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婷,张 丽,黄玉娇,李 豪
(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对分课堂是一种融合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优点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对分”即师生将课堂时间对分为两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讨论。该教学模式的亮点在于“隔堂讨论”,留给学生充分吸收内化的时间。传统的讨论式教学一般为“当堂讨论”,即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先由教师讲授本课内容,再由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课前准备资料或教师当场展示的教学材料进行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这样的讨论有可能因为准备时间仓促,学生来不及充分吸收消化所学知识,使讨论流于形式,甚至陷入混乱,没有针对性,未能达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目的。而对分课堂的“隔堂讨论”,指的是将授课内容分为两个时间段进行,中间相隔一周。这样学生在讨论中有备而来,讨论方向明确,讨论效果好,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1]对分课堂将教学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所以对分课堂可以简称为PAD课堂,如图1所示:
钢琴课程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其主旨是让学生掌握钢琴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从钢琴教学自身的规律来说,钢琴技能的掌握需要大量课后的时间去训练,相关乐感的培养也不是仅仅靠教师课堂讲授就能解决,课堂之后需要大量的自行练习和合作交流[2]。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在短短2年、每周1.5小时课程安排,极小的师生比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从零基础水平到具有相应的音乐素质和钢琴技能,均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挑战。
为了使学生在完成为期两年的学习后,达到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学习目标,笔者首先将两年(四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分为基础学年和应用学年两个模块,具体内容与规划如图2所示:
从课程内容架构中可以看到,经过一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练习,学生在第二学年将进入更为高阶的学习。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有关伴奏与弹唱的相关知识,例如旋律与和弦知识、乐曲风格、伴奏织体等,并给学生布置幼儿歌曲编配任务。学生有了上一年所学钢琴知识和弹奏技能基础,就能灵活运用所学新内容,进行幼儿歌曲的编配和弹唱。据此,笔者选择第二学年进行对分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
笔者将对分课堂的教学思路引入到学前专业钢琴课堂教学上,借鉴对分课堂的基本思路,进行切合于本课程内容与规划的改进。经典对分课堂的架构包含“讲授”-“内化”-“讨论”基本流程,在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讲授理论,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内化,学生将知识进行充分吸收内化之后,在下一次课堂中进行讨论。这样的安排有别于翻转课堂的“自学先行”的模式,有效避免了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学习效果差异[3]。学前专业钢琴课既包含理论讲授,又包括技巧练习,还要求学生学会创编,因此,笔者抓住对分课堂的主旨,将学前专业钢琴课对分课堂发展成“讲解+练习”-“创编+练习”-“展示+评价”的模式,将内化环节贯穿到第一次课内的练习和课外的练习中,强调当堂内化和课外个人内化相结合。具体如图三所示:
基于上述设计思路,笔者在第二学年钢琴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讲解+练习”——“创编+练习”——“展示+评价”的对分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以下笔者以一个模块“全分解式伴奏音型”的教学内容为例,详述对分课堂在学前专业钢琴课程中的实施情况。
1.“讲解+练习”。每个模块的任务一般围绕着一组知识点展开,本次教学内容为“全分解式伴奏音型”的相关知识。教师依托上个模块“半分解音型”所学习的弹唱歌曲《小白船》,将该曲的伴奏织体由半分解音型改为全分解音型,并讲解整首曲目在全分解音型伴奏下的风格特点,带领学生学习几种形式的全分解伴奏音型,本环节时间为45分钟。接下来,学生当堂练习本堂课新学习的内容,进行当堂内化。教师随堂巡视指导,纠正学生错误,回答学生疑问,随时解决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防止学生将错误的理解和练习习惯带到课后,本环节为30分钟。最后15分钟,教师将上一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讲解,并带领全班学生一同练习。
2.“创编+练习”。在第一次课与第二次课中间相隔的一周时间,学生需要在此段时间内对钢琴伴奏音型的弹奏技能进行练习,以及完成幼儿歌曲的创编任务,此阶段既包括小组合作,又包含个人内化练习。在这个时间段内,教师将本次“讲解+练习”环节所涉及的内容讲解及曲目示范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下载,以便学生在课后仔细观摩,纠正自己在独自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除了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弹奏技巧的巩固练习外,本阶段还包括小组学习。笔者给学生下达了如下小组学习任务:(1)分析《小红花》的风格和特点;(2)为《小红花》配上适合的伴奏,其中包含两种伴奏音型,即之前学习过的任一伴奏音型以及本次学习的全分解式伴奏音型;(3)讨论本组为《小红花》所编配伴奏的亮点,以及本组在编配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
3.“展示+评价”。此部分由对分课堂的“讨论”流程演变而来。在技能类课程中,主要强调学生小组的成果展示和交流。对分课堂在讨论环节中的“亮考帮”,笔者结合学前专业钢琴课程的实际,将“亮”和“考”结合成本组创编中的亮点展示,并将本组学习中所遇到的难点呈现出来,请教教师及其他小组,即“帮”。在此环节中,教师从每个小组中随机抽取某一组员对本组创编和练习的成果进行汇报和展示,本环节用时60分钟左右。所有分组同学都分享完毕后,教师针对突出的亮点及普遍遇到的难点进行点评和总结,按照每组的表现给予评价,然后教师演示自己创编的参考版本并进行讲解,此环节为30分钟。
4.评价考核方式。笔者将本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的考核对象以小组为单位,在“展示+评价”阶段,教师从每个小组随机抽取一人代表本小组进行展示,其得分为每位组员的共同得分。此方式主要是为了促进组员之间互相督促学习,培养集体意识,不让每一位组员落后,让每一位组员都对整个小组的得分负责,杜绝小组学习中常见的“搭顺风车”现象。期末成绩的考核对象为个人,考核内容为本学期所学的儿童歌曲弹唱七首,曲目在考前一周公布,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准备练习,在考试的时候随机抽取一首作为个人的考试曲目。因此,评价既体现了小组平时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又在期末考试时以个人表现拉开差距,也保证让每一位学生至少达到最低的学习目标(其中小组创编成绩记在小组每一个组员名下,个人弹唱成绩记在个人名下)。具体评价考核方式如图4所示:
对分课堂首先是被应用在心理学的专业课程中,笔者结合学前专业钢琴课程的特殊性,借用对分课堂的理念进行改编,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对分课堂模式在学前专业钢琴课程实践中证明了其有效性。
首先,面对钢琴伴奏创编这样需要大量平时练习和思考才能完成的任务,对分课堂中的“内化”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吸收和练习时间。实践证明,在学生充分练习和仔细思考之后,比当堂使用新学伴奏音型进行创编效果更好,学生更熟练,更有信心,也更能发挥创造力。其次,钢琴伴奏创编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只有相对的亮点和相对的不足,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想象力和个性的发挥,同时,也要对明显的错误给予纠正。对此,除了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还需要发挥朋辈交流的作用,以小组共同创编和全班分享交流亮点难点的形式进行,学生有机会集思广益,通过观摩其他小组的亮点改进自己的学习,对于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也有机会得到其他小组和教师的帮助。最后,对分课堂模式给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提供了便利。将小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个人成绩作为期末成绩,有效地平衡了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自主发展两个维度,在评价中既体现了公平,也体现了差异。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笔者在尝试应用中仍有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如何鼓励小组的创新,避免同质化,如何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至于将课外任务变得过于繁重,等等,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思考并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