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俯仰流年》是一本散文随笔集。作者詹福瑞在学术研究之外,诗歌、散文、随笔屡屡见诸各大报刊,辑而为诗集《岁月深处》,随笔集《不求甚解》等。这本《俯仰流年》并非是在发表他的学术见解,而是从不同维度,抒写了他从孩提时到现在的人生体验。
《俯仰流年》依其内容,分为四辑,共有四十五篇散文随笔。这些文章都是带着作者最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温度的记忆。詹福瑞生长于河北青龙的农家,他年长我二岁,我们经历了同样的苦难岁月。而他在本书第一辑中的那些文字,写姥姥家,写母亲,写父亲,写青龙河,写儿时的同学和伙伴,写丁印校长和陈建华老师,写北方的家常菜,看起来就是毫无粉饰夸张的素描,却使我们如同走进了作者青龙河畔那个用杖子(篱笆)围起来的家。作者对于亲人——母亲、父亲、哥哥,对于儿时的玩伴,对于小学中学的老师的描写,都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却因那些浸透了作者深情的细节而感人至深。如《冬暖》里写回家看望母亲的情景:“全家人都在等。母亲在东屋,棉衣棉裤,穿戴得整整齐齐。见了我,话还没出口,先把手绢抹泪。我强把哭声换作笑声,贴着母亲的耳朵说:‘妈,我这不是回来了吗?‘差一点,见不到我老儿子!母亲也破涕为笑,她老人家是个坚强的人。”其情其景,把母子相见的悲欢,写得感人至深。《丁印校长》中写校长被打成“黑五类”,劳动改造,作者与校长在这种情况下见面时的样子:“我知道丁校长此时的身份,犹豫是否走上前去,和他打个招呼。而丁校长也显然认出了我。他愣了一下,然后抬着电线杆从我身边走过去,一步一步走到埋电线杆的土坑前,和同伴一起放下电线杆,直起身子看着我。目光中似乎有一点期待,又似乎有些茫然。犹豫只是片刻,我正了正棉帽,理了理斜挎的书包,走向丁校长,像在学校时那样,立正,恭恭敬敬啊了一声‘丁老师。”把那种在特殊情形下师生相见的心理写得非常微妙。
第二辑中追忆若干学者,是本书的亮点所在。如任继愈、詹镆、苏仲翔、傅璇琮、裴斐等,都是学界敬仰的人物,作者写得形神毕肖,极具个性。福瑞之重情义,是我这么多年来与之交往最深切的感受。如对其恩师詹镆先生的那种深厚情谊,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詹先生已离世多年,福瑞每年清明都要和恩师的子女一道去祭奠扫墓。福瑞对任继愈先生也是情深义重,任先生欣赏福瑞,把他从河北大学党委书记任上调到国家图书馆作为接班人。福瑞写任先生的《国家图书馆的310室》和《落寞的纪念日》,充满了对任先生的深挚情愫。如前一篇写道:“我与他的办公室紧邻……总会感受到一个老人轻缓但又坚定的步履,没有喧嚣,没有张扬,但是他的气场却充盈着整个楼道,他使国家图书馆、使我们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员工,都充满了底气。我知道,那不是权力的力量,是思想、学问与人格的力道。”傅璇琮先生是我们古代文学研究界都非常敬仰的前辈学者,我本人也曾受傅先生之邀,和先生有过深入的合作,傅先生仙逝,我却没有写出一篇文字来纪念。福瑞的《一封推荐信》,则把他与傅先生的交往及先生的風采写得颇为感人。
这一辑中写河北大学的几位学者也令人感叹不已。这几位并不是那种当下学术圈里耳熟能详的人物,却在福瑞的笔下呈现出极鲜活的个性,见出作者对师辈的真情。如《北方之大儒》中的韩文佑,博学而有清峻之气,《胡适的学生》中的魏际昌,是胡适当年的研究生,治学严谨而传统,文章写魏际昌先生晚年“双目几乎失明,但还常常取出书架上的线装书,坐在书桌前,一页一页地翻着,抚摸着,度过一天,在墙间映上老人孤独的身影”。读来令人十分感慨。《雷公与三位女性》,则是写河北大学的雷石榆的人生故事。看到文章题目,以为是写雷石榆先生的浪漫爱情,实则读来十分恻然,文章非常真切而生动地描写了雷先生鲜明的个性和曲折的一生。正如作者所言:“雷先生三次恋爱,两次婚姻,一生遇到了三位传奇的女性,演绎了感人的真情与至情、离别和坚守故事。”我不止一次读这篇文章,热泪为之夺眶而出。除了这几位个性鲜明的前辈学者,这一辑中还写了怀念同辈或年轻一些的学者的《一双扑闪闪的大眼睛》和《忆红梅》。前者是写陈炎教授,后者是写邓红梅教授,都写得极有感情,特别动人。
第三辑中有人,有物,也有往事,更多的是人世的沧桑和感怀,其间的历史感和现实感都很强。如《贺年卡》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贺年卡,写出了不同的人物关系,也写出了世态炎凉。《吴公馆》写了天津马场道七十四号的沧桑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印痕。《(文学遗产)编辑们的印象》,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权威刊物文学遗产的编辑们的人物速写,写出了这个刊物几代编辑认真严谨的风范。第四辑则是针砭时下一些流弊痼疾,非常深刻犀利。作者也算是一名“高官”,却没有满口官腔官话,而是以深刻的认识对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予以揭示,指出其根源所在。如《人:大学永恒的主题》,开篇处就认为:“现在的大学,变得越来越像饭碗,金饭碗,银饭碗,瓷饭碗,总之是吃饭的家伙,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职业化。”