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程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革命斗争中创造的精神史诗,是我党光荣革命传统和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1]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2]的题中之义。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2009年至2018年,中国知网可以检索到64篇文献,这些研究成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地梳理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审视研究现状,反思存在问题,展望研究趋势,对弘扬长征精神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意义重大。
近十年,国内学者围绕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长征精神的内涵、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路径是研究的重点。此外,长征精神对大学生创业的启示和在贫困大学生扶志教育中的作用等也受到研究者关注。
研究者对长征精神的内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长征精神包含四层含义,如裴恒涛的《征程万里不忘初心》,作者将长征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顾全大局、民主团结;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四方面。[3]李传兵在《刍议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中也认为,对长征精神内涵的概括,应根据长征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尊重历史,求得“最大公约数”,从以上四方面概括长征精神,既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个性,又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共性。[4]另一种观点认为长征精神的内涵由五方面构成,如陈甜的《用长征精神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者指出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支柱、艰苦奋斗是长征精神的特征、严守纪律是长征精神的灵魂、实事求是是长征精神的精髓、心系群众是长征精神的核心。[5]又如:田小莉的《试述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作者将长征精神概括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生死与共、互助友爱;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以人民为本;不畏艰险、敢于拼搏等五个方面。[6]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2]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释与概括,既表达了对长征的缅怀与崇敬之情,又结合了新的时代背景。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7]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就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条件。关于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国内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解决大学生思想状况中出现的问题。如文雪的《当代大学生长征精神教育研究》,作者指出目前大学生存在集体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且受挫能力较弱、学习焦虑、过度依赖网络等问题,长征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发挥凝聚向心价值、感召激励价值、规范导向价值、塑造教育价值等四种价值。[8]此外,研究者还认为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如王安平的《论长征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者认为长征精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组成内容、重要源泉和生动教材,能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9]
2.长征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如刘晓鲁的《长征精神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章指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长征精神教育,能够强化大学生爱国意识、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实质、教育大学生团队的核心凝聚力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引导大学生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中自觉维护组织纪律的严肃性、长期性和实效性。[10]又如支援的《长征精神对高校学生的现实感召》,作者认为长征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善于向先进榜样学习、弘扬不怕困难和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弘扬团结互助和关心他人的高尚品德等有益启示。[11]
3.长征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李须战的《长征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作者指出长征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即同源性):二者都汲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理论和方法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同质性:二者都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是我党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旗帜;同向性:二者的目的都是教育和引导人。[12]
实践是高校学生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落脚点。国内学者围绕该问题展开了系统论述,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归纳为三个方面:
1.理论指导。长征精神作为独特的教学资源,在发挥教育功能的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和原则为指导。如李春梅的《长征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章提出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即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既要讲授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又要引导学生将具体史诗升华为精神;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要结合具体事例讲授长征精神;讲授与体验相结合: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3]徐倩倩在《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中则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坚持“正本清源、原滋原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立足青年;面向学生等三个原则。[14]
2.载体建设。在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载体可分为以管理体制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要依托的文化载体、由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构成的活动载体以及以网络和新媒体为代表的传媒与网络载体。对已有文献梳理发现,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多种载体共同发挥作用,如孙强的《长征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的探析》,作者提出要运用好课程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等三类文化载体,运用好重大节日纪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载体。[15]又如董艺乐的《内涵·价值·路径:长征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者提出将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教育增强内在统一性、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精神认同性、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教育体验性。[16]
3.实践操作。实践教学是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弘扬长征精神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增强对长征精神的认同感。如孙立军的《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者提出成立“长征精神研究会”大学生社团、建立“长征精神”校园网站、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到红军烈士陵园进行入党宣誓活动等有意义的实践形式。[17]又如张学昌的《长征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文中提出从校园软、硬环境建设入手,用长征精神引领校园文化走向,将长征精神融入学生事务管理,弘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认同。[18]
近十年,部分学者从提升教育时效性、大学生创业和贫困大学生扶志等角度对长征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研究,代表性观点如下:
1.结合地域特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效性。如李懋君的《以红色文化教育为抓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文章结合遵义师范学院地处长征沿线的特点,论述了加强红色文化与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融合、开展红色实践教学、进行红色传承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提升课程时效性的方法等观点。[19]
2.长征精神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价值。如吕晓飞的《新常态下长征精神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价值探析》,作者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大学生应该以长征精神为引领,做到实事求是、避免好高骛远,甘于奉献、服务基层,步步为营、先就业再择业,另辟蹊径、尝试创新创业,艰苦奋斗、避免职业懈怠等建议。[20]
