐基础限制和程度限制。授课形式有:一对一、一对二、小组课、成人班、寒暑假强化班,中考、高考、专业生考前辅导班等。
据了解,二三年前,江门活跃的古琴爱好者只有二三十人,现在的琴馆成为爱好者和名人雅集的地方。白沙琴社的琴师裴韩晓华女士从2001年开始在江门市文化馆免费义务教学,经过2年的发展,习琴者的增长速度较慢。后来韩晓华女士将古琴的教学转移至白沙琴社,在邻里坊间教琴并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开始一个星期教二至三名学员,现在他同时教40名学员。传统上古琴的教学是一对一的,如今稍具规模的琴馆早已打破了这一规矩。比如江门白沙古琴社,琴馆很多学员选择4人一组的小班教学,3个月为一期,初期结业时可弹《阳关三叠》。古琴的短期学习成了古琴普及的一种方式。在白沙古琴社,学琴者中有白领的女士和男士,也有中小学生,还有不少退休的知识分子长者。大多数习琴者为短期学习,学习完一至两期后,就不再继续找老师上课学习,而是自己在家自行弹奏④据2016年2月28日采访韩晓华录音整理。。华厦大音琴筝学苑的古琴活动推广主要是以培训古琴学生为主,使用的主要教材是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李祥霆主编的《古琴实用教程》[4]。学生在古琴入门阶段学习的是古琴减字谱和古琴演奏技法,使用的均是全国统一的入门教材,在入门或初级阶段的学习中,古琴的学习并没有涉及流派。
20世纪50年代,全国会弹古琴者不过百人,水平高者不过十人。2008年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琴道”,古琴艺术引起了人们较广泛的关注。现在和10年前相比,江门市了解、学习古琴的人相对增多了,仅白沙琴社的古琴学员招生已经有100多人,但是,相对于全市451万的人口而言,了解学习古琴的人还是太少了。
冈州古琴是江门城市的根脉和文化“基因库”,这个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江门新会景堂图书馆和江门市蓬江区华厦大音琴筝学苑对古琴的大力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古冈州古琴艺术,遗憾的是还有相当多的人至今还是分不清古琴和古筝的区别。据笔者对江门市学习古琴的学员调查,学习古琴的学员主要为白领阶层人员和中小学生,这些学员能够长期坚持学习的也很见少。学习古琴的学员流动性很大,大多数学习1~2年就停学了。学员中,白领人员对于古琴的学习仅仅只是出于兴趣爱好,甚少有想以古琴为终身事业者,大多数学员学会基本的演奏和识谱后也就停学了。中小学生由于知识范畴和社会阅历的局限,对于古琴的理解和学习处于初级阶段,往往因为学习压力和升学考试而停学,能够坚持长久学习下来的并不多见。保护非遗古琴文化的精华,传承是重中之重,但如何传承是个“技术活”,不能仅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我们想真正发扬光大古琴文化,需要一批真正愿意致力于把古琴作为终身事业的人为之努力。
[1]秦有朋.岭南古琴.根在江门[M].北京:线装书局,2015:55-60.
[2]宋婕,冯焕珍.宝树堂琴谱[M].成都:巴蜀书社,2010:2.
[3]秦有朋.岭南古琴——根在江门[M].北京:线装书局,2015:115-134.
[4]李祥霆.古琴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