这可真是一语中的。职业化的另一面,就是缺乏“人的”教育。作者主张:“其实无论小学、中学或大学,‘人的培养都是宗旨。”作者这里所说的“人”,其实就是大写的“人”。作者认为,人的培养,首先是要教会一个个体的人懂得情感,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所在。人还要有信仰,有理性。学校更要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作者对此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大学要想摆脱现状,解决现有问题,必须强调其独立性。独立之精神,是大学灵魂所在。”作者开出的这个“药方”,现在看来实现起来是很难的,但可见作为官员,作者既有见识,又敢说真话!《不能自持》是一篇妙文,笔者读之忍俊不禁。作者上来就说,“不能自持,是古今文人的通病”。作者举了如圣贤之人在权力、美色面前尚且不能自持的例子,而文章之重点,其实在于“今日文人之不能自持,更出古人之上”。作者指出:“请问,今日文人,给官谁不做?给头衔谁不要?不掉身价去争,不降人格去跑,也算能够自重了;做了官,不阿谀奉承、欺下瞒上,也就算守正自固了。有了头衔,不牺牲原则,去跟风捧臭脚,甚至热脸去贴凉屁股,也就算能够自尊了。”说得真是切合文人的实际。不能自持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指出,是文人缺少定力。根子在文人没有思想,缺少信念,因此才没有骨气。作者画出文人不能自持的百态:“失态之状,也可略举一二:说你是智囊,你就以为是国师了;说你是某某学者,你就以为是大师了;许你个院长,你就以为是领导了。某位洋人说到你,或某个洋报纸,登了条你的消息,你就以为是世界名人了。凡此类,皆为膨胀型的不自持。还有一类:在职务面前,变得抓耳挠腮;名誉面前,变得张皇失措;金钱面前,变得六神无主;美色面前,变得百爪挠心。凡此类,皆是无骨型的不自持。”文人何以才能自持?作者认为只有有思想的文人方能做到。没有思想,导致不能自持。有思想的文人“是思想者,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立场,也有自己的原则。而这些就是文人的定海神针”。endprint
这本《俯仰流年》的魅力,在于作者擅长以简省的笔墨勾勒出人物的风神气度,读之使人印象深刻。如写苏仲翔:“苏先生见到太白酒楼,酒兴大发,遂入店,观太白像,沽酒小酌。临行,与店家议好,以字换酒。于是店家展纸,书童研墨,苏先生略一沉思,挥毫而就。诗为游屯溪和齐云山所得,字乃行草,俊爽飘逸,见者叹绝。”(《禅边风月》)把苏先生的神采写得惟妙惟肖。再如写余恕诚:“余先生长相、谈吐乃至文章皆清雅,与人相接,若山涧溪流,竹林来风。如似魏晋品鉴人物,以茶为喻的话,余先生自当为黄山毛峰,而且是极品。”(《茶缘》)我与余先生亦有缘相识,读了福瑞所写,觉得非余先生莫属。
读《俯仰流年》,为其语言的优美而省净所吸引。文章有行云流水之文气,无镂金错彩之雕琢。作者对亲人、对家乡、对师长的深厚情愫,都从这些文字中汩汩流出,读之如同饮了一杯沁人心脾的佳茗。这些随笔与散文,并非只是回忆和抒情,而是极富审美价值的文字中蕴含着对于人文和自然的深切关怀,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福瑞写的这类文章,是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调取深切的回忆,这往往是一个触物兴情的过程。对于其所摄入笔墨中的人物,是原汁原味的刻画,十分灵动,同时却又在几近白描的叙写中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感兴式的文字中,却并非没有主观价值判断的一味描述,而是在描述中带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价值批判。如《青龙河》中对这种故乡的母亲河的记述,通过作者那种独特的语言,将青龙河今昔的生态变化写得非常形象而又怵目惊心:“六十年代知道樹桃种李,栽一些经济林,半山坡下,长满苹果、栗子、核桃。但粮食仅仅够吃,便宜的水果,也卖不出几个钱。乡亲们过的是紧巴日子。紧巴归紧巴,却也宁静、平安,尤其是拥有青山绿水,连女人都长得水灵。……近三十年世风陡变,昔日的穷山变成老板的富矿,山像一具人体,被一道一道划开皮肉,露出它的筋骨血脉。而氰化钠烧金的毒水一条条流入大河。树枯了,山秃水竭了,鱼也死净,青龙河几乎成了一条死河。”这样的对比性描述,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生态问题的强烈关注,对于破坏生态的行为的憎恶。
《俯仰流年》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性情、真感受。那些清新质朴的文字,很快把你带入作者所亲历的一个个人物和场景,使你和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和一般作家散文随笔的不同之处,就是其中那些对学术人物的“画像”,不仅传神,而且有温度,传导出时代和历史的信息。
(《俯仰流年》,詹福瑞著,三联书店、生活书店二0一七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