3.长征精神在贫困大学生扶志教育中的运用。如蔡慧妍的《论长征精神对贫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作者认为当前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着眼点在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充分发挥教育的脱贫功能。文章结合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认为将长征精神融入贫困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树立贫困大学生不畏挫折的创业信念、培育贫困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创业品质和团结协作的创业能力。[21]
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年来长征精神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学术界在研究中取得了大量值得肯定的学术成果,但在研究创新性、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路径的精准性、反馈评估方法等方面有所欠缺。
1.创新性不够
通过对近十年研究成果的梳理,大部分研究者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即研究长征精神的内涵、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大学生继承弘扬长征精神的途径和措施。这些研究侧重于长征精神的诠释、高校应该如何发挥长征精神的育人功能等问题,而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接受知识的规律、大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同、长征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情况等衍生性问题关注不够,研究思路和方法不具有差异性和区分性。
2.重形式轻实践
长征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红军长征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红军长征的胜利也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史的生动反映。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也从革命性向政治性、建设性转变,从政治向精神、文化倾向转变,从单一维度向多样维度转变,从整体性转向个体性,从重政治教育转向淡化政治色彩。[22]基于此,在研究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厘清二者的逻辑关系,即长征精神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依托,统一于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实践过程中。高校在教学中应该以实践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长征精神的育人价值。现阶段部分研究者倾向于强调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对具体实践措施一带而过,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
3.继承和弘扬措施有待细化
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实现长征精神育人功能的关键。目前研究者提出的高校学生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对策措施包括校内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红色旅游等,覆盖面较为完整,但在精准性、可行性和可复制性三个方面研究力度不够,对以下几个问题没有详尽论述:第一,继承和弘扬的体制机制,谁来主导这个过程;第二,该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扮演的角色;第三,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载体;第四,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具体实践形式;第五,大学生最易于接受的形式是什么;第六,总结出值得推广的经验。
4.缺少反馈和评估方法
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包括宣传讲授,学生实践体会,反馈和评估,实施调整再到新一轮宣传讲授等环节。反馈和评估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和纽带,由信息整合―方案调整―实施调节―调节校正―总结评估五个步骤组成,是高校在长征精神教育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研究者对以下几个问题还缺少阐述:第一,收集和整合信息的措施;第二,如何调整长征精神教育方案;第三,如何评估长征精神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第四,是否有完整的反馈和评估体系。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3]下一阶段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应与时俱进,立足新时代、符合新要求、体现新特点、传播新思想、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扩宽研究深度和广度。
1.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2]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23]目前仅有少数学者对如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展开研究,且涉及范围较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因此,在今后把研究范围缩小到高校学生时,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特征,着重研究如何引导大学生理解新时代内涵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怎样利用长征精神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长征精神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长征精神和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的关系等问题,探索出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大学生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方式方法。
2.多维度比较研究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属该范畴的还有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西柏坡精神、先驱精神、苏区精神、抗战精神等,每种精神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启示,如红船精神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抗战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西柏坡精神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品格等。现阶段关于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多把长征精神视为单一个体,不太注重与其他精神的关联性。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比较长征精神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其他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应该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通过比较研究进而发掘不同的精神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影响,如通过弘扬长征精神教育学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借助抗战精神宣讲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讲授西柏坡精神鼓励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一丝不苟、戒骄戒躁等。使多种精神共同发挥作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网络时代长征精神的高校传播
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学生群体占比为25.4%。[24]高校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的主力军。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以网络为载体传播长征精神提供了新契机。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对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利用“两微一端”、建设红色网站等依托网络弘扬长征精神的途径进行了论述,但仍存在局限性,如部分研究者将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相混淆、对利用网络传播长征精神的论述不够深入、对载体和路径的划分不够清晰等。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网络环境下长征精神传播载体和路径的研究,首先应明确可以利用的网络载体及各自的优势,如传统媒体网站影响力强,社交媒体网站语言更接地气,“两微一端”等载体方便大学生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其次,还要加强怎样利用网络载体的研究,如长征精神的数字化,红色网站建设的形式、内容、目标人群和运营方式,如何利用VR虚拟现实等互联网前沿技术传播长征精神等。
4.注重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大学生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路径进行论述时偏向于强调知识输入的统一性和过程的完整性,而对大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7]高校在开展长征精神教育中提升人文关怀的比重,实施隐性教育,开展“长征知识竞赛”等校园活动寓教于行、观看《十送红军》《长征颂》等舞蹈史诗寓教于境、拍摄长征题材校园微电影寓教于情,更能够体现出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坚定信念、心无旁骛,生活中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人际关系上有集体主义意识、懂得关心他人,这些都应该是今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之一。
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精神永不过时。近十年学术界对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卓有成效,丰富和完善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也对高校开展长征精神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但随着实践不断变化,高校学生应该怎样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在总结现有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在多维度比较分析,运用网络载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育时效性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